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裴仁基和单雄信之间,李密为什么选择了单雄信?

如题所述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最出彩的莫过于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了,威名最重、声势最高、兵力最强,但即便如此,李密却没有笑到最后,而改变李密和瓦岗军命运的就是童山之战和紧随其后的洛阳之战。

童山之战中,李密的瓦岗军和宇文化及的骁果军展开决战,战争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的结果是宇文化及狼狈逃至魏县,而李密的瓦岗军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旧唐书》记载:“李密破化及还,其劲兵良马多战死,士卒疲倦。”

当然这对于瓦岗军来说虽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毕竟底子厚,又得到了不少的降兵降将,只要休整一段时间,瓦岗军依旧还是强悍的存在,只是洛阳的王世充却不给瓦岗军休整的时间,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想趁着这个机会攻打瓦岗军。

在过去的数次交锋中,王世充每每都是败给李密的,所以王世充一直很忌惮李密,而李密却不怎么看得起王世充。王世充好不容易寻到这么一个好机会,为了能够一举瓦解瓦岗军,自然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最大程度的让部下齐心并士气大涨,王世充先是诈称张永通三次梦见周公,而周公在梦中说应该出兵,并且“世充令巫宣言周公欲令仆射急讨李密,当有大功,不即兵皆疫死。”

王世充做这些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激励麾下的楚人,而结果也正好是王世充想要的,他训练士兵,从中挑选出两万精兵和两千战马,他们出发到了偃师,在通济渠的南边安营扎寨,随时准备对瓦岗军发动攻击。

针对王世充的两万精兵,李密召集各位将领开了一个紧急会议,看看到底应该如何应对王世充的进攻。河东公裴仁基首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王世充领精兵来攻,洛阳必然空虚,我们可以兵分几路守住要害之道,然后派出三万精兵去攻打洛阳。如果王世充领兵回救洛阳,我们就按兵不动,如果王世充再次来攻,我们就继续往洛阳进逼,如此反复,能够最大程度的疲兵,那么这一仗打起来就容易多了。”

李密对裴仁基的想法表示了赞同,他认为王世充的精兵有三大特点,即兵仗精锐、决计深入、食尽求战,只要瓦岗军能够坚壁不出,又有精兵去攻洛阳,那么王世充的两万精兵就是想打仗打不成,想退兵又退不了,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如果李密真的采取了裴仁基的这种建议,那么王世充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基本就是和以往同样的结果,即再次败在李密手中,历史或因此而改写,但这只能是假设,因为李密最终没有采纳裴仁基的建议。

李密明明赞同裴仁基的建议,为何最终又否决了他呢?原因就是单雄信等人又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单雄信认为“世充战卒甚少,屡经摧破,悉已丧胆。”而且刚刚归附的江、淮之士都希望借着这个机会立下大功,他们的士气是很高昂的,在这种情况下出战,必然能打败王世充。

如果忽略瓦岗军内部的各种矛盾和人心不齐外,这个说法其实还有有点道理的,听了单雄信的话,李密心动了,而且大部分的将领都觉得单雄信的建议是正确的,《资治通鉴》记载:

“诸将喧然,欲战者什七八,密惑于众议而从之。”

眼看李密听从了单雄信的建议,裴仁基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说服已然做出决定的李密,只能叹息一声“公后必悔之。”实际上当时和裴仁基持差不多观点的人还是有的,只是和赞成单雄信的人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罢了。

当时魏征也曾对长史郑颋说:“虽然魏公(李密)在童山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太多,士兵疲惫不堪,且士气低落,在这个时候再去打仗,是很难取得胜利的。而且王世充那边缺粮食,他们是想决一死战的,可以说是势不可挡,面对这种情况是不能硬碰硬。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壁不出,等到他们没有粮食的时候,就退兵了,到那时候再出击,就很容易取得胜利了。”

对于魏征的这个建议,郑颋只回了一个成语,即“老生常谈”,气的魏征拂袖而出。

裴仁基和魏征都能够清醒认识到瓦岗军的现状,也给出了正确的建议,如果李密能够听从裴仁基和魏征的建议,那么瓦岗军再次取得胜利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李密没有,他听从了单雄信的建议,这个选择简单说来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即便那多数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

李密和瓦岗军中的大部分将领太自信了,李密到瓦岗军之后,带领瓦岗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间一长就都飘了,而骄兵必败。李密在明知道这一仗应该怎么打的情况下,还被单雄信等人的建议所挟持。

就李密自己来说,他但凡对王世充多点重视,但凡能够正确认识瓦岗军的现状,但凡能够听进去正确的建议,不存在侥幸心理,也不至于让瓦岗军在王世充的进攻下土崩瓦解,而他自己也不得不投靠了李渊。

只是一山不容二虎,投靠了李渊的李密并没有被李渊重视。李渊极为忌惮,给了李密一个光禄卿的职位,憋屈的李密最终被李渊逼着反了,只是早已经今非昔比,他一反就被李渊弄死了,可叹一代枭雄野心勃勃却没能笑到最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