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是河南省里唯一不说河南话的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3

三门峡确实是一个很奇妙的地区,因为处于三省交界,所以说话的口音与河南话差别很大。不仅如此,三门峡所辖县区之间人们说话的口音也相差很大。比如与山西省平陆县接壤的陕洲,他们说话口音相似。但相差不远的渑池县人说话虽然也很近似,但本地人听来会有明显的区别。而与陕西省接壤的灵宝县,说话口音与陕西非常接近,与陕县人的口音却区别很大,就连外地人也能很容易就区分开。然而,与南阳接壤的卢氏县,又完全是另一种口音。如果到三门峡市区,由于外来人口较多,说河南话的还是比较多。在三门峡可以听到四种完全不同的口音:陕洲话、灵宝话、卢氏话和河南话。

但是,三门峡并不是唯一不说河南话的地区。在河南省的南部信阳地区,尤其是信阳南部地区,人们说话的口音与河南话区别很大,更接近南方口音。因为我在信阳生活了10年,在三门峡生活了30年,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说实话,三门峡是个好地方!

我出生在三门峡,长在三门峡,对三门峡人的说话口音非常关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三门峡市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而建立的城市,一开始就被定为地级市,领导干部高一个级别配置。当时,中国举全国之力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三门峡这三个字非常风光,经常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大坝建成后,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水电11局的建设者们大都定居在三门峡,他们大都讲普通话,生活在黄河路两侧。后来国家从上海等地迁来器材厂、量仪厂、仪表原件厂,三门峡人的口音中又增加了上海普通话。再后来随着黄金开采的兴起,又在三门峡车站南边建设了黄金矿建井巷修造厂,在六峰路南端建设了矿山机械厂、北端建设了水工机械厂,技术人员大部分从东北调来,三门峡人的说话口音里又增加了东北话。

三门峡市郊区附近还有一种话,我们叫“此地话”,据说这种话是古陕州城的话,如你怎么不说话,此地话是你咋不念传,去市里,此地话是客新城等等。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此地话现在在市区经常能听到。

市区东部的观音堂、渑池、义马说的话又不一样了,接近洛阳话但又不是洛阳话,市区西部的灵宝话接近陕西话。

我现在说的话带点河南腔,也不是普通话,在三门峡市区的中年人基本上都说这种话。同学家在西安,经常给我说我现在说的话跟在西安的河南人说的话一样。

年轻人随着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加上国家大力提倡说普通话,在市区基本上都说普通话。

我上学分别在市一小、三中、一中上过,班里有上海人、东北人,相处的非常融洽,有的同学现在还来往。

不管说什么话,黄河明珠三门峡市的人民都有一颗包容的心,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共同建设着、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天鹅之城,愿三门峡发展的越来越快,人民安居乐业,越来越幸福!

三门峡市,是解放后的一九五六年,为解决黄河的水患,新中国的领导人决定:建立黄河第一坝水利工程,这是新成立的一个城市。三门峡大坝建立在:“人门,神门,鬼门”的“三门”的黄河激流的险滩峡谷上。故起名为三门峡。为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全国各地安排的来了第一批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当时是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局。(后来改为第十一水利工程局)。五十年代,职工家庭,安排在大安村的不少,三门峡市(老百姓叫新城),当时是一片荒地,没有种庄稼,在中心地带修了三条主干道路,柏油路,新城盖满了平房,还有沿着黄河路的两边盖了家属楼房和工程局办公大楼。当时几万人在工地上,还有家属孩子们都说着全国各地的方言,工作生活学习都有语言障碍。去同学家玩,她妈叽里呱啦的好像是在骂她,听不懂。当时国家提倡说普通话。我们在幼儿园,在学校的老师,同学一律说普通话。因为建大坝,当地农民移民了。新城市基本上都是水利工程局的人。说普通话是工程局人的标志。所以三门峡市说普通话的人占大多数。后来随着 社会 的发展,三门峡市的八大企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当地农民都融了进来,说本地话(也叫此话)的也不少。

三门峡原来叫陕州,是兴建三门峡大坝的时候形成的城市,和葛洲坝市一个性质,当时外来人口比较多,时间长了以后就在这里扎根了,三门峡说河南话的基本都是原来老陕州的人,说普通话的基本都是外迁的,而且这里位置特殊,晋陕予的交界处,语系偏重陕西语系,包括运城市的口音都比较偏重陕西语系,渭南,运城,三门峡,基本上本地话音调,语速都差不多,说话比较像,往三门峡以东,越往东河南话的味就越浓,越往西陕西味就越浓,其实三门峡本地的语系还是比较多的,毕竟这里天南海北的人都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教!

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中原官话,凡是在这一区域中的,方言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中原官话又分为十几个片区,三门峡全境也分为三个片区,分别是汾河片、关中片、洛嵩片,这说明三门峡的方言和河南大部分地区可以作为一类,只是片区不同,差异较大。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部,与豫中、豫东、豫南地区说话都不一样,甚至这些区域的很多人都听不懂三门峡方言,我也有几个三门峡的同学朋友,说实话很多话也挺不懂。但受地理位置影响,三门峡方言与洛阳西部、济源市方言最为接近,而它们都是河南的一部分。

三门峡方言虽然很多听不懂,但是很多叫法和豫中地区是一样的,比如“簸箕”、“笊篱”、“股堆“等等,只是发音与豫中地区有很大不同。

总之,三门峡作为河南地级市说的自然是河南话,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这也体现了方言文化的博大精深,种类繁多。

整个河南,还有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安徽的一部分都是中原官话,属于一大语系。

我就是三门峡的,三门峡是一个移民城市,市区说四个语言(我们都叫大街)普通话主要是十一工程局的说,河南话主要是小厂,商业,服务业厂矿说。东北话主要是矿山厂,黄金公司,冶炼厂。还有就是此地话是附近郊区人说的。三门峡大多都是外迁来的,真正的此地人不多,所以三门峡人从来不欺生

河南省不说河南话的地方:首先焦作算一个,焦作包括下面的县城说的话都有山西腔,洛阳的洛宁县说话也有点撇,三门峡说河南话的还是不少的,但是到了灵宝就完全听不懂了,东边商丘周口包括濮阳新乡河南话都还算地道,南边南阳也是河南话,信阳市区河南话稍微有点撇,但是也可以,到了新县就有点像湖北话了。基本来讲,南边东边都是河南话,北边受山西影响,济源焦作说的话有点偏离,西边灵宝陕县像陕西话。

很简单,因为过去没有三门峡市区划,是有了三门峡大坝才有了三门峡市。

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设陕州专员公署。1952年,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三门峡属洛阳专员公署所辖。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陕县口音基本属北太行晋语,与山西平陆发音基本一样。

河南本就口音错综复杂,一个地市一个口音,甚至象三门峡就有灵宝(陕)、三门峡市(晋)和安阳(冀)、林县(古中原音)等一市两种口音。此方彰显豫州中原的包容性。

此地话,就是本地语言,不受外来人员的影响!其实我觉得三门峡此地话是古语发音保持的相对完整的语言。三门峡人说普通话的居多,也是因为各大企业基本都是外迁而来,上海,东北等等,这个原因三门峡人都知道。良好的普通话基础造就了许多在河南略有名气的主持人,例如河南卫视梨园春的主持人关峰,民生频道香香 美食 的主持人香香。省广播电台的更多,我知道的有五六位主持人播音员。不过,时隔多年再回到三门峡,明显感觉大街上说此地话的人多了,说明人口外流严重。以上为本人拙见,欢迎批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