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匈奴会分裂成南北两部,两部各自的结局如何?

如题所述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造成匈奴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历史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分裂。而匈奴贵族归汉实践屡屡出现;政治智斗的不完善;汉匈关系的加强、南北差距加大、使匈奴从内部逐渐瓦解,促使国家走向分裂。

一、匈奴分裂的内在原因

(一)匈奴贵族的归汉和内徙事件频繁

南单于比率所领八部附汉以前,匈奴贵族屡次发生归汉和内徙事件。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穉斜自立为单于,攻败军臣单于太子於单。於单逃奔于汉,汉封其为陟安侯。”几个月之后,於单死,匈奴内部大乱。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二王惧怕,遂谋降于汉。后“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凡四万余人,号十万。”汉“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将其众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故塞外,由五属国统之。

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呼速累及右伊秩訾等将众五万余人附汉 ,汉封他们为侯 ,并在 西河、北地二郡设置属国安置。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握衍朐鞮单于继位,性情残虐的他,干掉了前单于所任用的大臣刑未央等,任用都隆奇等人;尽免前单于子弟近亲,而重用自己家族子弟。前单于的儿子稽侯珊被迫逃至妻父乌禅幕处 ,贵族大臣们都人心 惶惶。日逐王先贤掸 ,“素与握衍朐鞮单于有隙,即率其众数万骑归汉。汉封之为归德侯”,并在西域设都护。

此后,稽侯珊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五单于争立”事件平息后,呼韩邪与郅支单于又处于“兄弟争国”的对立局势。为摆脱困境,求得生存,甘露元年(前53),呼韩邪率众附汉,确立了与汉政府的藩属关系。

长期以来,匈奴贵族的频繁率众降汉,使原本体制较为松散的匈奴政权更为涣散,削弱了匈奴内部贵族对民族利益的捍卫意识,也使得原本就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民众更加缺乏依赖感、归属感和拥护意识。

(二)匈奴的政治制度不够完善

匈奴的政治制度不是一种非常严密的政权体制,政治权力不集中,缺乏强有力的专制权力和控制力,民族向心力不强。匈奴“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分散别离。”所以匈奴多以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

公元前3世纪末期,头曼单于当政时,匈奴的氏族部落制度被国家所取代,并开始出现了国家的最高首领“单于 ”。匈奴在社会的存在方式上不再是原始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而是具有私有制阶级关系和最高首领的国家形式了。但其国家机构和政治、军事等体制并不是很健全,直到冒顿单于时,匈奴的国家机构进一步完善。

匈奴的社会性质,至今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哪种性质的社会,它整个国家的内部都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合,并未形成中原王朝那样严密的中央集权体制。

首先,匈奴国家是原本民族和被征服民族的一个联合体,缺乏同一温度的经济基础,具有“军事联合性”。基础统治单位仍以部落为主,这种政权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到了冒顿单于时,匈奴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他征服了周边很多部落,建立起了北方第一个强大的军事主义帝国。

匈奴虽然控制地域广阔,但其国家的组织比较松散,是由原有的匈奴族和被征服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整合而成的,缺乏牢固的统治基础和强大的没民族集聚力。它是以民族势力的强弱对比来威胁的。这种政治组织所维系的纽带非常薄弱,不像秦汉郡县制那样有严格的中央和地方之分。

匈奴的国家力量还没有达到完全臣服和统治其他民族的程度,匈奴贵族对各部也缺少强硬的统辖和控制能力。被征服的各部落和各国仍保持其机构,仍有自己的活动,匈奴贵族只能派出少量的监督官员到被征服的部落中。这种靠武力联合起来的军事性国家政体,虽可能强大一时,却很容易瓦解。

(三)南北匈奴部落差距加大

汉匈关系不断加强,漠南地区长城沿边的匈奴部落受汉族影响很大,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与北部匈奴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汉朝对匈奴的“和亲”、“关市”和“赏赐”等手段,增强了匈奴在经济上对汉朝的依赖感。汉朝的商品对匈奴影响之深,密切了双方交往的同时也在经济上加强了对匈奴的控制。

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通关市不绝以中之。

呼韩邪单于稽侯珊率众归汉后,长城沿边的匈奴部落与汉族往来更加频繁,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汉地的强烈影响。这些漠南匈奴部落的社会性质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由奴隶制在向封建制过渡。

单于比所统管的匈奴南边八部长期驻牧于漠南长城附近,与汉族的交往日深,受汉文化影响很大,与北部匈奴各部落的差距明显。这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汉族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必然使得南北之间政治和经济上出现巨大的差别。

二、匈奴分裂的外部因素

汉朝和其他民族政权对匈奴的强大军事压力,王莽政权错误地民族政策,加之两年灾荒,致使匈奴大衰退,人民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加速了匈奴分裂的过程。

(一)外部的强大军事压力

从汉武帝开始,汉帝国对匈奴采取强硬反击政策,大举攻伐匈奴,直到呼韩邪单于附汉前,汉匈之间的战争一直不断,双方消耗巨大,匈奴实力衰退,一步步走向衰落。

汉武帝持续四十年对匈奴的战争自不必说,到了汉宣帝时,汉与乌孙联合出兵攻打匈奴。本始二年(前72),匈奴出兵攻乌孙,企图切断乌孙与汉的联系。汉朝遣五将军分别出西河、张掖、云中、酒泉、五原,“兵十余万,出塞各两千里”。无论昆弥亲率5万攻入匈奴右谷蠡王庭。在汉与乌孙联军的强大攻势之下,匈奴各部远遁。

“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

匈奴因此日益衰退。童年冬,匈奴单于将兵万骑出击乌孙而还,正遇岛天降大雪,人民畜产大部冻死,长期被匈奴奴役的丁零、乌桓、乌孙等族,乘机奋起反抗匈奴的统治,给匈奴以沉重打击。

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匈奴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人民厌战情绪日盛。原本缺乏牢固统治基础的匈奴民族结构更加松散,民族凝聚力更弱,为匈奴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二)王莽政权民族政策的干预

王莽篡汉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歧视匈奴的政策,企图进一步征服匈奴。迫使匈奴单于囊知牙斯改名为“知”;擅自更名胸能够怒单于为降奴单于;将汉朝政府颁发给单于的原刻有“匈奴单于玺”字样的印玺收回毁坏,改授“新匈奴单于章”;把匈奴国土人民分为十五部分,立稽侯珊子孙十五人为单于。王莽的行为,激起了匈奴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汉匈关系紧张。

王莽还多次制造匈奴内乱,企图从内部瓦解匈奴,双方征战多年,最终还是走向了和亲。王莽的种种政策,造成了匈奴内部的混乱,增加了匈奴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加快了匈奴走向分裂的步伐。

(三)草原上的灾荒两年

匈奴人主要从事游牧经济生活,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其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每次大的自然灾荒都给匈奴造成很大的损失,使其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

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东,“匈奴大雨雪,畜多饥寒死。”

狐鹿姑单于时,“会连续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

本始二年(前72),“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

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地区发生严重蝗灾,“赤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

游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草原上人民的生存受到威胁,生活困顿,社会骚动。打在还诱发了一系列的人祸,乌桓乘匈奴虚弱之机主动出击。匈奴统治积极内部也出现了危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权位的斗争。统治者们无暇顾及军民的安危,军心涣散,民心不稳,促使匈奴走向分裂。

结语

总之,匈奴国家南北分裂是匈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分裂原因也是多重的,机是匈奴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匈奴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和汉政府多方干扰的影响。南北匈奴的分裂,使匈奴在此受到削弱,成为其走向衰微的新的转折点。此后,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各自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最终都消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