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为什么德军不是苏军的对手?

如题所述

托普勒的《库尔斯克》证明了北线莫德尔第九集团军在库尔斯克北线的作战风格:

莫德尔不想自己的师过于前突,而是注重保护侧翼和保持防守的能力。

莫德尔下达了让师长把控自己的节奏,不要让重炮过于跟进的“让几个师长注意更直接控制自己的师”的命令,得到苏军逃兵的供词确认北线苏军实力雄厚之后,莫德尔于7月5日0点5分再次发电强调各师必须严格控线。

但在7月5-6日德进攻中,德方装甲前锋(第47装甲军)同时遭到了苏军的凶猛集中的装甲部队的反攻。不幸的是德军装甲车辆无序的在对方阵地前,受到数小时的(苏军)炮击,这毋庸置疑是前线指挥官的失误。

德方在这段时间的战斗中个别装甲单位甚至由于苏军的反冲击,阵型变得杂乱无章,不再位于其师长的掌握之中。经过了3天3夜无休止的战斗,第47装甲军遭受了较大的损失,需要短暂的休息来整编部队以及恢复部队,随着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7月8日结束时,莫德尔重新与他的军,师长商讨作战方案。

关于反对Panzer Raid,莫德尔在7月9日的会议中说明:苏军的火力配置和阵地雄厚,这样的防御阵地阻碍了我军装甲进攻,我方不得不进行更详细具体的进攻准备。而不是莫德尔明确反对Panzer Raid。

不赞成装甲营搞穿插,而是把若干装甲营和其它重兵器堆在一起。这一点,同样是7月9日日志中当天会议上的内容,莫德尔基于昨天(7月8日)的经验,认为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战术:由于在执行作战任务的大编制单位中,指挥设备的不足以及未完成训练的装甲部队,以及相对较少的坦克数量,可以预见今后需要将多个装甲营集中使用…… 师内的装甲单位执行任务要紧密配合装甲掷弹兵。


莫德尔基于装甲矛头磨损较大,且考虑到下级的消极情绪(当然他自己也比较消极),于是一拍即合,在7月10日开始选择了以步兵,炮兵撕破苏军防线,再使用装甲单位突破的战术,且莫德尔一反常态,没有如以往一般强烈地干涉下属作战,可谓令人摸不找头脑。

虽然这样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北线德军的装甲实力,但莫德尔这种行为直接使得堡垒行动没有任何胜算——北线按照他这种搞法,兵力装备翻一倍也难搞,这是只有美帝才能玩的打法,而南线霍特再怎么把瓦图京和科涅夫挫骨扬灰也很难独自吃掉突出部。但是从后面防御战效果看,莫德尔达到了他的目的,参加堡垒行动的北线德军机动预备队保存完善,回防非常迅速,没有给苏军突破的机会。

可以说莫德尔自身也不是很热衷堡垒的进攻,那么问题就是,如果莫德尔放弃他的谨慎考虑,遵照传统德军战法能不能跟霍特会师?

我的看法是比较困难,但不是没有可能,在8日的战斗中,莫德尔已经见识到了苏军凶悍的反击和自己手下装甲师师长反应的迟钝(7月9日日志中提到,昨天第47装甲军及下辖师中出现指挥错误…… 当考虑解除个别指挥官的指挥权,特别是第2装甲师师长和部分装甲战斗群指挥官 ),莫德尔如果亲自操刀或者临阵换将,投入实力最为强劲的第12装甲师,有几率突破罗科索夫斯基的防线,让第二装甲集团军仅仅依靠第5装甲师(当时东线四号改进型号最多的装甲师)和第8装甲师顶住苏军反击部队,直到莫德尔的前锋跟霍特会师,堡垒就会以德军的胜利告终。

这样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堡垒行动该不该提前,因为库图佐夫行动方案是7月初才做好的,德军5月打那会儿库图佐夫行动方案还没做好,苏军反手一击的力度会大打折扣。

