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传庭是明朝最后的脊梁?

如题所述

孙传庭是一个有能力而且有气节的军事将领,为了大明他不惜牺牲生命,堪称大明脊梁。脊梁断,大明亡。

先看孙传庭军事能力。孙传庭在明末算一流军事人才,很有谋略,他有两大经典战打得漂亮。一个是子午谷抓获闯王高迎祥,另一个是潼关围歼李自成。


子午谷就是三国时期,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那个子午谷。诸葛亮始终没用魏延这一策略。闯王高迎祥把这一策略用上了,他想攻取西安。孙传庭经过认真研究,断定高迎祥必走子午谷,于是在子午谷黑水峪埋伏重兵,黑水峪两山夹一沟,打伏击的绝佳地势,孙传庭利用地理优势,灭掉高迎祥部队,活捉高迎祥。

潼关一战也和子午谷一战差不多,孙传庭准确判断李自成必出潼关进入中原,于是在潼关南原设下埋伏。南原北面是河,南面是山,东面是潼关,也是打伏击的好地方,孙传庭再次利用地理优势干掉李自成的部队。李自成带十八骑残兵败将逃到商洛山。

孙传庭是进士出身,从来没带兵打过仗,一上手就展示出他极强的军事才能,可见他是一位军事天才。

再看看孙传庭的气节。天启年间,孙传庭在北京任职,因不满魏忠贤阉党专权,弃官回乡。


潼关南原之战,官军打败李自成后,农民起义进入低潮。崇祯把孙传庭的部队拨给洪承畴,让洪承畴去解锦州之围。孙传庭建议说,这样起义军会死灰复燃,崇祯不听。后来,李自成果然死灰复燃,这时崇祯派他督师保定、河南、山东。当时崇祯信任杨嗣昌,事事都听杨嗣昌的,孙传庭与杨嗣昌意见不合,孙传庭上疏崇祯皇帝,杨嗣昌百般阻挠,上疏不成,他称病推脱,被崇祯投进监狱。后来,崇祯实在找不到武将和李自成交战,不得已把孙传庭从监狱里给提拉出来,让他对付李自成。孙传庭不计前嫌,全心全意剿灭农民军。

孙传庭上任,崇祯已经没兵给他,到达陕西,他自己招兵买马,组织练兵。练兵需要时间,需要军饷,他向崇祯汇报了情况。崇祯担心他在陕西割据,一再催促他出关与李自成决战。孙传庭知道自己部队的战斗力还没形成,出关作战必败,但是他还是执行了崇祯的命令,最后兵败战死。展示了他对大明的忠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0
孙传庭在明末算一流军事人才,很有谋略,也是一个有能力而且有气节的军事将领,为了大明他不惜牺牲生命,堪称大明脊梁,他死后,无人再敢拦截李自成。
第2个回答  2021-01-20
因为当时孙传庭的军队是唯一支持明朝的军队,可以抵抗李自成的进攻,成为了明朝最后的脊梁。
第3个回答  2021-01-18
这是因为他是明朝非常有气节的一个将军,而且是明末非常厉害的一个军事人才,帮助明朝打赢过很多的胜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