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悬赏)我想习得一门神通——就是能够跟佛进行交流!我有很多疑难问题需要求教智慧的佛。谁能帮助?

(20分悬赏)我想习得一门神通——就是能够跟佛进行交流!我有很多疑难问题需要求教智慧的佛。谁能帮助?

欲求神通者需受持两佛名号(树根花王如来 德内丰严王如来)

如果受持树根花王佛名号,而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仅实现自己求神通的愿望,命终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树根花王 现世得天眼天耳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的佛号

佛告童子。南方去此如前譬喻。过倍此数一切诸尘。更复越彼七十二亿百千垓不可计会诸佛刹土计倍。复有世界名杂种宝锦。彼有佛名树根花王现在说法。若族姓子 及族姓女。闻彼佛名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所演经法初中竟善。若族姓子及族姓女。闻彼佛名不怀疑结信吾道眼。则于 现世至德具足逮受五法。何谓为五。一曰尽除吾我所生之处常值佛世。二曰获极尊势转轮圣王。三曰逮总持法执御经典诚信百千。四曰成三十二大人之相。至得佛道 众行备悉。五曰逮得五通无所蔽碍。是为五。复有五事逮得神通。何谓为五。一曰彻视见于十方麤细大小。学无学声闻缘觉。上至世尊与众超越。二曰耳能彻听。闻 万亿地狱饿鬼烧炙饥渴畜生之恼。天上世间安隐苦乐。或恶或好。十方诸佛所说经典。皆悉闻之。三曰身能飞行遍诸佛国。如日现水。虽现往来而无周旋。四曰能知 一切众生心念善恶好丑。有志无志有漏无漏。有心无心慕俗乐道。而悉知之。五曰自知宿命。并见众生无数劫事古世所生。过去当来今现在事。靡所不通悉识念之。 佛于是颂曰
其有赞叹 人中大圣 闻不怀疑
常能晓了 此则疾获 逮致五通
敬是尊经 佛所说者 颜容端正
体如紫金 当为尊主 转轮圣王
身如钩锁 则为功德 建立威仪
而得自在 其福兴盛 具足千子
勇猛英雄 游步无胜 面貌殊妙
相好饰姿 彼功德勋 如天帝王
若为国王 婇女满千 身如天金
心性第一 本所游居 及当来处
见此王者 观之无厌 所可造行
不以为患 诸有臣下 一切尊豪
来就见者 不以懈惓 如是成就
第一大德 诸天来归 所愿难胜
世间人民 及诸龙王 咸为众生
善立国界 悉能更立 于佛道处
其国最安 丰熟平等 当为世间
自然之佛 佥至其所 奉敬第一
从始至终 道无放逸 何所知者
闻佛之名 岂怀狐疑 爱敬所知
于法第一 布其威曜 咨是尊经
佛之所说 惟本前世 从佛受法
疾致寂灭 遵修正行 但有诸佛
开导众生 所行见敬 众义备足
其信乐者 谓是童子 清净尊豪
是王财业 童子谦卑 承事于佛
闻斯名者 第一无疑

