新疆古代有那些少数民族

新疆古代有那些少数民族

主要有羌、塞人、月氏、乌孙、姑师、匈奴等。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不管是东来,还是西往的古代民族,都在天山南北这一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过它们的足迹。
秦汉以前或秦汉时期,新疆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有羌、塞人、月氏、乌孙、姑师等。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远族。传说中的炎帝也是羌族的祖先,他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东)。后来,炎帝后裔一部分向东迁徙,较早地融为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一部分留在原地或向今甘、青、藏等省、自治区及四川、宁夏部分地区迁徙,被称为氐羌或羌戎。
至春秋时期,秦国在今陕西省西部一带逐渐发展起来,并企图东向争霸中原,结果为晋国所阻,因此转而向西发展。所以,活动于陕甘地区的羌人部落大都归并于秦,有的则向西迁徙至河西走廊等地。至秦统一中原六国之际,月氏人开始强盛,并兼并河西诸部。部分羌人在月氏的压力下,沿祁连山、昆仑山北麓继续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地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羌族人民在新疆活动的遗迹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在塔什库尔干香保保地区发掘的古墓中,就有大量羌人的遗骨。正因为羌族人曾在新疆地区生产、生活,才留下了“若羌”这个地名。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还在沙雅县发现下“汉归义羌长”印,说明直至汉代,羌族人仍是新疆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塞人,在西方史籍中被称为“萨迦”,属欧罗巴人种。原游牧于甘肃省西部的敦煌一带,汉文献称其为“允戎”,被月氏人排挤而西迁。至春秋战国时期,塞人主要生活于北疆西部和西北部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带,以及帕米尔地区。
1976年至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乌鲁木齐南山矿区的阿拉沟东口,发掘了一批塞人的墓葬,发现了小铁刀、三棱形铁镞等,还有随葬的羊、牛、马骨。说明在春秋战国时,塞人已经使用铁器,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生活。
在伊犁尼勒克县奴拉赛山,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距今2400多年的铜矿采掘、冶炼遗址。矿洞、坑道都用松木支架,深达数十米。在离矿坑不远的山沟内,发现有供冶炼用的木炭、铜锭。说明塞种人在找矿、采掘、冶炼各个环节上,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战国时期,塞人已进入奴隶社会发展阶段。考古工作者在塔什库尔干香保保地区发掘的塞入墓葬中,发现有殉葬的奴隶。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初,居住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由于受匈奴的攻击,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而将塞人驱逐出该地。塞人南迁葱岭。
姑师人,又称“车(音居)师”,主要生活在吐鲁番、乌鲁木齐、吉木萨尔、奇台等地。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这一地区。姑师人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羊、马、骡是他们饲养的主要牲畜,农作物有小麦和胡麻。
春秋战国时期,姑师人先后使用了铜和铁器。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姑师人社会生产的发展。在日用品中,姑师人主要使用陶器和木器。三角形、涡纹、松枝形纹,是陶器中的主要装饰图案。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至战国后期,姑师人也完成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月氏人,战国时期居住在河西地区,即所谓“敦煌祁连间”。秦汉之际,最为强盛,常常轻视匈奴。匈奴著名单于冒顿为太子时,就曾作为人质被扣压在月氏。月氏还攻击过近邻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占据祁连山北麓。公元前177年,匈奴攻破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74年到前161年间,匈奴联合乌孙再次攻击月氏,并击杀月氏王,其余众才迁到大夏 (今阿姆河上游地区)。
从文献记载来看,月氏人在新疆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但却留下了许多遗迹。据一些学者研究,焉耆、龟兹(今库车)等地名都是因月氏而得名的。
月氏人在迁往伊犁河流域时,有部分老弱妇幼留在河西,被称为“小月氏”,后融合到了当地其他民族之中。
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是月氏旁边的小国。秦汉之际,受月氏人的攻击,部众逃往匈奴。乌孙王子长大成人后,冒顿单于令其率部驻守西域。老上单于时,乌孙与匈奴联兵将月氏逐出伊犁河流域,遂居其地。
乌孙主要从事畜牧业,迁居伊犁河流域后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农业经济。除此而外,乌孙人还从事制陶、制毡、木器加工、金属冶炼等手工业。
乌孙后来与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关系相当密切。在西汉政府统一新疆的斗争中,乌孙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建立以后,乌孙遂成为西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一员。
除上述古代民族外,秦汉时期在新疆活动的还有匈奴人、汉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