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

教育心理学中的问答题,急!

班级总有个别孩子自我约束力弱,而屡次违反班级纪律,虽多次教育但效果不佳。这种现象是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之一,有效处理这种问题,对个人成长和班级建设都有意义。但有效处理这种问题,需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对此问题的心理成因加以分析,从中找到最佳的对策。

学生违反纪律的心理原因

1.违反纪律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原因

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纪律要求,或者对纪律要求的正确理解尚未转化成指导行为的信念。

学生在行为中是否遵循教师向他们提出的纪律要求,往往以他们是否正确理解了这些纪律要求为转移。当某些学生由于某种原因,没有理解或不能正确地理解纪律要求时,这些学生就可能违反纪律。例如,有的学生不了解在上课时要先举手并得到教师同意后才能发言的必要性,就可能在教师提问或其他同学回答等情况下,任意地发挥自己的看法,认为违反课堂纪律是“勇敢”行为,因而违反纪律。有时,某些学生虽然正确地理解了纪律要求,但是遵守纪律尚未转化为他们的信念,也可能产生违反纪律的行为。

对于这样一些学生,教师要通过说明或具体的范例,逐渐地使他们对纪律要求达到正确的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使理解转化为信念。

2.没有养成纪律行为所必需的习惯或有不良旧习惯

养成在一定场合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的习惯,对于实现纪律行为是必要的。有时,尽管学生正确地理解了纪律要求,也想履行这些要求,但由于没有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仍可能违反纪律。另外,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往往是学生违反纪律的根源。学生没有形成必要的习惯,可能是由于教师或家长虽然讲清了纪律规定的道理,但实际训练没有跟上去,未能坚持不懈地要求学生按一定方式去行动,或者虽坚持要求学生执行规定,但并未注意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行为动机。因此,所期望的习惯在学生思想上就不可能形成。

对这种学生,教师应该在激发他们相应的动机和组织他们实际练习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必要的良好习惯,或者消除不良习惯形成的条件,同时建立有关的好习惯。

3.意志、性格上有缺点,未能履行纪律要求

学生已经形成的意志、性格特点,制约着他们的行为。在违反纪律的学生中,有的就是由于形成了如执拗、任性、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等不良的性格特点,结果往往与教师所提的纪律要求背道而驰。中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且好模仿,他们很容易为一些偶然的在他们看来是新奇的事物或有趣的幻想所吸引,也往往会毫不考虑地模仿其他同学的言行。因此,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常常在新奇事物或别人言行引诱下,不能控制自己而违反纪律。

一般说来,学生意志、性格上的缺点主要是与不正确的教育联系着的。例如,学生的执拗常常是一味的批评和不公正的责备或惩罚的结果,而学生缺乏自制力和自我严格要求则可能和学生不能自制是他们的神经活动有不可遏止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但是如果给这种学生以适当的教育训练,他们仍能形成必要的自制力。可见,对于这些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一起改进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性格。教师也要使这些学生认识自己意志、性格上的缺点,并激发他们改正的决心。

4.不能满足特殊爱好或过剩精力无处发挥而违纪

学生(尤其是少年期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精力,他们喜欢活动并且常常具有某种爱好。如果学校的教学和课外活动未能满足他们适当的活动需要,或者未能照顾到他们的特殊爱好,使其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自找出路,从事他们所爱好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精力。而这些活动当其与学校的正常生活发生冲突时,就会造成违反纪律。

对于这种学生,首先应当了解并设法满足他们的正当爱好。比如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小组,或者在学生集体的其他活动中,使这些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有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要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不管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当前的学习都是必要的,或者设法使其爱好的活动与学习结合起来。教师也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组织他们参加各种适当的活动,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又可以通过活动实现对他们的教育。

5.对教师及其提出的纪律要求抱“反抗”态度而违纪

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教师如果以粗暴和不公平的态度对待某个学生,而这个学生又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并产生了反感时,教师和教师的要求就被他认为是吹毛求疵、嘲笑和不公平。因此,他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提的要求产生“对抗”态度,有意地不去遵循。有时教师实际上并不存在上述缺点,但由于某种原因使学生产生误解,那么他也会产生“对抗”态度而破坏纪律。

消除学生已经产生的上述态度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应该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在前一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改正自己的缺点,以公正、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在后一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消除学生的误解。不管哪种情况,首要的是设法使这种学生确信教师对他是善意的。

对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他所以对学校纪律抱对抗态度,可能是受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不良的思想意识。对这样的学生,仍然需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来影响、改正他们的思想意识。当然,有时对个别学生采取批评或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

总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纪律方面的表现与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密切的联系,而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形成又都有来自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条件及自然基础方面的具体原因。所以,必须对造成学生在学习成绩和纪律行为上的差异的心理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据此探求适当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品质,每种教育方法的动用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同一种教育措施的效果是以它落到什么样的“心理基地”上为转移的。

例如,说服是一种常用的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说理的逻辑性和所引证的事实与范例的生动性、感染性对进学生起作用的。因此对一般学生特别是对易于感受和具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一般说来,结合事实和实践就更能使他们信服,对于性格固执的学生尤其需要这样做。

对有特殊爱好而忽视学习或违反纪律的学生,对心智活动被动而学习落后的学生,单纯的批评往往不会直接产生很好的效果,需要注意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使其特殊爱好与学习结合起来,或者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需要更多地给予鼓励和奖励,而对高傲自大的学生则往往需要注意防止单纯奖励,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助长他们这种性格缺点的发展。对勤勉、诚实和有高度责任感的学生,即使他们有时也有错误或者由于偶然的原因一时没有学好功课,如果他们已经体验到了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就不应再予责备,必要时还应当给予适当鼓励。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有能力学得更好和做得更好,尽管他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也不应给予过多奖励,而应要求他进一步提高。

任何好的教育方法都不能同样适合所有的学生。只有在一般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同时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认识活动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等,采取相应的个别教学措施,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综上所述,违反纪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班级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形成了一定的纪律习惯,班级的工作难点,还是出现在少数几个问题学生身上,那就需要细致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教育和引导。

另外,惩戒必须是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必须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

还要求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反复抓,抓反复。

更重要的一点,营造良好的班风,对形成良好的纪律性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奖励性的惩戒在某些时候也会取得奇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23
逆反心理在作怪,学生这个年龄急切的希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但又没能力独立,通过不遵守纪律张扬自己的个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