归依德内丰严王如来能成就极其巨大的福报

如果某能能够受持此佛号,从此以后,一切苦难完全消尽,纯是福德啊,以后生生世世都会过的非常美好,不但世代无论在何处何地都是尊贵之人,而且世代自有神通自在之力,在佛法上也不再退转,真正的大福德人
此佛号功德的珍贵,如来是这么形容的:是故阿逸。其有欲求此大福者。若使三千大千世界满其中火。故当入中听斯佛名智能之法。
念佛之法:是故阿逸。并当专精持此佛名。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殊特妙净刹者。当急听此诸尊佛名称其名号。当为作礼自作是言。我今礼于德内丰严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
德内丰严王如来
1.其有得闻斯佛名者。欢喜信乐持讽诵念而为作礼。其人皆当得不退转。
2.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3.却一亿劫生死之罪
4.其有供养五千佛者。此辈阿逸。尔乃得闻德内丰严王如来名号。
5.其闻名者。从是以后所生之处。常得天眼未曾不得天眼之时
6.常能彻听未曾不得天耳之时
7.常能飞行无有不得神足之时。
8.乃至泥曰常得端政。未曾受于丑恶之形。
9.乃至泥曰常当尊贵。未曾生于下劣之处。
10.乃至泥曰悉能除坏众欲之缚。
11.其人六情眼耳鼻口及于身意终无有疾。
12..乃至泥曰初未曾生无佛之处。听大尊法未曾有碍。不得听时未曾有碍。不见僧时亦复不生八难之处。
13.戒常具足无有缺时。
14.识心清净无有忿乱时。
15。当知阿逸。其有得闻此佛名者。净心信乐于最正觉。如渴欲饮。发信敬心向如来者。此等阿逸。悉能捉持诸佛世界最特之利。其人皆当获于殊妙奇特功德。
经书原文,出自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
于是阿逸菩萨。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宁有一事菩萨摩诃萨。于此事中具大乘愿住不退转。疾成无上正真道不。佛言有。阿逸。北方有世界名曰丰严。其国有佛。号德 内丰严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其有得闻斯佛名者。欢喜信乐持讽诵念而为作礼。其人皆当得不退转。疾成无 上正真之道。却一亿劫生死之罪。其有供养五千佛者。此辈阿逸。尔乃得闻德内丰严王如来名号。其闻名者。从是以后所生之处。常得天眼未曾不得天眼之时。常能 彻听未曾不得天耳之时。常能飞行无有不得神足之时。乃至泥曰常得端政。未曾受于丑恶之形。乃至泥曰常当尊贵。未曾生于下劣之处。乃至泥曰悉能除坏众欲之 缚。其人六情眼耳鼻口及于身意终无有疾。乃至泥曰初未曾生无佛之处。听大尊法未曾有碍。不得听时未曾有碍。不见僧时亦复不生八难之处。戒常具足无有缺时。 识心清净无有忿乱时。当知阿逸。其有得闻此佛名者。净心信乐于最正觉。如渴欲饮。发信敬心向如来者。此等阿逸。悉能捉持诸佛世界最特之利。其人皆当获于殊 妙奇特功德。是故阿逸。并当专精持此佛名。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殊特妙净刹者。当急听此诸尊佛名称其名号。当为作礼自作是言。我今礼于德内丰严王如来至真 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阿逸白佛言。惟天中天。其佛刹土为在何所去此远近。成佛以来为几时也。佛告阿逸。设使纵广 百由延中一大埠沙。取一沙着一佛刹。如是悉着诸佛刹中悉令沙尽。如是沙数诸佛刹土悉满中沙。复取诸佛刹土中沙。复以一沙着一佛刹。如是诸国刹中沙。悉使令 尽取此沙数。诸佛刹土悉破为尘。复取一尘着一佛刹悉令尘尽。是诸佛国尘数刹土犹尚未至。余未到者过此百倍。其佛刹土去此极远不可称量。其佛世尊在彼丰严刹 土之中。而今现在与无央数诸开士等不可称计诸比丘众。前后围遶而为说法。我于此坐遥用肉眼。见其如来于大众中广说经法。彼佛世尊于彼刹土在高座上。亦用肉 眼观此世界。亦复见我在于座上于大众中而说经法。阿逸当知。若有众生信诸如来肉眼所见。而欢喜者。此必成就正觉之道。斯等皆诸佛如来之所护持。令使信乐而 不狐疑。斯等皆当捉持如来深妙之慧。得不退转于最正觉。是故阿逸。其有欲求此大福者。若使三千大千世界满其中火。故当入中听斯佛名智能之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0
这个问题还真只能我回答,别人都不可能知道怎么修神通
-------------------------------------------------
十二 说神变品

兹因於地遍等得证第四禅的瑜伽者,当修瑜伽,成就所说的「修定而有神通
的功德」的世间的诸神通,由於他修习这样的定而得证功德及更成坚固,且他既
得具足那证得功德而成坚固的定的修习,则甚易成就於慧的修习,所以现在开始
先论神通。即如世尊对证得第四禅的善男子,为示修定的功德及为了要说更微细
的法,曾说(一)神变、(二)天耳界智、(三)他心智、(四)宿住随念智、
(五)有情死生智的五种世间的神通。用这样的表示法:「当他的心如是得达等
持遍净洁白无垢离诸随烦恼柔软适於工作住立不动之时,则他引导其心倾向於神
变。他得享受於种种的神变:即如一身而成多身等」。

