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姓有名有字,字与名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称谓有怎样的讲究呢?

如题所述

古人有姓有名,此外还有字。姓、名、字三者结合,构成我国古代姓名的结构体系。旧说古婴儿出生三个月或百日后由父亲或祖辈、师长、亲友当中的长者命名。按周制,贵族子弟男二十、女十五为成年,可以正式参加社交活动。据《礼记》载,周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由尊长代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以表业已成人,可以作为父母,故古籍中常有“待字闺中”,“尚未字人”的说法。这样古时男子成年后,就有名有字,但二者又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和不同的使用场合。《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命名用以自称,表示谦虚,命字是用来给朋友呼唤的,表示客气,名除自己、尊长称呼外,神圣不可侵犯,凡尊亲、君上、圣人之名都要讳言。字是由名孳乳而来,是用以表德的,不用讳言。对晚辈及地位卑贱的人只称名不称字,谦称自己时用名不用字,尊称别人时用字不用名,这大概是“字以表德”的缘故。这种称字、称名表现尊卑关系的办法一直沿用到后代。假若我们不明了何为古人之名,何为古人之字,则必然会出尊卑颠倒、上下不分的差错。

字是名的增衍和延伸。《说文》:“字,孳也。”《白虎通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说明古人字与名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古人取字有哪些特点呢?

一、“字”“名”意义相联

这种命字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1、同义互训。如颜回字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渊水也。”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明、亮同义。孟郊字东野,野、郊同义。韦庄,字端已,端、庄同义。白朴,字太素,朴、素同义。再如杜甫字子美,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陶元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曹操字孟德,孙楚字子荆,文天祥字宋瑞,高启字季迪,方东树字植之。

2、反义相对。如楚公子黑肱,字子皙,“皙,人色白也”,黑与白相对。曾黠,字皙,《说文》:“黠,小黑也”;“皙,人色白也。”再如,韩愈字退之,王绩字无功,晏殊字同叔,朱熹字元晦,王念孙字怀祖,今人洪深字浅哉。

3、连义推想。秦百里视字孟明,视者,察也,由此推想到明了。鲍照字明远,由光照推想到远方。张九龄字子寿,由九龄想到长寿。李煜字重光,由煜想到重光照耀。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由观赏想到游玩。周密字公谨,由周密想到严谨。张炎字叔夏,由炎热推想到夏天。唐寅字伯虎,因地支寅与生肖虎相应。再如关羽字云长,是由羽毛而推想到云的。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由云而联想到云中的龙。苏轼字子瞻,轼,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扶轼可向前看,相应。苏辙字子由,辙,车轮压出的痕迹,与“由”义联。

4、辨物统类。如宋公子段字子石,段读为?,为磨刀石,属石类。李?字伯玉,?为玉的光彩,属玉类。范泰衡字宗山,泰山、衡山都属于山类。蔡琬字季玉,琬为没有棱角的圭,而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上圆下方玉器,因此琬属玉类。周鼎字伯器,鼎是古行烹煮用的三足两耳器物,属器类。孟子名轲字子舆,轲、舆同属车类。萧君圭字君玉,圭属玉类。

5、成语贯串。如魏哲字知人,本“知人则哲”。钱谦益字受之,本“满招损,谦受益”。孔尚任字季重,本“任重而道远”。杜审言字必简,本“审言必简”。晏殊字同叔,本“殊途同归”。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克柔”为“以柔克刚”的反串。

二、“字”“名”字形相关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取字时尽量使字与名因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而联系起来。途径有四:

1、字为名的分解。如谢翱字皋羽,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王晔字日华。

2、字为名的省写。叶??字子是,秦桧字会之,顾媚字眉生,王士?字子真,吴敬梓字文木,阴铿字子坚,孔子的儿子鲤,字伯鱼,李?t字献之,何汝霖字雨人,黄淼字水心。

3、字为名的加辞。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元恭字显恭,李白字太白,宋濂字景濂,李玉字玄玉,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曾朴字孟朴。

4、字与名完全相同。如庚仲容字仲容,田承嗣字承嗣,崔载字载,孟浩然字浩然,杨砺字砺,王僧孺字僧孺,今人杨振武字振武。

三、“字”有明显标志

1、字前加“伯(孟)、仲、叔、季”或字后加“父(甫)”。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常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长子称伯(庶长子另称为孟),次子称仲,以下称叔,幼子称季。字的后面有时加“父”或“甫”表示美称。用这种办法构成的男子字的全称共三个字,形式为“伯某父”。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有时也可以省去排行,如禽父、尼父、羽父等。

秦汉以后用这种方式取字渐变为字前加排行和字后加“父(甫)”两种形式。分别举例如下:

