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坡度分析

如题所述

地表坡度作为最重要的地形因子之一,能够指示地貌成因、发育阶段及程度,对研究新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RTM-DEM数据,使用ArcGIS空间分析的地表坡度分析模块(Slope Analysis),按《中国100万数字地貌分级编码体系》规定,将生成的坡度图按照自然裂点法进行分级试验。自然裂点法是基于让各级别中的变异总和达到最小的原则来选择分级断点的。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如下分级所显示的坡度分级:3°,7°,15°,25°,35°,可以有效地反映区域坡度特征(图3-3)。

通过坡度分析发现,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断裂活动往往造成断裂两侧地形高程或地表坡度的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表现为断裂两侧地形高程的差异;而在地表坡度上表现为断裂两侧地表坡度的差异。研究区的地形高程与地表坡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地形高程值大的地区地表坡度值也偏大,地形高程值小的盆地地区地表坡度值也偏小。而且,地表坡度发生强烈变化的地区,其对应的地形高程也发生强烈变化,而这些地方往往都受到大型断裂的控制或与构造活动有关,如研究区北部的布青山隆起。

图3-3 黄河源地区坡度分级示意图

根据ArcGIS空间统计分析模块可知,研究区最大坡度值可达约86.4°。在累积百分比上有约48%的山体坡度小于7°,主要位于黄河源扎陵湖、鄂陵湖、河源上游和野马岭地区,约31.5%的山体坡度在7~15°之间,有约14.5%的山体坡度位于15~33°之间,而仅有5.9%的山体坡度大于25°,体现黄河源区主要山地坡度比较平缓的地势特征。根据坡度倾角分类,可以划分为平原或台地(倾角0~7°,约占17.12%)、平缓坡(倾角7°~15°,约占18%)、缓坡(倾角15°~25°,约占27.67%)、陡坡(倾角25°~35°,约占23.86%)和急陡坡(倾角>35°,约占13.35%)(表3-2)。由此可见,该研究区内坡度较缓,反映了该区域处于青藏高原的腹地,整体海拔较高,但区域内地形坡度较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