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的心理特征

我用它来写论文

耳聋影响老人身心健康 要引起足够重视
老年性耳聋是指由于衰老而导致的听觉系统退行性变,双耳出现对称性、渐进性听力下降,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人体衰老的一种表现。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近1/3的人群有听力障碍;7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近1/2的人群有听力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而且随着老龄化加剧,这个人群还有继续增多的趋势。
由于多数老年人的耳聋是渐进式的,早期往往被忽视,该如何发现呢?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表现是“只闻其声,不明其意”:如果家中老人常听错别人所说的话,经常要求别人重复刚说过的话,就要注意是不是听力出现了减退。此外,如果发现老人为了能够听清别人讲话而将头转向讲话者一侧,同时身体向前倾,或者将电视音量开得过大,以及常常伴有耳鸣症状,也要多加注意。
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听力下降也没什么大不了,大点声说话就解决了。其实老年人听力下降危害很大,长期听不清、听不见会让老年人缺乏交流,感受不到亲友的温暖,容易孤独自闭,甚至不愿意见人,加速老年痴呆的可能。同时,听力障碍降低了老年人的反应能力和行动能力,加大了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
“相比于儿童听力障碍,老年人听力障碍还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听力对老年人健康至关重要,会对老年人身心产生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及早保护听力 远离致聋因素
人耳的结构十分精妙,任何一个部位出现了小问题都会引发听力下降,而老年人耳聋高发的原因主要是内耳毛细胞凋亡造成的,是不可再生的过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对耳聋听之任之,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可以明显延缓耳聋的发生时间和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要远离危害听力健康的因素,预防耳聋:
首先,要远离噪声,避免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对于听力健康十分重要;
第三,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疲劳、紧张、压力大都会影响听力;
第四,管理好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老年常见慢性病;
第五,禁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第六,避免外伤对耳朵的伤害。
蚌埠第一人民医院附近(朝阳一小对面)就有专业的听力服务中心,可以做专业、免费的听力检查,还可以检查患者的言语理解能力的损失程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3
我只是猜。我想他会觉得,他比好多人都好的,比如比走不动的人好,也比看不见的人好。因为你可以看到,即使盲人,他们也并不整天愁眉苦脸,怨天尤人的,而是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聋人你不易分得出,但盲人你一眼就看得出来)。所以我想聋人的心理,也该是他接受他的命运,尽量使生活得好一些的。其实,聋人可做很多事的,你在电视上看过《千手观音》吧。如说到
贝多芬,那更不用说了。
第2个回答  2010-01-09
谢谢
第3个回答  2009-12-26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行动障碍),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2)自卑感:这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 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足够的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他们在婚恋、家庭和就业等问题上比普通人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3)敏感、自尊心强:由于他们身上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人”,会引起普遍的反感;盲人反对别人称其为“瞎子”;瘫痪病人忌讳称其为“瘫子”等等。如果别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会立即产生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
  (5)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疾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不是因为其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