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如题所述

如前所述,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横跨华北陆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及其二者之间的古生代造山带,大部分地段位于含有大量前寒武纪古陆块的兴-蒙古生代造山带内。工作区范围内前寒武纪系和古生界地层出露广泛、不同尺度(层次)构造形迹十分复杂,各类岩浆岩极为发育和金属矿床(点)星罗棋布,该区不仅是探讨兴蒙古生代造山带(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机制的关键部位和了解中蒙边境中东段地壳演化过程的窗口,同时,也是开展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和进行铁、铜、铅-锌-银、锡、钨和金矿床找矿勘查的重要地域(王守光等,2004;聂凤军等,1993;Pei和N ie,1993;肖序常等,1991;中国矿床发现史-内蒙古卷编委会,1996)。需要指出的是,工作区范围内错综复杂的构造形迹和众多的金属矿床(点),一方面暗示了本区经历过漫长而复杂的地壳演化历史,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该地区存在有巨大的成矿远景和良好的找矿潜力。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可导致不同构造-地层单元发生重叠或者部分缺失,因此,同一构造地层单元在某一地区的重复出现或者在若干地区连续缺失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工作区范围内零星出露的志留系和奥陶系火山-沉积岩地层即是很好的例证(X iao等,2003;R uzhentsev,2001;R en等,1999;Sengor等,1993;W ang等,1991)。另外,随着华北陆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以及二者之间前寒武纪中间地块的裂解与拼合,各构造-地层单元发生不同程度旋转、变形和迁移,因此,它们原始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的厘定变得极为困难,为人们客观认识区域地壳演化历史和金属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带来一定的障碍。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兴-蒙古生代造山带演化过程中,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曾发生过沧海桑田变化,但是不同地质时期古板块活动所诱发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效应常常会被记录在各类岩(体)层上,为深入探讨区域地壳演化历史与成矿流体运移轨迹提供了研究对象。

一、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众所周知,在地壳演化的初期阶段,整个地壳以热力状态较高、活动性较强和可塑性较大为特征。进入古元古代末期,原始地壳中的热含量开始逐渐降低,并且发生有以冷凝和压实作用为主的强烈克拉通化作用,进而形成刚性程度较高的古大陆块体,与此同时,古陆块体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平位移。在此之后,区域地壳演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元古代,许多地质学家将其称之为新地阶段(Neogaikum)、新原生代(阿基特坎期,Akitkanian)或始生代。这一地质时期大地构造活动的重要标志为大陆地壳发生全球性膨胀,并且伴随有大量断裂、地堑和沉降带的形成。程裕淇等(1994)认为,从中元古代起,中国大陆地壳和主要演化方式是古大陆块体破裂、分离和闭合。马杏垣等(1980)指出,中元古代为中国古大陆壳大部分地区陆台活动的开始期,坳拉谷、裂陷盆地、大陆活动边缘、断裂带和内陆盆地相继出现。同其它地区一样,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金属成矿作用演化历史也是在这样一种特殊地质条件下开始的。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生代造山带内产出有一系列出露面积大小不等和分布形态各不相同的前寒武纪中间地块。这些古陆块体无论是在产出环境和构造变形特征上,还是在岩性组合、变质程度和形成时代上均可与华北陆块部分前寒武纪构造-地层单元相对比。有鉴于此,部分学者认为,华北陆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以及二者之间分布的前寒武纪中间地块在中元古代之前曾为同一整体,同属一个稳定性古大陆块体(邵积东,1998;聂凤军等,1993;陈琦等,1992;周和平等,1992;邵济安,1991;王荃等,1991)。就二连浩特-东钨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而言,无论是华北陆块和西伯利亚板块,还是那些产出规模大小不等的中间地块,它们均是早前寒武纪火山喷发、古陆壳剥蚀与沉积、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分布范围远在工作区之外。