这里谈谈堡垒作战对德军后续防守带来的影响:从苏军反攻战役布局看,北线的库图佐夫行动,堡垒行动的6个装甲师中的5个按时北上投入了防御战,第4装甲师留守,北上单位在苏军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到位以前卡好了位子。可以说堡垒行动没有打乱影响北线德军布防。

反观苏军,能力最强,实力最雄厚的罗科索夫斯基方面军反而因为与莫德尔打的过于起劲,反攻准备不足,进展异常缓慢,莫德尔最后只留了一个第4装甲师和重装营来对付罗司机,剩下8个装甲师(南线挖来的大德意志师)对付索科洛夫斯基和波波夫。库图佐夫行动开打时因为准备仓促,苏军两个坦克集团军与一个合成集团军没有到位,导致虽然打开了一个口子却无法突破,被莫德尔迅速堵上,这次进攻被拉奇耶夫斯基在《突破》一书中视为苏军进攻战役的反面教材,怎么看都是苏军吃瘪。相同条件德军用一个装甲师牵制三驾马车之一的罗司机,而用8个装甲师对付索司机和波波夫那两个日后被降职的菜鸟是难以想象的。

而在南线,影响了德军后续防御的可以说是爆发在米乌斯河和北顿涅次的战斗,米乌斯河反击战中德军数个装甲师从库尔斯克南下,对苏军取得巨大杀伤,但托尔布欣用自己方面军的自爆很大程度上损耗了德军大量机动兵力,导致曼施坦因在第聂伯河不得不拿着个位数坦克的装甲师和瓦图京和科涅夫拼刺刀。

数据上看“堡垒给德军带来巨大消耗”的调调也不对,德军官宣数据为南北两线合计损失252辆坦克、突击炮、坦歼,但是这没有计算灰熊的损失,时间也没有计算全,依据相同档案(BA-MA RH 10/65和BA-MA RH 10/64)的其它著作给出的数据损失:

北线22201人,南线33708人,坦克、突击炮全损:北线87辆南线190辆(北线第二十装甲师的三号坦克的损失有不同描述,故泽特林版为北线损失88辆),坦克损失占开战总数11.3%,人数损失占7.2%。而官史数据其中死亡失踪人数占三个集团军前线力量(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兵力”,“实际力量”减去8周内可归队人员和暂离休假人员)的1.67%。

苏军按克氏官方数据损失为177847人,坦克、自行火炮不可恢复损失1614辆,坦克、自行火炮损失占31.4%,人数损失占9.3%。

以上数据不是没有争议,双方数据均有更高版本(比如苏军坦克、自行火炮损失有好几个损失1900+的版本,料也比较硬),这些数据基本按官宣对官宣。

怎么看,都不是德军在堡垒流血过多,耗亏了。

数据来源:

KARL-HEINZ FRIESER:Germany and theSecond World War VOLUME VIIIThe Eastern Front 1943–1944: The Warin the East and onthe Neighbouring Fronts(德方官宣)

Niklas Zetterling and Anders Frankson:Kursk 1943: a statistical analysis

Roman Toeppel:Kursk 1943: The Greatest Battl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Krivosheev: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20th Century(苏方官宣)

无论是数据上还是在影响后续防御战上,要说堡垒行动给德军造成的损失极大,是难以站住脚的,堡垒行动并非埋葬德军装甲精锐的地狱,真正埋葬东线德军胜利的是苏军在南线较为成功的反击和消耗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7
九十万对一百三十万?
第2个回答  2021-01-28
其实就是因为德国当时的军队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然后军队力量实力其实是不足的,所以才会有战败的可能,根本不是对手。
第3个回答  2021-01-28
因为苏军当时团结一心,而且作战小心,指挥得当。而德军有些得意,轻敌了
第4个回答  2021-01-28
实力不足。苏联是当时世界强国,德军的装备要落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