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由儒家学者整理而成的哪三部礼学专著,是古代各朝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

如题所述

《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各个朝代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和外交方式等。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0
王启发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已经不间断地埋头研究三礼之学十五年,他的一些研究论文曾发表在《华学》、《中国哲学》等学术刊物上,现已撰成一部题名《礼学思想体系探源》的三十万字的专著,书将付梓,要我写一篇序。我对三礼之学虽有所涉猎,但远不及王启发博士研究得专深细致,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里愿把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写出来。

儒家礼学的基础文献是《仪礼》、《礼记》和《周礼》,关于这三部书的学问,习惯上称为“三礼之学”。汉代儒家所谓五经的礼经,是指《仪礼》,后来儒家扩大“经”的范围,而有十三经之目,三《礼》都被作为经书。

关于三部礼书的成书年代,学者颇多争议。王启发博士对三《礼》成书年代皆取先秦说,这是一个较宽的断代方法,但还是排除了三《礼》是汉儒伪作的说法。这一点,我是赞同的。汉儒虽然能接触较多的先秦文献,但汉代已没有先秦那样的社会环境和学派活跃的文化氛围,我颇怀疑他们是否有能力造作像三《礼》这样的书。对三《礼》我们可以分别观之:

《仪礼》一书在汉代有两个传本,一出于鲁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文;一出于鲁恭王所坏之孔子宅,五十六篇,较前本多三十九篇,为古文,郑玄注三《礼》时,多引其书,此书后亡逸。既然孔子宅中藏有其书,则此书当出于先秦,应无疑义。

《礼记》初无其书,它是汉代发现的几批儒家文献的汇编,其中有一半内容解释《仪礼》,一半内容属于儒学通论。其中《缁衣》一篇,在近年出土的两批战国竹书――《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均有其文。虽然有文献记载说《礼记》中的《王制》等篇出于汉儒之手,但多数学者认为《礼记》中的大部分文献作于先秦时期。

关于《周礼》一书,学者争议颇大,或认为出于周公之手,或认为是西汉末刘歆伪作,等等,各人提出的证据都非常有限。虽然认为此书是伪书的声势颇大,但一些研究古史的学者认为此书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周代制度。我对此研究不深,愿附末议。《礼记·缁衣》中有“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民之表也”一句,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缁衣》中,这个“表”字写作“ ”。为什么“表”字这样写,颇费索解。我经过一番探究,从《周礼》中找出答案,写出关于此字的考释:

《周礼·夏官·大司马》:“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一表。”注:“表,所以识正行列也。”古代习兵之礼,先选山田之野放火除草莱,并以一定规制建立列阵场地,且设有相应标志,而称此事为“表”,“ ”字象其事,当为其本字,其字上部象焚草莱建列阵之地,下从“木”,盖“表”者竖木以为之,《汉书·淮南王传》:“树表其上”注:“表者,竖木为之,若柱形也。”“ ”既含“识正行列”之义,因此,“民之 也”一句,可以解释为“民之仪范”。

如果此字考释不误,则此字便有承载一定信息的“文物”效应,反过来证明《周礼》一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的制度,而此书亦当成于先秦时期。

礼学本是一门繁琐枯燥的学问,但王启发博士从思想史的角度解读礼学,有论有史,条分缕析,古代的礼制、礼仪、礼义,一一开示,娓娓道来,读之别有韵致。他的礼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礼学,重要的是把握其历史脉动的规律和社会功能,把握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礼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考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有一种整体观照的情怀和角度。

从古代文献看,夏、商、周三代各有其礼制,周代礼制已极其完备,一个“礼”字已涵盖了制度文化的一切方面,其涵义略近于今日所称之“文化”或“文明”。
第2个回答  2016-03-12
《尚书》《礼记》《周易》,望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