中元古代中-晚期(1600~1000Ma),受强烈隆升和大规模裂陷作用影响,华北陆块裂解为2个古大陆块体,即南侧的华北陆块和北侧的西伯利亚板块,并且在二者之间形成宽阔的大洋盆地(图10-5-1)。中元古代晚期到新元古代时期,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格局主要以下几部分所构成:①华北陆块;②西伯利亚板块;③古蒙古洋盆地;④前寒武纪中间地块群;⑤岛弧火山岩带。在华北陆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以及部分前寒武纪中间地块内部,受中酸性火山喷发和陆源碎屑沉积作用以及热液流体活动影响,沿裂陷槽、断裂盆地和构造带堆积有一定厚度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局部地段产出有铁和金矿床(点)、矿胚或矿源层,如中元古代白银都西、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和乌兰敖包变质岩块体中的铁和金矿(化)点(徐备等,1994;Nie和Bjφrlykke,1994;聂凤军等,1993)。受后期区域性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影响,原始的含矿火山-沉积岩地层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与热力作用相关的“重就位”效应,也就是说,铁和金及有关组分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运移、沉淀和富集,进而形成规模较大和品位较高的金或铁矿床。尽管受成矿期后各类构造作用影响,迄今为止,在前述前寒武纪变质岩块体内尚未找到大型金或铁矿床,但是从国内外同类地区找矿勘查工作经验来看,在工作区前寒武纪变质岩块体中找到既具有“沉积型矿床”印迹,又兼具“热液交代型矿床”特点的铁或金矿床是完全有可能的。

图10-5-1 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演化史示意图

(根据陈琦等,1992和Xiao等,2002资料改编)

1—古大陆边缘沉积物;2—古大陆内部沉积岩;3—火山-沉积岩;4—古蒙古洋壳;5—前寒武纪中间地块;6—古大陆块体;7—镁铁质侵入岩;8—花岗岩类侵入岩;9—蛇绿混杂岩(古大洋壳残片?);10—变形带;11—陆内裂陷盆地;12—推覆构造带;13—逆断层;14—铜矿床;15—铁矿床;16—金矿床;17—铅-锌-银矿床;18—锡-铜矿床;19—铜-金矿床;20—铁-锌-铋多金属矿床;21—镍矿床;22—未知间隔距离

与古大陆内部的金属成矿作用相比,在华北陆块北缘的古大洋盆地内,中元古代强烈的火山喷发和热泉喷溢活动不仅形成有巨厚的钙-碱性火山岩和沉积岩,而且还产出有层状和似层状铜多金属矿床,如中元古界白乃庙群变质火山-沉积岩(绿片岩)地层(1130±16Ma,锆石铀-铅同位素法)中的白乃庙铜矿床(南矿带)和谷那乌苏铜矿床(聂凤军等,1991a;Pei和Nie,1993)。在此之后,受南北向挤压构造作用的影响,白乃庙群火山-沉积岩地层及其所赋存的铜多金属矿床向南运移,并且与白银都西变质岩块体(1439±40Ma,全岩钐-钕同位素法)拼合为一体(聂凤军等,1993;周和平等,1992)。新元古代至寒武纪时期,工作区范围内大地构造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在远离古大陆边缘的古蒙古洋盆地一侧,强烈的火山喷发和热泉喷溢活动不仅形成有巨厚的火山-沉积岩(807±80Ma,全岩钐-钕同位素法),而且产出有一系列似层状和层状铁矿床(点)以及大量的含铁火山岩建造,如温都尔庙群变质火山-沉积岩地层(绿片岩)中的大敖包、温都尔庙、乌兰敖包和小敖包铁矿床(张臣和吴泰然,1998;Nie和Bjφrlykke,1994);其二、古蒙古洋壳与早期形成的温都尔庙增生地体发生俯冲、碰撞和对接,并且在乌兰沟一带形成蛇绿混杂岩带,其中绿片岩全岩铷-锶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为509Ma,两件角闪石样品钾-氩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539Ma和636Ma(Xiao等,2003;聂凤军等,1993;T ang,1990);其三、在华北陆块北缘,古蒙古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可诱发一定规模的岩浆活动,并且在白乃庙一带形成众多的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其锆石铀-铅同位素年龄值变化范围为694~665Ma(N ie和Bjφrlykke,1999;陈琦等,1992)。通过上述3方面的构造-岩浆活动,寒武纪末期,工作区内大地构造格局从南向北依次为:华北陆块活动陆缘带(或地体拼贴增生带)、古蒙古洋盆、古洋壳与火山岩地体的俯冲带、前寒武纪中间地块群和西伯利亚板块(图10-5-1)。

