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文明的农耕文明

如题所述

黄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农耕文明。半坡文明留下了许多器具如半坡人面网纹盆,半坡陶器,他的生产工具,一些动物骨骼。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中国北方,400毫米等雨线构成种植业与畜牧业的自然分界,但奇妙的是中国古代的长城走向大致与此重合。长城南侧属于暖温带,北侧属于中温带;南侧是半干旱地区,北侧是干旱地区;南侧属于森林草原,北侧是干草原与荒漠草原、荒漠;南侧是黄土分布的北界,北侧广泛分布着荒漠类土壤;北侧地貌以风蚀为主,南侧以水蚀为主;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牧产业的特点,长城以南以种植业为主,以北牧业生产占优势。中国王朝的盛衰强弱、农牧的进退消长、民族的冲突融合,大致都是缘长城而展开。
遒劲的畜牧文明,是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产业与文化表达。春秋时代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拉开了农牧地域分异的序幕。农牧分界线视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政权实力之消长,而在龙门(陕西韩城)、碣石(辽宁绥中)至长城沿线之间南北推移。这一介乎农区与牧区间的半农半牧区,成为中国古代农牧两种生产类型搏羿、交流与融合的大舞台。 黄河农耕文明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体系。但是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重大作用与影响的,仍为厚重的黄河农耕文明。无论是中国基本经济区的东西轴心时代(周秦、汉唐)还是南北轴心时代(宋元、明清),黄河流域始终处于联结南北、沟通东西的中心地位。司马迁以五帝时代为中华文明之始,五帝活动范围虽广,但基本地域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超越四裔的华夏农业,是黄河文明较早发育的物质基础。夏、商、西周三代分别以黄河流域的汾涑、济泗、泾渭农区为依托,形成了最早国家形态,确立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特质,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促进了中原农区的深度开发。《史记·货殖列传》将战国秦汉的基本经济区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以北等四个地区。以崤山(或华山)为界的所谓山东、山西,实际上就是黄河中下游流域。山东的魏、韩、齐、鲁诸地“地狭人众”,农业向“治田勤谨”、“务尽地力”的精细方向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基础。山西乃战国秦地,秦汉王朝强干弱枝、徙实关中,致力于京畿农区的改良与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与铁犁牛耕推广的规模与效益明显超过周边地区。时谓关中“于天下三分之一,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胡汉界限渐趋消弥、农牧结构渐趋合理、生产关系得到调整,社会经济发展重焕生机。隋唐盛世使得中华文明第一次真正奠基于统一的、发展水平相若的三大农业类型(北方畜牧业、中原旱作农业、江南稻作农业)之上。民族融合、南北统一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合力”,铸就了充满生机与活力、自信与开放的隋唐文化,表现出空前的繁荣昌盛景象。黄河农耕文明发展到了它的颠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盛极一时,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