伯+字。如: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蔡邕字伯喈,孙策字伯符,陈子昂字伯玉,张旭字伯高,李?字伯玉,刘基字伯温,唐寅字伯虎,李开先字伯华,梁辰鱼字伯龙,沈?字伯英,袁宗道字伯修,钟惺字伯敬,刘熙载字伯简,李宝嘉字伯元,王守仁字伯安,王引之字伯申,杨枢字伯机。

孟+字。班固字孟坚,曹操字孟德,张载字孟阳,曾朴字孟朴,杨基字孟载,王绂字孟端。庶长子加“孟”,嫡长子加“伯”。

仲+字。孔子名丘字仲尼,王充字仲任,孙权字仲谋,王粲字仲宣,何逊字仲言,钟嵘字仲伟,高适字仲武,钱起字仲文,王建字仲初,张元斡字仲宗,袁宏道字仲郎。

叔+字。嵇康字叔夜,晏几道字叔原,张炎字叔夏,杨锐字叔峤,李芾字叔章,王修字叔治,王?字叔?,王蒙字叔明,王逸字叔师。

季+字。贺知章字季真,王之涣字季陵,高启字季迪,孔尚任字季重,李纯字季山,王鸿绪字季友。

字+父(甫)。王安石字介甫,王回字深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陈亮字同甫,归有光字熙甫,茅坤字顺甫,刘大??字才甫,王昶字德甫,王恂字敬甫,王衍字夷甫,李濂字川父。

汉以后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表排行的字。如元、长、大、次、幼、稚、少、小等,它们一般也用在字前。如:陶渊明字元亮,王昌龄字少伯,元结字次山,李贺字长吉,王禹??字元之,杨亿字大年,秦观字少游,朱熹字元晦,辛弃疾字幼安,戴叔伦字幼公,陈鸿字大亮,王世贞字元美,胡应麟字元端,袁中道字小修,葛洪字稚川,洪亮吉字稚存。

2、字前加美辞。

这些美辞主要有表尊老的,表称谓的,表身份的,表形象的,表德性的,表行为的,表赞叹的等等。

常用的美辞有公、君、卿、美、景、令、文、玄、彦、德等。如郭璞字景纯,干宝字令升,鲍照字明远,江淹字文通,谢眺字玄晖,薛道衡字玄卿,刘备字玄德,凌蒙初字玄房,丘迟字希范,刘勰字彦和,刘长卿字文房,张籍字文昌,罗隐字昭谏,杜荀鹤字彦之,林逋字君复,柳永字耆卿,苏洵字明公,司马光字君实,张耒字文潜,周邦彦字美成,吴文英字君特,周密字公谨,吴敬梓字文木,吴承恩字汝忠,李?字德润,李恒字德卿,杨泉字德渊,杨修字德祖。

3、字前(或后)加助词。

常用的助词有可、以、之、如、若、斯、也、又、哉、犹等。如毛奇龄字大可,郑党民字以道,元稹字微之,王若虚字从之,元和问字裕之,李东阳字宾之,徐弘祖字振之,方东树字植之,韩愈字退之,聂夷中字坦之,梁启超字卓如,洪深字浅哉,冯梦友字犹龙,王渊字若水,李卫字又?,李在字以政。

4、字前(或后)加“子”。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遍的方式之一是字前加“子”,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美称。如端木赐字子贡,冉求字子有,颜回字子渊,仲由字子路,司马耕字子牛,公孙乔字子产,狐偃字子犯,伍员字子胥。

汉以后男子取名仍相沿袭这种习惯。如刘向字子政,司马迁字子长,杨雄字子云,曹丕字子桓,曹植字子建,阴铿字子坚,庾信字子山,王勃字子安,张九龄字子寿,杜甫字子美,张志和字子同,柳宗元字子厚,蒋防字子征,张先字子野,宋祁字子京,曾巩字子因,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王士?字子真,袁枚字子才。以上为字前加“子”。字后加“子”较为少见,如张衡字平子,张岱字宗子,孙子龙字卧子,王佐字宣子,王济字武子。

四、“字”的字数固定,以二言为常

古人取名常用单字,古人取字却很少用单字。因此,字是单字的较为少见。如屈原名平字原,管夷吾字仲,枚乘字叔,颜之推字介。古人取字常用二言,大概是怕用单字容易造成重字,且二言容易表达自己的伦理态度和理想追求,正所谓“字以表德”。上面所列古人的字均为二言,且几乎没有重字现象。

以上所说是古人取字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及时、准确地辨明古人的名与字,并能通过对古人名、字关系的探讨,加深对古人称谓的理解,避免出现刘备自称“玄德”曹操自称“孟德”的现象,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古人修身养德、敬人正已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