二、早古生代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早古生代时期,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的构造格局与新元古代时期大体相似,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板块隔古蒙古洋盆地相对峙(图10-5-1),其中在古蒙古洋盆地中存在有一系列产出规模大小不等和分布形态各不相同的前寒武纪中间地块。从空间分布上看,尽管华北陆块、古蒙古洋盆地和西伯利亚板块的地质演化历史就是各类地体与古洋盆地或者陆块与陆块之间相互俯冲、碰撞和拼贴的过程,但是它们无论在地理位置和构造式样上,还是在岩浆活动强度和成矿作用方式上均存在有一定的差别。

在华北陆块的北缘,古蒙古洋壳沿包尔汉图-白乃庙-温都尔庙一线向南俯冲于华北陆块之下,并且形成以串珠状蛇绿岩(或镁铁质岩脉群)带为标志的古板块活动“印迹”。受古大洋壳与古陆块俯冲、碰撞和对接作用影响,许多无根的古洋壳残片和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被推覆至地表,局部地段发育有铬、铜-镍和镍矿化带。图林凯、大敖包、小敖包和白音诺尔等地出露的含矿纯橄岩、辉橄岩和辉长岩体以及相关的金属矿床(点)就是此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另外,古蒙古洋壳对其南侧华北陆块的持续俯冲作用不仅导致古大陆边缘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形成,同时还诱发有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活动,进而在白乃庙一带形成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类侵入岩体。需要提及的是,花岗岩类岩浆在其上侵定位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量热液流体可对部分花岗闪长斑岩体和中元古界白乃庙群绿片岩(角闪斜长片岩、绿泥绿帘阳起斜长片岩、阳起斜长片岩和长英片岩)进行热液交代蚀变,并且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铜多金属矿体和金矿体,白乃庙铜多金属矿床(北矿带)、徐尼乌苏金矿化带和谷那乌苏铜矿床即是这一地质时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聂凤军等,1994b,1993)。另外,大规模岩浆热液活动亦可导致中元古界白乃庙群和新元古界温尔庙群绿片岩地层部分金属元素(铜、铅、锌、银、金和钼)含量骤然增高,进而构成铜和金矿床的“矿源层”或“矿胚”,为晚古生代金属矿床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Nie和Bjφrlykke,1994;Pei和N ie,1993)。

与华北陆块北缘地质演化历史相比,古蒙古洋盆地内的构造-岩浆活动就更为复杂。受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影响,古蒙古洋壳与各种前寒武纪中间地块发生俯冲、对接和碰撞作用,这种式样的构造活动不仅造成先期形成岩(体)层发生褶皱变形、破裂肢解和叠瓦式逆冲,而且可诱发一定规模的岩浆活动。不同期次的岩浆活动一方面沿特定的构造带产生爆发式火山喷发,进而在艾力格庙和锡林浩特中间地块的局部地段形成奥陶系或志留系火山-沉积岩,另外一方面,中酸性岩浆活动亦可在部分前寒武纪中间地块内部形成各种规模的花岗岩类侵入岩,例如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西南侧的海西期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株(或岩基)(李述靖等,1995;罗照华等,1995)。与此同时,与中酸性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流体活动也可在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内部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上沉淀形成含金蚀变岩带(图10-5-1)(赵利青等,2003,2004)。

与前述2个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相比,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地壳活动过程与华北陆块北缘较为相似,古蒙古洋壳与西伯利亚板块的俯冲、碰撞和对接作用所诱发的大规模构造活动、强烈火山喷发和陆缘碎屑沉积作用可在查干敖包、奥尤特和朝不楞一线以北广大地区(主要是蒙古国境内)形成厚度较大的奥陶系火山-沉积岩地层(图10-5-1)。我国境内出露的下奥陶统汗乌拉组和汗贝布敖台组砂岩、灰岩、凝灰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同样也是这个地质时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另外,各种规模的岩浆活动亦可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侵入岩或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其中部分侵入岩体与铜或铜-镍矿床(点)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李述靖等,1998;Lamb和Badarch,1997;Ruzhentsev和Pospelov,1992)。需要指出的是,工作区内早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可一直延续到晚志留世,温都尔庙地区上志留统那清组杂砂岩、泥岩和灰岩的存在即是很好的例证。另外,工作区西部出露的上志留统西别河组变质火山-沉积岩同样佐证了晚志留世构造-岩浆活动的存在。晚志留世末期,受南北向强大挤压应力作用影响,古蒙古洋盆地内众多的前寒武纪中间地块被“输送”到华北陆块北缘,并且与先期存在的古陆块体发生碰撞与拼贴,由此所引起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将这些中间地块与华北陆块“焊接”为一个整体(陈琦等,1992;王辑等;1987)。

