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常·思考||如何把所学内化成为自己的?

如题所述

想一想以下这些情况:

场景1:

老师,我觉得我都记住了、背过了,就是老忘呀!老师,我都看了好几遍了,就是记不住啊!老师,听你讲感觉挺简单,但是做题就不会了。

场景2:

每天拿着手机阅读各种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总感觉这篇说得很对,那篇说得很好。抱着“我要多学习”、“我要获取更多信息”的态度阅读了大量的碎片文字。可当手机一放,面对生活时,基本这些文字一点忙都帮不上,什么都没学到。

场景3:

明明书是过了一遍的,视频网课也是听完的,但是一做题怎么啥都不知道了。

知识需要内化

如果你有过以上场景中的问题,那说明你的学习方式太浅层。就是说,你虽然在很努力地学习知识,可知识还是知识,你还是你,你跟知识只是素面,却从未深交。举例来说,认识一个人跟了解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你能说出某个人的姓名并描述出相貌,跟能说出这个人的性格、喜好甚至怪癖又是不一样的。能做到后者,需要一个深入了解并与对方磨合的过程。

你与一个人交情很深,是你的好朋友,是你的知己,必定是你们之间发生过很多联系,有过很多深入的交往,才能达到你知道她,她知道你的境界。当你在向外人介绍她时,你肯定会说,这是我的好朋友某某某,而不是单纯地跟别人介绍下她的姓名。请注意这个说法:我的好朋友!

我们把同样的逻辑放在你与学习知识的关系中。如果你只是去听、去看、去背、去记笔记、去写作业,而没有去琢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学这个知识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要如何处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怎么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话,那你的努力就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因为你并没有跟知识进行深入交往。请注意我刚提到的一个词:琢磨!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你没有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找到了根本原因,请你再把注意力放在“内化”这个词上。那什么是内化呢?

说说内化

内化是建立在你与所学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你在桥的这头,知识在桥的那头。当你站在桥的这头学习知识时,你只是看到知识而已。若想真的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你必须主动走近知识,而内化,就是你真正通往知识的路径。通过你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加工、整合,琢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把知识放到实践中去应用,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内化是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体系是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对知识种类的喜好、对知识的重视程度建立起来的。某种程度上说,知识体系是每个人的处事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这个处事标准需要时时更新。内化就是把书本上的、看到的、听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新知识与固有知识体系建立关联,标注重要的知识点,融合可以融合的部分,挑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去粗取精,通过实践和解决问题来夯实知识,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服务于当下的生活。

有些讲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很在理,都能引起你的共鸣。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已经把所学的所有知识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他这个人已融合为一体了。

说到这里,可能还有人会说,我干嘛要费那么大功夫去学知识呢?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每一种知识都要经过这个内化的过程,岂不是很浪费时间?

学知识干嘛用?

那我有个问题要问你:你学知识是干嘛用的?如果你仅只是为了愉悦头脑,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的话,那你大可不必经历这个痛苦的内化过程。如果你是真的想学点东西,并且彻底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想通过知识来改变现状甚至命运的话,就必须经历这个内化的过程。

还有一点请注意,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只是保底知识,当你真正踏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时,你会发现那些为了考高分而拼命学会的知识是不够用的,也有知识可能是早已淘汰很多年的。你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学校里,更不可能永远有老师在后面赶着你往前走,你要立足生存,就必须建立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培养真正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从而帮助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很重要,也很现实!

那,如何要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呢?

如何内化知识

01

建立系统化学习知识的意识

我们在校学习,有课本、复习资料、作业、考试和老师的讲解,且每个年级有专门教学安排。这就是系统化学习知识的典型例子。

当我们走出校园,想再学习东西时,很少能找到像学校这样的环境和资源,你需要自己去找寻需要的学习资源。手机里各种学习app、廉价甚至免费的试听课、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排行榜上畅销的书籍,恰好能填补你对知识的欲望。如果你抱着一种立马见效的速成心理学习,那你所学知识就是流于表面,表面的知识是不能给你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

你现存的知识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不是某一个知识碎片需要更新,而是整个的知识体系需要更新。知识之间是盘根错节的,并非一时一日形成。现有的知识体系决定了一种模式的形成,如果单单从某个方面去填补知识,那是把新知识硬塞进旧模式,如旧瓶装新酒。你有想过:这个知识与你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吗?能跟旧知识建立联系吗?可以靠拿来主义去解决实际问题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果是肯定的,你就不会在这里学学,在那里也学学了。

