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例子

ji!ji!

1、冈千仞访华

冈千仞于1884年5月29日从横滨乘船出发,6月6日到上海,会晤老友王韬及其他上海名流。然后畅游苏杭,饱览风景名胜,拜访俞樾等江浙名士,访问朱舜水后裔。冈千仞访华期间,广泛进行日中文化交流活动,会见了许多中国官员和文人学者,仅在其《观光纪游》中提到姓名的就有近200人之多。

除了好友王韬等人外,还见过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达官贵人,俞樾、李慈铭、汪士铎等名流学者。交往时大多用笔谈问答应酬,有时亦由陪同的王惕斋口译。交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个方面。

2、雪舟画圣——明代中日绘画的交流

1463年,雪舟接受了与明朝通商贸易而致富的大名(诸侯)大内氏的邀请,前往他的领地本州西部的周防国(今山口县)。雪舟希望有机会从这里到中国去,直接向明朝的画家们学习,同时在这里也能看到更多从中国传来的水墨画。他在周防创办了画室云谷轩,从事绘画创作,声名逐渐传扬四方。

1467年3月,遣明船到达中国浙江的明州(今宁波)。雪舟登陆后,先到明州东部的天童山景德禅寺参拜。雪舟在天童山深受僧众的敬重,获得了“天童山禅班第一座”的荣誉称号。因此后来他的画上常常落款“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笔”。

1468年5月,雪舟一行到达北京。他除了参加遣明使团的一些礼仪性活动外,主要是访师会友,学禅作画。他曾向明朝著名画家李在和张有声学习中国水墨画的着色、泼墨、晕染技法。

雪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当时中国的画坛,他一面参悟佛法,一面深入探究水墨画的精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和雄伟壮观的中国山水,深刻地影响了雪舟的哲学观和自然观。

3、荣西——传播饮茶之风的日本禅师

荣西1168年第一次入宋回国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1207年栂尾的明惠上人高辨来向荣西问禅。荣西请他喝茶,还赠给他茶种。高辨于是就在栂尾山种植茶树,出产珍贵的本茶,成为日本著名的产茶地,而后世有名的产茶地如宇治等地的茶种大多是从栂尾移植过来的。

1191年荣西第二次入宋回国时,因风在长崎县平户岛登陆,又将茶种播在该地富春园。次年,荣西将他所著《吃茶养生记》一书献给幕府,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书。因此饮茶风气先是在禅僧中盛行,然后才普及到世俗社会中去。随着茶树栽培的普及,饮茶成为日本广大民众的习俗。

4、 鉴真和尚——东渡传经的唐代高僧

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决意东渡。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

返途时突发眼疾,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

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实现了东渡宏愿。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5、 罗森及其《日本日记》——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

罗森1853年首次赴日期间,他感到与日本人打交道、订协议都离不开汉文。因此1854年培理舰队再次出发去日本时,便邀请友人罗森充任舰队的汉文翻译,罗森接受邀请同赴日本。

罗森在日本期间进行了许多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他广泛结交日本各界人士,除官员外还与文人、学者、僧人接触,不少日本人士也主动与罗森交往、笔谈,并向他打听中国的情况,表达“崇仰中国文物之邦之意”。

他发现日本人士“酷爱中国文字诗词”,很多人与他唱和汉诗,互赠书画,更多的人则请他题字、写扇面。据其日记所载,他在横滨一个月内,为日本人写了500余幅扇面,而在下田,一月之间“所写其扇不下千余柄矣”。至今在日本北海道函馆市松前城资料馆里,还藏有当年罗森题诗赠给松前藩家老勘解由的大扇面。

罗森也向日本书法家请教。他听说下田的文人云松窝擅长口笔书(即用嘴衔笔写字),也请他写了十几张草书,颇有“龙飞凤舞之势”。这是近代最早的中日书法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中日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交往,公元607年日本开始遣隋,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其中小野妹子是最有名的一位,他将中国的佛前供花引入日本,形成了后来的日本第一大插花流派——池坊派。
  ——————————————————————————————

  阿倍仲麻吕于公元717年3月(元正女皇的养老元年)19岁的时候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公元753年11月15日晚上,阿倍仲麻吕打算随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回国,可归国途中却遇到了大风巨浪的袭击!当这个消息传回中国后,阿倍仲麻吕的好友——身在南方的李白误以为阿倍仲麻吕已经遇难,在悲痛欲绝之中,写下一首《哭晁卿衡》(《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五)诗以悼念友人: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其实阿倍仲麻吕并没有遇难,他与藤原清河于公元755年(孝谦女皇天平胜宝七年)回到了唐京都,就在这一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阿倍仲麻吕也卷进了逃难的人流,跟随唐玄宗避地四川,直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才又回到长安,以后他就继续任唐朝的官员: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安南部护、镇南节度使、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赐北海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直到公元770年阿倍仲麻吕去世,他一直留在中国。

  公元779年(宝龟十年)日本光仁天皇以“前学生阿倍朝臣仲满吕在唐而亡,家口偏乏,葬礼有阙,敕赐东絁一百匹,白棉三百屯”(《续日本纪》,宝龟十年五月丙寅条),趁唐使孙兴进归国时带回,以祭祀亡灵,并追赠“正二品”。《大日本史》卷176记载有天皇对他的高度评价:“身涉丝波,业成麟角,问峰耸俊,学海扬漪。”
  ——————————————————————————————

  吉备真备(695-775),出身中小贵族家庭(关于吉备真备的出生日期及出身,现在还有争论,只好采用比较通俗的说法),22岁左右被选为赴唐留学生,717年10月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唐朝呆了19年。

  真备天资聪颖,加之后天的勤奋,使他很快就成了“唐学”的集大成者。公元734年11月,真备随第九次遣唐使返日,并向日本朝廷献上了大量由唐朝带回的供物,这些物品在《续日本记》中都有记载,数量之多、品种之杂令人惊讶,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学唐的程度。

  725年,真备晋正六位下,736年从五位上中宫亮,741年7月成为东宫学士,成为孝谦女皇(当时的皇太子阿倍内亲王)的老师。

  743年5月,在宫廷的大型宴会上,孝谦(当时的皇太子阿倍内亲王)当众表演了五节舞(估计和唐朝当时的舞蹈没什么区别)引起轰动,吉备真备因为教学得力直接晋位从四位下。

  747年中,吉备真备被任命为右京大夫,孝谦女皇正式即位后又升为从四位上。

  752年初,孝谦女皇派出了第十次遣唐使,应吉备真备自己的要求,他被任命为副使。从754-763年,吉备真备一直在太宰府任职。

  ——————————————————————————————
  如果LZ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本叫做《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的书来看看,里面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3
茶道——日本的一种饮茶礼仪,最早在唐代传入日本,和现在中国的工夫茶有些相似
第3个回答  2010-03-27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中国文化

参考资料:七年级历史课本

第4个回答  2020-03-20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