早古生代地壳演化过程结束时,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格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华北陆块北缘白乃庙-温都尔庙活动陆缘带、古蒙古洋盆地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活动陆缘带(图10-5-1)。

三、晚古生代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晚古生代时期,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的区域地壳演化和金属成矿作用大体可划分为2个阶段,即泥盆纪至早二叠世为同造山阶段,中-晚二叠世为造山后阶段(图10-5-1)。

(一)同造山阶段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早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工作区内的大地构造格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华北陆块北缘白乃庙-温都尔庙活动陆缘带、古蒙古洋盆地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活动陆缘带(图10-5-1)。在华北陆块北缘,古蒙古洋壳沿阿尔善图-查干淖尔一线(苏尼特-林西东西向增生地体带西段)继续向南俯冲,古板块相互作用所诱发的岩浆活动可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类侵入岩(Badarch和Orolmaa,1998;陈斌等,1996;唐克东等,1992;Liu,1991),与此同时,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热液流体与围岩发生一定规模的水-岩交换反应,并且形成含铜或金的蚀变岩带,尽管迄今为止在白乃庙-温都尔庙沟-弧-盆体系北侧的阿尔善图和查干淖尔一带尚未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铜和金矿床,但是大量铜和金矿化点以及化探异常的存在足以表明,在上述2个地区寻找铜和金矿床是大有希望的。与华北陆块北缘相比,在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古蒙古洋壳沿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一线持续向北俯冲,古板块相互作用所诱发的岩浆活动可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一系列海西期镁铁质和花岗岩类侵入岩(Nozaka和Liu,2002;Chen等,2000;Liang,1991),与此同时,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流体与围岩发生一定规模的水-岩交换反应,并且产出有一系列热液脉型铜、金、铅-锌-银和镍矿化点。查干敖包、奥尤特、额仁高毕和朝不楞等地分布的金属矿化点和化探异常区(带)即是这一地质时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洪大卫等,2003;王建平,2003)。需要提及的是,无论是在华北陆块北缘,还是沿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古洋壳与古陆块碰撞和对接作用所诱发的火山喷发和陆缘碎屑沉积活动可在古大陆边缘形成不同厚度的泥盆系和石炭系火山-沉积岩地层。代表性地层单元有下泥盆统巴润特花组和敖包亭浑迪组;中泥盆统温都尔敖包组和塔尔巴格特组;上泥盆统才伦郭少组和安格尔音乌拉组以及少量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岩,其中安格尔音乌拉组粉砂岩、砂砾岩和凝灰质细砂岩中产出有似层状、脉状和条带状铅-锌-银和铅-锌-银矿床,东乌珠穆沁旗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和吉林宝力格铅-锌-银矿床就是最好的例证(王建平,2003)。

中-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工作区内的大地构造格局与泥盆纪-早石炭世时期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自南向北依次为华北陆台北缘白乃庙-温都尔庙沟-弧-盆体系、南蒙古洋盆地、白音宝力道岛弧带、北蒙古洋盆地和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乌力亚斯太沟-弧-盆体系(图10-5-1)。无论是在华北陆块北缘,还是沿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古蒙古洋壳与古大陆块体发生多期次俯冲、碰撞和对接作用。受古板块相互作用影响。晚古生代早期,工作区内古大陆边缘构造-岩浆活动具有下述几个特点,其一,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活动,在古大陆边缘许多地段堆积有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岩和形成有众多的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其二,强烈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将古洋壳残片转运至地壳浅部或推覆至地表,进而形成蛇绿混杂岩体,贺根山、小坝梁和索伦山等地出露的蛇绿混杂岩即是很好例证(Robinson等,1999;陈森煌等,1991);其三,受古洋壳与古陆块相互碰撞和对接作用影响,古大洋盆地内产出的一系列前寒武纪中间地块先后被拼贴到古大陆边缘;其四,尽管在华北陆块北缘尚未找到与这一地质时期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应的金属矿床,但是在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构造-岩浆岩带内产出有奥尤特铜矿床,其形成时间为晚石炭世(287±16Ma,铜矿石绢云母40Ar-39Ar同位素法)。与古大陆边缘地质演化历史相比,在古大洋盆地内部,强烈的岩浆活动、热水喷溢和海相沉积作用可在白音宝力道和巴音彦哈尔一带构成白音宝力道岛弧带(陈斌等,2001;徐备等,1997)。白音宝力道一带分布的石炭系和下二叠统火山-沉积岩地层(如,中石炭统本巴图组和阿木山组;下二叠统三面井组、呼格特组、德言其庙组、额里图组和高家窝棚组)、海西期花岗岩类侵入岩和一系列推覆构造即是这一地质时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内蒙古区调队,1996)。与此同时,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可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一系列金矿床(点),白音宝力道和巴彦哈尔金矿床即是最好的例证。