一、神变论

(以十四行相调心)此中:欲求「一身而成多身」等神变行动的初学瑜伽
者,於(地水火风青黄赤)而至白遍的八遍中,各各生起八种等至之后,当以此
等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一)以顺遍,(二)以逆遍,(三)以顺逆遍,(四)
以顺禅,(五)以逆禅,(六)以顺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
(九)以跳禅与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缘,(十二)以超支与所
缘,(十三)以支的确定,(十四)以所缘的确定。
怎麼为「顺遍」?乃至怎麼为「所缘的确定」呢?
(一)兹有比丘,先於地遍入禅,次於水遍入禅,如是顺次於八遍中百回千
回的入禅,故名「顺遍」。
(二)从白遍开始,与前同样的逆次入定,故名「逆遍」。
(三)从地遍开始而至白遍,从白遍开始而至地遍,如是以顺、以逆数数入
定,故名「顺逆遍」。
(四)从初禅开始顺次而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数数入定,故名「顺禅」。
(五)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逆次而至初禅,数数入定,故名「逆禅」。
(六)从初禅开始而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而至初禅,如是
以顺以逆数数入定,故名「顺逆禅」。
(七)於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於同样的地遍而入第三禅定,自此除去地遍
而入空无边处定,而后入无所有处定,如是不跳遍而仅於中间跳过一禅,故名
「跳禅」。同样的对於水遍等的基本定,当可类推而知。
(八)於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於火遍中再入初禅定,后於青遍及於赤遍中
亦然,像这样的不跳禅,仅於中间跳过一遍,故名「跳遍」。
(九)於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於火遍入第三禅定,而后除青遍而入空无边
处定,后自赤遍而入无所有处定,像这样的跳过禅及遍,故名「跳禅与遍」。
(十)於地遍中入初禅定已,亦於彼地遍而入其他(二禅三禅四禅)的定,
故名「超支」。
(十一)於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於水遍乃至白遍亦同入初禅定,如是於一
切遍中只入一禅定,故名「超所缘」。
(十二)於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於水遍入第二禅,於火遍入第三禅,於风
遍入第四禅,除去青遍而入空无边处定,自黄遍而入识无边处定,自赤遍而入无
所有处定,自白遍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一一地超越支与所缘,故名「超支
与所缘」。
(十三)於初禅确定五支,第二禅三支,第三禅二支,同样的第四禅,空无
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为二支),只是这样的确定禅支,故名「支的确
定」。
(十四)同样的确定这是地遍,水遍,乃至白遍,如是只确定所缘,故名
「所缘的确定」。
然亦有人主张:「支与所缘的确定」的,但在义疏中未曾述及,当然不成为
修习之门。
若以此等十四行相,不能调伏其心,则於预修的初学瑜伽行者,实无成就神
变之理。即为初学者得遍的遍作(准备定)亦困难,於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
能得。作了遍的准备定者,生起(似)相难,於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
生起了似相得以增大,而证安止定难,於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证得安止
者,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难,於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调伏
其心者,得神变亦难,於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得神变者,即刻现起神变
难,於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刻现起神变。
-----------------------------------------
看见有多难了吧!4禅8定你要先证到.具体情况请看<<清净道论>>这是佛教里面我目前发现的唯一有详细修神通的书籍.反正就算公开你也做不到,第一个持戒不清净,就不能心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证4禅8定,没有4禅8定就不能证神通,真有志修神通的可以照着书的上方法试试.神通是一门功课,佛陀从来没有禁止过修行神通,关键是你修不修得了.要是住在这种社会中要证一个遍作定都难,不要说近行定安止定了,4禅8定13遍行 顺跳逆等等禅,呵呵!希望有志者努力吧!
------------
第二项:神通

成就定有些神通会伴随产生,有些神通须进一步修习。因定而起的神通
只有五种,不包含漏尽通(尽除烦恼,属於慧学)。特别须要注意,修定而进
一步追求神通常会造成修慧的障碍。

五种神通如下。

1:神变通能身体变化无碍,变一身为多身,显身或隐身等。也就是身体以
各种面貌形态出现。有十种神变:

(1)决意神变, (2)变化神变,
(3)意所成神变, (4)智遍满神变,
(5)定遍满神变, (6)圣神变,
(7)业报生神变, (8)具福神变,
(9)咒术所成神变, (10)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

2:天耳通以清净且超越一般人肉耳的能力,听到远近的动物、人、天等的
一切声音。

3:他心通能知道其他众生的心念。

4:宿命通能知道众生的前生过去,作了什麼,从那里来。

5:天眼通以超人的清净天眼看见有情来生随善恶业而生善趣恶趣。
第2个回答  2009-12-20
打个比方:小学生学四则运算,向小学老师学就可以,不必向大学教授学;而且,大学教授一般只教大学课程,不必向小学生教授四则运算。
佛虽然会以应化身向凡夫“随类示现”,却需要因缘具足才有可能(比如这个凡夫无量劫以来与佛结缘很深)。佛之庄严报身,是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得见。因而,凡夫若欲时常向佛请教问题,基本不可能。就算往生西方净土,下品下生者需要在莲花胎中住满十二大劫,听闻无常、苦、空等等道理。花开以后也不能见佛,而只能见到菩萨,随菩萨修学。当证量达到一定水准时才可以见佛听闻胜妙之法,随佛修学。所以,见佛并向佛请教,一般需要修行者的证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一般是初地以上菩萨)才有可能。
五神通没有哪一个是可以见佛请教的。

另:佛法甚深极甚深,若少善根,在世间法层面都难解难证难行,何况大乘了义胜法。若少善根,连世间真善知识也极难值遇,何况直接见佛闻法。初学者当以积累福德资粮为要务,不应好高骛远。当然,若将一切善行善念,念念会向早日见佛,其念又极为深切;也有可能得见。

南无十方三世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2-20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看到一团晕黄的灯光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盲人答道:“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呢?”盲人说:“现在是黑夜,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了给别人照明。”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人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有。”盲人听了,就得意的说:“我没有。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明,更为让别人看到我,这样,他们就不会撞到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人生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

不要四处去寻找佛,你做的一切佛都能看见。并不一定要与佛交流才能修习佛法,佛讲究的是悟,你只能靠自己去顿悟,佛不会给你任何答案。

还有一个故事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从这里,你能悟出什么?还想跟佛祖交流吗
第4个回答  2009-12-27
你这个求神通的想法本身就很有问题。
求得的神通一定会出大问题 ,有些魔。功夫高的鬼神可以用办法使你有神通,但是神通你是有了,但是你却成为他们的眷属。所以你一定不要有这个想法,如果是修行人那么久更危险了。
想开智慧,那么就努力的修行,功夫到了,神通自然出现,因为神通是我们本具有的能力。如果修行就想得神通,那么本身就会成为障碍了。
一点建议,供你参考。
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