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一幅名对联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

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宜 ,

凡事皆缘忙里错,且要从容。

来自清人吴大澄“苦”字联: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宜 ,凡事皆缘忙里错且要从容。这也是曾国藩平生喜爱的一副对联,并常将此联书赠亲友弟子。

想捷径好小利,不会受信任。不贪便宜肯吃苦,就能术业有专攻,朋友遍天下。心慌慌神乱乱,不会办成事。心平和,头脑更清醒,处事更从容。算太精,急得利,常竹篮打水一场空。

大丈夫成就事业,要宁心静气,不能急功近利,贪图眼前利益,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二、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是说,看事情要高瞻远瞩,有全局意识,并且能够考虑长远;小处着手是说做事的时候要谨慎,着手细节,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

群居守口,在人群中要谨言慎行,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所谓祸从口出,要做一个善于聆听的观众;自己独处的时候,要乐于享受、懂得反思,守住自己纯善的心。

上联讲行事之理,下联讲做人之道,理浅意深,发人深省。想想我们多少人既做不到“大处着眼”,拥有长远和战略眼光;也不能够“小处着手”,踏实做事。多少人不懂“群居守口”,信口开合,不计后果;又有多少人能够“独居守心”,恬静淡雅,持之以恒。能做到这16个字,怕是不及曾国藩,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话听起来极端,实则是曾国藩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要求自己建立好的品格,容不得一点点苟且。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句看起来有些无理。其实这句话是曾国藩在表达自己一定要成为圣贤的决心。《大学》中说,止于至善。这个止的意思,朱熹解释说:必至于是而不迁也。就是说一定要达到至善的境界,绝不可以一点点苟且,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告诫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四、

有子孙,有田园,

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

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有子有孙,有田园可耕,有书可读,只用普通的竹具和衣物继承祖上的恩泽;不当官不需要官场的操守,也不责备别人的事情,不听不管世间的事情,就把升官发财、齐家治国的任务交个子孙后代们吧。

此对联表现出一种相当洒脱的高人逸老姿态,非一般人所能写得出。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丰富内涵也非一言而可尽。对联的上联均表示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半耕半读,粗茶淡饭足矣;两联的下联又对儿孙们寄予很高的希望。

这种希望又与一般人要求儿孙们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大不相同,要付艰巨给儿孙,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艰辛让儿孙们去做,这既不是溺爱子女,更不是对子孙提出不可触摸的愿望。

五、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国藩打仗向来“以稳为主,不可过求速效”,认为“稳扎稳打,机动则发,良为至论。然机字殊不易审,稳字尤不易到”。在极主稳的同时,也很注意机动灵活,讲求变化多端。他指示下属说“兵事喜诈而恶直也。古人用兵,最重‘变化不测’四字”,并提出了“虚虚实实”之法。他说:“兵法最忌形见势绌四字,常以隐隐约约,虚虚实实,使贼不能尽窥我之底蕴”。

曾国藩用打仗的经验来告诫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稳当,在稳当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变化;办事要讲方法和原则,顾全大局的同时,处事老道,又要不失精明。

六、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易境和难境就是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乐处和忧处,这是生活的两种状态,是一体两面。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生命里很多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能给你带来惊喜的事情,往往里面也埋着祸根,可能给你带来灾难。

有人说,人不要刻意地去说我要什么,或者是我不要什么。人要学会顺其自然,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流转的,都会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该消失的时候消失。如果你非要强制性追求,到头来,得到的未必是如你所愿的,得不到的也未必就是不好的。

七、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这是曾国藩48岁时写下的一副对联,用来勉励自己。“春”,是指像春天那样有生机,有活力,迸发出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激情。“意思”,就是一种氛围,轻松、快乐、有趣味。对某件事厌倦了,我们会说“真没意思”。“春意思”大致指一种充满生机,又能给别人带来生机;温暖自己,又能温暖别人的精神力量。

“穷骨头”在这里指普通百姓的骨气。对联的意思是做人要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同时,人还要有骨气,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也。

曾国藩《家训》里有一段话,“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往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简单说就是人要有志气!

这“倔强”不是要跟别人比,而是要跟自己比。只要超越自己就有价值,就是有成就的人生。所以,曾国藩说:“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穷骨头”之所以能撑起,全靠的是内心强大,而内心强大靠的是日复一日的修身,所谓无欲则刚!

八、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这一联是曾国藩在去世前两年撰写的,上联揭示内心的衷曲,还算写实;下联则仅仅是一种愿望而已,哪里有什么“坦坦荡荡”,恰恰相反,到是“凄凄、惨惨、戚戚”,庶几近之。他完全明白,居官愈久,其阙失势必暴露得愈充分,被天下世人耻笑的把柄势必越积越多;而且,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种种视、听、言、动,未必都合乎圣训,中规中矩。

君子处事应该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内心坦荡,放得开。即便是在逆境,也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

九、

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

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

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此联原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和北宋大儒张载之言,上联意思为考虑问题要细致,处事要谨慎,同时胸襟要开阔,志向要远大;智谋要圆通灵活而品行要端正;才能要广泛多样而处事要简约。

下联即张载的“六有”说,所谓“言有教”,就是我讲话出来,里面都值别人学习。“动有法”,我只要有所举动的话,都足以做学习的榜样。“言有教,动有法”,其实就是把言、行两个先弄出来了。言行是最重要的,言行是“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君子靠什么来动天下?就是靠言行,所以说你要“言有教,动有法”。

“昼有为,宵有得”,也就是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要有所得。你不要晃晃荡荡地就这样过了一天,过了一个月,过了一年,都没有所得,都没有所为,那怎么成?所以一定要“昼有为,宵有得”。为什么要“宵有得”?也就是晚上的时候要检讨反省,这样才会有所得。

最后,“息有养,瞬有存”,是这“六有”里面最重要的。“息”就是呼吸之间也要有所存养,然后“瞬有存”,瞬顷之间也要有所存养。这表示什么?也就是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任何时间里面,我绝对不会让光阴无缘无故就溜走了,也就是说把修身落实到一举一动,甚至到最后的一息一瞬统统离不开修身。如果自己能够做到“息有养,瞬有存”,那大概接近圣人的地道了。

十、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是曾国藩对于勤和俭与教育孩子的十六字诀,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富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23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大处着眼是说,看事情要高瞻远瞩,有全局意识。并且能够考虑长远,小处着手是说做事的时候要谨慎,着手细节。
群居守口,和一群人相处的时候要谨言慎行,做一个善于聆听的观众才是大智慧。自己独处的时候要乐于享受,要反思,守住自己纯善的心。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