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蜜》是篇______散文,全文以________为线索。文章开头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

《荔枝蜜》是篇______散文,全文以________为线索。文章开头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 ________”。后来“动了情”、“_________”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参观了养蜂大厦,了解了蜜蜂“对人_______,给人的却是__________”这种崇高的品质,“不禁一颤”,对蜜蜂发出了由衷的____________;结尾处作者写“梦见自己变成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散文。文章一共写了三次联想:第一次是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由蜜蜂辛勤地采花酿蜜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散文赞美的是蜜蜂的奉献精神,实质上说的就是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抒写的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观念。

  全文内容不难懂,如果能够抓住几个关键,深入理解蕴含的意义,就会更有收获。

  第一个关键处,是喝荔枝蜜的感受。

  荔枝蜜是蜜蜂的奉献,作者写道: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作者极口称赞荔枝蜜,就是在赞美蜜蜂对人的奉献。作者本来不大喜欢蜜蜂,可是,享受到这样的好蜜,不觉动了  情。人之常情,总是这样,你给人以极好的东西,人家就会产生好感。即使本来怀有偏见的,也会改变。

  第二个关键处。是老梁的介绍与作者的感悟。

  蜜蜂为什么能给人极好的东西呢?在作者笔下,蜜蜂已经是一个艺术形象。蜜蜂有高尚的生活目的,它要“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此其一。其二,这极好的东西是蜜蜂辛勤劳动的成果。它“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文章多处描写蜜蜂忙忙碌碌的情景,告诉读者,蜜蜂为酿造出极好的东西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蜜蜂尤其可贵的是,不计报酬,“自己吃的可有限”,自奉甚俭,而且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人生的境界大凡有三种不同的境界,一般地说,贡献大,社会给予他的报酬也多,这是完全合理的。也有一种人,让贪欲支配了心灵,不但不讲贡献,反而危害社会,贪得无厌,这是最可恶的。最值得钦敬的是奉献者,他们认为人生的幸福与价值全在于奉献,贡献大,却不计较报酬,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作者赞美蜜蜂的奉献精神,就是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格。

  作者为什么写到黄蜂呢?这一点很容易为人忽视,其实有深意。作者赞美善与美。同时鞭挞恶与丑,用老梁的话来斥责大黄蜂这贼最恶,它专干坏事。作者对于害人者,批判得不留情面,其用意就是告诉人,应该做蜜蜂那样的好人,不应该做黄蜂那样的恶人。

  第三个关键处,是联想到农民,联想到自己。

  联想到农民,透露了文章的主旨,原来赞美蜜蜂的勤劳与奉献,就是赞美农民的勤劳与奉献。农民是在“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就是亿万农民辛勤劳动的意义,他们的劳动,不光是为自己生活,同时也是为了社会。农民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很平凡,又很辛苦,他们酿造了生活的蜜,作者把赞歌献给农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作者也联想到自己,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他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他愿意置身在劳动人民的队伍里,不做高踞于群众头上的精神贵族,他要给人民贡献“极好的东西”,为人民奉献更好的作品。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以“极好的东西”,这是千古不朽的至理。

  二、写作揣摩

  1.借助联想,丰富内容。

  假如单写参观养蜂场,内容就单薄得多。作者借助联想,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作者以蜜蜂为中心展开联想。由蜜蜂联想到荔枝蜜,由荔枝蜜联想到荔枝树,这是一个头绪。由蜜蜂又联想到小时候挨蜇,又是一个头绪。由蜜蜂联想到农民,又是一个头绪。把相关的种种材料都组织起来,时空拓展了,意象丰富了,意蕴深厚了。

  2.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行文波澜起伏;用线索串联材料,全文有机整合。

  写好几个材料,要讲究材料的组织。作者按时间顺序编排,从小时候说起,既是一个方便的安排,又使文章有放有收,颇有波澜。小时候挨蜜蜂蜇过一回,从此总不大喜欢。欲扬先抑,反向切人。下面似乎不说蜜蜂了,写小住广东从化温泉,写起荔枝树来。因为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头天晚上所见,疑是黑黝黝的小山,天明一看,原是满野的荔枝树,始而“奇怪”,继而“忍不住笑了”,写得情趣横生。顺着荔枝树又说到荔枝,说到荔枝树的花、叶,行文十分潇洒。从荔枝树怎么回到蜜蜂的话题上去呢?就是借荔枝蜜。写荔枝蜜,就是写蜜蜂的奉献,犹如称赞作品就是称赞作者一样,赞美荔枝蜜,就是赞美蜜蜂。至此读者明白了,写荔枝树也并非闲笔,那是写蜜蜂工作的场所。下文是一篇养蜂场参观记,底下说到农民,才是言归正传,可是点到为止,留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的联想又形之于视线的转移,透过荔枝树林,望见了正在插秧的农民。最后是夜有所梦,抒写人生理想,即愿做劳动人民队伍中的一员。

  这篇散文有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开头说“总不大喜欢”,引出小时候挨蜇的回忆,“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于是将蜜蜂暂放一边,宕开去说荔枝树、荔枝蜜。喝了甜香的荔枝蜜,感情起了变化,“不觉动了情”,产生了想去看看蜜蜂的念头,走进蜜蜂世界,感情完全变化,不禁一颤,赞叹蜜蜂是可爱的小生灵,以至于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是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一条线贯穿,颗颗珍珠相连,全文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