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与中国现代化

如题所述

启示一:要借助国共合作保持中共的朝气、活力和清廉。

  孙中山为什么要搞国共合作?史学界公认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利用共产党这一新生力量来改造国民党。

  当年,国民党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到1923年,已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存在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如党员成份复杂、组织涣散、纪律松驰、投机分子多等。对此,孙中山非常清楚。他说: “国民党里有中国最优秀的人,也有最卑鄙的人。最优秀的人为了党的理想与目的而参加党,最卑鄙的人为了党是升官的踏脚石而加入我们这一边。”

  为改变这种“自身无法克服”现状,孙中山决定利用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共产党。他在回答宋庆龄提出的“为什么需要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时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所谓“新血液”就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他们的明确的思想和无畏的勇气”。

  启示二:要借助国共合作建立中国现代化的政党关系

  应该说,当年孙中山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失误的。当时,在为什么要合作上,国共双方达成了一致,但在合作的方式问题上,双方却发生了分歧。当时双方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党外合作,即两党保持在组织上和思想上保持独立,地位上平行平等的。党内合作,即一个党派加入另一个党派。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上提出党外合作的设想,但是为孙中山所拒绝。孙中山认为革命必须只有一面旗帜,三民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最正确理论,革命力量应聚集在国民党旗帜下,两党联合必须以国民党为主,必须以国民党为领导中心,必须“诚心悦服本党三民主义”。现在看来,这种方式短期、策略性强,为双方合作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其实,现代政党是在某种政治制度内,通过民主选举手段,以取得或行使政治权力为目的而建立的组织。因此,政党合作应该是在组织上和思想上保持独立,地位上平行平等的合作。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政党的实力有大有小,大党在政党合作中要注意克服“老子党的思想”。如果非要以某个党为“领导”,非要觉得自己的理论“最正确”,那么,这种合作的前途有两个:或者是合作破裂,或者是“被领导”的政党成为了“政治花瓶”,发不出独立的声音。这不是理论上的推理,这是中国政党史已经反复证明了的结论。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近代化"这个概念虽然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永恒命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又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其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可以说,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史,在历年的高考中均以不同形式出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也仍在进行,因此,近代化问题仍然是历史考试的焦点问题之一,2006年高考极有可能涉及。除基本史实外,考查近代化的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启示,可能性比较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2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