系统化学习是有进阶地学习知识的方式,从无到有,从点到线,从线到面。这是构建知识体系的正确打开方式。

分享下我的做法和感受: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会读书的,可是当我进入这几天的模拟考试后,才发现我在读书中存在哪些问题,才系统性的学会了如何读书是正确的。我自身具有的问题,我的学生肯定也有。于是我分析了学生在读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现状,专门给学生讲了《看不懂?记不住?》的问题。在平时授课中,我也不断给学生分享我是怎么读书的,要如何做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在慢慢渗透中,学生在一点一点的转变。

02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

没有一种生命能完全脱离自然而存活,因为生命从自然中诞生,自然供给生命延续下去的资源,生命也要回报于自然。同样,没有一种知识是孤立存在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靠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解决问题,比如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琢磨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某种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个具体问题的出现,必然有表层原因和深层根源。表层原因背后反映出哪种浅层模式,深层根源背后又暴露出哪些坑洞,需要从一点捋顺到另一个点,这个点可能又导致了另一个点的出现,这就是由知识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知识迁移。

能参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快速由这个知识点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上,说明你学到的知识是活的,不是死知识。解决问题需要活知识,不是死知识,因为问题是可变化的。

分享下我的做法和感受:

当我带着这样的意识学习时,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平时授课过程中,我可能讲着某个知识点,又联系到其他知识点了;讲解这道题时,我会把曾经做过的某道类似考点或方法题目再拿出来对比讲讲;复习某节内容时,我会不断给学生灌输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要孤立地学某个知识点。我们正在一轮复习,相信这样的复习思路对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

03

将问题和知识点无限细化

如果在你身上暴露出某个问题,请谨记,那绝对不是偶然间冒出来的问题,而是经过时间的积累,只是在当下这一刻显现出来而已。就如冰山一角,水面上露出来的这一角,水面下可能有上万年积累成的一座山。

将自身的问题无限细化,就如抽丝剥茧似的,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从而明确你具体需要在哪个方面下功夫去成长和学习。

将知识点无限细化,可以对应找到你固有的信念里,哪一条信念是因为对这个知识点的错误认知形成的。旧模式也是由很多个固有信念堆砌而成的,把一条一条的固有信念跟细化的知识点对应起来,通过更新认知来转化信念,从而建立起新的模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处理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融合问题。更换一条固有信念的同时,要使新的信念与目前的认知结构能和谐相处,然后再慢慢一点点更换其他信念,从而稳稳地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

偶尔反问自己:

我如今的害怕权威是为什么?

因为从小父母给我的规则是权威,是在控制我,所以我形成了信念:规则就是权威,权威就是控制,被控制是不舒服的。当我看到权威时,我就很害怕,不敢靠近。

与人交往我会很拘谨是因为什么?

因为父母并没有给过我真正的自由。父母嘴上说给我自由,可是他们并不懂什么才是自由,因为他们也没有感受过真正的自由。而我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下长大,身心各方面受到限制,我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自由表达,更不敢在父母面前自在做自己。我用铠甲把自己包起来,生怕会因为哪里做得不对而遭到批评,所以我始终不放松。

我不会爱自己爱别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父母总是把“对我好”当成是对我的爱,我对爱的认识就是要对别人好。所以当我对别人好,而别人没有反馈给我好时,我会觉得很受伤,也不再对别人好。我不愿去付出,衡量别人的付出,而谈付出换不来爱,所以我距离爱越来越远。

当我产生这些疑问并自问自答时,我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就不攻自破了。我需要首先找到我被养育成这样子的原因,通过学习给自己一点点松绑并释怀当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提升认知,再以轻松的态度去养育孩子。

04

投入连续时间构建知识体系

对某个知识的学习,要做到既要突击,也要循序渐进。

突击是说,我要规定自己在某个时期内,大致每天固定某个时间段去集中学习。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学习,就如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就如线。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给大脑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更新认知结构,从而可以很快速地成长起来。

循序渐进就是说,按照自己的节奏和知识的递进程度学习,而不是着急忙慌地表面上过一遍,然后对外声称我在学习,那是求认同。可能今天确实有事情没时间没精力学习了,那明天再继续就可以了;可能今天有时间,我就多学习一点。总之,让自己始终处于学习和更新的状态,不被外界影响打乱。