受华北陆块、古蒙古洋壳和西伯利亚板块的多期次碰撞、对接、俯冲和消减作用影响,早二叠世末期,在华北陆块北缘先后产出有阿尔善图-查干淖尔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前寒武纪中间地块和二连浩特-贺根山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相比之下,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分布有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图10-5-1)。

(二)后造山期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中-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各类古大洋盆地先后闭合,华北陆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结合为一个整体(图10-5-1)。在此之后,工作区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地壳演化阶段,区域性张裂构造作用导致一系列断陷盆地的形成,并且伴随有一定规模的富碱性岩浆活动。首先,岩浆热液流体对早期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及其围岩的交代和充填作用可在构造有利地段产出有一系列含金石英脉,例如白乃庙和古希达瓦金矿区分布的金矿化带;其次,岩浆热液流体对早期火山-沉积岩地层中的“矿源层”或“矿胚”进行淋滤与萃取,并且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一系列金矿床(点),如徐尼乌苏金矿化带和苏尼特右旗温都尔庙铁矿区内产出的一系列金矿化点。

四、中生代地壳演化与金属成矿作用

如前所述,二叠纪末期,随着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古大洋盆地的完全消失和各古大陆块体的拼合,工作区进入到板块内部初期构造演化阶段。早三叠世,工作区内的构造格局与二叠纪末期完全相似,基本处于陆内拉伸和裂陷状态(图10-5-1)。三叠纪中-晚期(印支期),受区域性深大断裂再次复活和大陆内部热液值升高影响,工作区范围内古陆壳又开始出现明显活化的迹象,其主要标志是:①部分地段出现红色磨拉石层;②局部地区具有近东西向碱性辉绿岩脉或辉长岩脉群。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可在先期形成的构造-地层单元内形成一系列产出形态各异和分布规模大小不等的富碱性(或碱性)镁铁质和花岗岩类侵入岩(洪大卫等,1994;Ruzhentsev,2001)。受到此期地质事件影响的构造-地层单元包括华北陆块北缘的白乃庙-温都尔庙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阿尔善图-查干淖尔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前寒武纪中间地块和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泥杂岩带、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和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

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是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一带及邻区范围内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各类金属矿床(点)成矿作用的鼎盛时期,众多印支期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以及旁侧围岩中产出的铜、金、锡-铜和钨矿床(点)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所有上述各类金属矿床中,朝不楞铁-锌-铋矿床、白音宝力道金矿床、巴彦哈尔金矿床、小坝梁铜-金矿床、毛登锡-铜矿床和沙麦钨矿床均以产出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和杂质组分较少为特征。朝不楞矿床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和条带状沿印支期花岗岩和辉长岩株(脉)与中泥盆统塔尔巴格特组碳酸盐地层接触带分布,其中花岗岩中黑云母和辉长岩中角闪石钾-氩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238±4.5Ma和241±2.0Ma,相比之下,白音宝力道金矿床、巴彦哈尔金矿床、毛登锡-铜矿床和沙麦钨矿床大都呈大脉、细脉和线脉在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内部及其围岩中产出,它们的成矿时代分别为236±0.5M(a 绢云母40A r-39Ar 同位素法)、238±3M(a 绢云母40Ar-39Ar同位素法)、215±2.8Ma(黑云母40Ar-39Ar同位素法)和214±8Ma(锆石铀-铅同位素法)。与前述5处金属矿床相比,小坝梁铜-金矿床与富碱质辉绿岩脉群具有密切时空分布关系,后者全岩的铷-锶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值为242±31Ma。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上述6处金属矿床均与印支期花岗岩类或镁铁质侵入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不仅为这些铜、金、锡-铜、钨、金和铁-锌-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流体和物质来源,而且是成矿热液对流循环体系的“发动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