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语言的关系

如题所述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工具论,一种是后起的本体论。两种观点相持不下,谁是谁非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但我们至少可以这样看,两种观点实际上分别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综合起来,也许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一些。
  大体而言,中外古典文论所持的基本上是“工具”论,即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工具”、“媒介”、“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内容具有“优先权”,而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则处于被内容决定的被动位置。文学用语言作为自己的构造手段,并以语言的超常使用所能达到的最佳艺术效果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诗人卡西尔说:“诗人不可能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他必须使用现有的词汇,必须遵循语言的基本规则。”简言之,语言是文学实现表达的载体。从这种观点出发自然触及到中国文学里一个古老的问题——“言不尽意”。往大了说即文学表达因为语言自身的局限而受到某种限制。这就要求文学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使得文学语言具有一些与常规语言不同的特点。也正是由此出发,一部分文论家提出了文学的语言本体论。
  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语言本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语言形式,作为艺术品的文学创造,其价值在于他是一个特殊构造的语言事实,如同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一样,它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种美,而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即所谓:“为艺术而艺术”。不同之处只在于文学选择而且只能选择语言作为其载体。正如戴昭铭在所言,文学的本体不在于对生活的模仿,不在于对作者心灵的表现,而在于文学的语言形式本身,文学的变革也不是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和社会变革的副产品……文学以语言组成自己的形式,这种形式有时候是一种对现实的普通语言陌生化和疏离化的结果。文学作品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等级,是与普通的语言相对立的。普通语言的的首要功能指向世界的存在以沟通信息,文学语言以自我为中心,它的功能是排除外向指称,只把注意力放在形式和技巧方面,使事物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从而改变人们的感觉方式,使之获得一种审美效果。
  各种文学样式都必须以语言材料作为自己的构造手段,但是不同的文学样式对语言材料的各种功能在使用上各有侧重。戏剧侧重于语言的会话功能,小说侧重于语言的叙事功能,诗歌则侧重于语言的抒情功能。但无论侧重什么,语言的各个功能是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语言对文学的影响由上文可见一斑。同时文学反过来也对语言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最明显的莫过于文学对共同语形成的影响。从人性角度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儿文学的倾向。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往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在全民族中的崇高威望,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使得这些作品的语言对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共同语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文学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语言的完美运用,而且,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性这也是无法达到的。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摆脱语言的桎梏,使作者与读者进行直接的语义交流,从而分享一种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美的感受,即让读者与作者“感同身受”,进而引发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引发思考。然而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和人个体间的相对独立和特殊,所谓“感同身受”是无法达到的,所以目前的文学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进行情境的不完全创设,进行有意或者无奈的“留白”,让读者进行再创作,进而达到文学引发思考的目的。从这个方面看,虽然语言对于语义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局限,但是正是这种不完全表达、不完全架构使得读者对文学的思考和阐释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体现出文学的美感,并使文学进一步发展下去。因此,对于文学而言,语言的局限或许并不重要。追问

好的,谢谢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