05

注重思维导图的使用

思维导图做的是图,但训练的是思维。你看到、听到、读到的知识并不是你的,只是你通过感官由某种载体获取到的信息罢了。用思维导图把看到的文字和听到的东西呈现出来,与此同时,你的脑子里也有了一张图。

思维导图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你如何解读知识之间的联系,你想把这条知识归属于哪个范畴,你想在这些知识间呈现出一种什么关系,是逻辑关系,是时间轴关系,还是发散关系,都可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当你在琢磨这些问题时,知识就自然地相互搭建起关联,内化到你脑子里了。

分享下我的做法和感受:

听专栏课程,我每一节音频都做一张思维导图,目的是对本节内容做到清晰的掌握;一个系列或一个章节都听完后,再做一个思维导图,目的是对整个内容有个清晰的框架和脉络。当我做了几十张思维导图后,就感觉我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清晰有条理的,我的脑神经一根一根都被唤醒了,遇到事情我不慌乱,自然地就按照一条线路往下走,寻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果暂时没有找到根源也无妨,只要我的思路是清晰的,真相早晚会被我挖出来。

06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来检验学习效果

学知识是为了应用,为了服务于你的生活。学习效果不是看你脑子里装了多少理论知识、看了多少本书、听了多少节课,甚至是学历高低,而是看能否学以致用,即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你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派上用场了,说明这个知识已内化到你的知识体系中,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所学知识没有达到预期成效,那就需要琢磨是否在哪个环节上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在操作中有偏差。

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考这些知识可以应用到哪些场景中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试着还原场景,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处理当时的问题,可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分享下我的做法和感受:

碰到孩子哭闹时,我脑子里的思考模式是:孩子为什么哭闹 → 想各种可能的原因 → 哭闹是带很大情绪的 → 哭闹是威胁 → 处理情绪问题(任其哭闹,不接纳行为)→ 孩子冷静(孩子冷静)→ 再找原因(给孩子讲明妈妈为什么不允许)→ 原因多数是因为我对孩子的觉察不到位(孩子知道什么是不可以的)。

当我的生活有变动时 → 觉察我的本心是什么反应 → 多数是排斥、着急 → 剖析排斥、着急的真相 → 看到我在恐惧什么 → 接纳当下的变动 → 通过情绪释放或者静心回收能量 → 解决问题。

07

用大量输出来夯实所学知识

你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如何,取决于你能用自己的逻辑、语言和方式输出多少。装在脑子里的东西不一定是你的知识,用你的方式把脑子里的东西表达出来,且能得到共鸣、认可和遵从的话,知识就变成你的了。

输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直播、书写、口头表达、发朋友圈等,首先选择你最想用的方式,把你最想表达的内容尽情表达出来。当你在琢磨如何才能把知识表达出来,别人听了看了能理解、明白、产生共鸣时,就是对知识的深入内化过程。你的语言是不是接地气很关键,反映了你的落地实操能力。

分享我的做法和感受:

每当输出一些文字后,我的心就稳稳落地,很开心,感觉能量在不断收回,我的自信心稳稳上升。随着对文字输出的投入,我越来越想输出,越来越想用我的文字感染别人,这个过程充实快乐。

如何促进知识的内化

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如何,最直接的检验方法就是看实践应用。如果在处理实践问题中没有大的卡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那说明所学知识已最大程度内化,实现了知识就是力量。如果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采用旧模式,脑子里想的是各种先进理论,可实际操作中还是老办法,同时还用先进理论来批判和修正老办法。比如:这么做是不应该的,应该……。或者,按照新理论,比着葫芦画瓢,当实际操作进行不下去时,又反过来感叹:那是理想状态,现实是很难实现的。从而彻底打回原型。

所以说,促进知识内化的关键因素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实践是一种综合能力,但首要一点就是去做!把问题具体化、细节化,把学习具体化、细节化,把内化过程具体化、细节化,然后再刻意练习。

学习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内化知识就是在提升意识,就是在心灵成长。反过来,心灵成长到一定程度也能促进知识的内化的。

你可能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内化这个词的理解会不一样,具体做起来也不一样,这都没关系。但是,首先要有这样的内化意识,相信随着你的成长,对知识的内化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知识内化得越多,成长也会越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