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新疆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国道线泥石流

如题所述

1 引言

2013年7月27日18时30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阿克陶县境内布伦口乡国道314线1616km处(东经75°06′51″,北纬38°45′03″)因融雪性洪水引发小型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堆积体近2000m3,覆盖路面25m,致使国道314线道路阻断,190多辆车、500多人被困。

由于灾害发生前已进行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相关部门做了相应的应急部署,因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应急救援行动迅速,避免了至少10人伤亡和多辆车辆可能受损的重大地质灾害发生。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泥石流灾害所在地位于阿克陶县南部山区,河流切割强烈,冲沟发育,基岩风化剥蚀严重,松散堆积物丰富,植被只发育在河谷两岸,山体表面植被稀少,山体坡度一般在35°以上,沟谷纵坡降在15°以上。山体基岩出露,沟谷中覆盖有卵砾石、中细砂、粉细砂等。该地段地貌类型为典型的高山河谷地貌(图1)。

(2)地层岩性。阿克陶县地层新生界最为发育,古生界次之,前古生界偶有出露。泥石流发生区主要发育有志留—泥盆系(S—D)、泥盆系(D)和石炭系(C)等,岩性复杂,主要由砂岩、片岩、千枚岩、云母片岩、大理岩灰岩、砂岩、泥岩、砾岩、页岩、泥岩等组成。

(3)气象水文。灾害发生地位于东帕米尔高原,属高山寒冷型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仅有暖寒两季之别,海拔多在3000m以上,寒冷多雪,气温常年在0℃以下。山区积雪面积790km2,冰川面积600km2。常年积雪,冰川融化形成众多河流、湖泊,并有众多泉水溢出,因此地表水较为丰富。泥石流灾害所在盖孜河水系是阿克陶县第一大水系,发源于公格尔—慕士塔格冰川西南坡,萨雷阔勒岭北坡,支流多,流量大,流程长,流域面积9560km2,年径流量达9.85亿m3

图1 阿克陶县G314 泥石流灾害地形地貌略图

2.2 地质灾害特征

阿克陶县国道314线沿线是由融雪及洪水引起的多发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地带。此次泥石流灾害由于受高温影响,形成融雪性洪水并引发泥石流,堆积体方量近2000m3,致使国道314线道路阻断。

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地位于盖孜河北岸,泥石流沟沟口海拔3159m,主沟长约5.3km,沟向354°汇水面积约6.2km2,最终流入盖孜河。该泥石流沟由两条冲沟组成(图2),大致分为二段,高程3250m的沟口至高程5300m段,长约4km2,以“V”形谷为特征,切割深度大。沟道呈下宽中窄上宽特征,沟底宽度最小10m,最大100m以上,为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沟谷两岸地形均较陡,左岸坡角55°左右,基岩大面积出露;中间隔山两侧山坡坡度均较为平缓,坡度约45°,植被发育较少;左岸坡角50°左右,两冲沟上游基岩裸露,积雪覆盖。高程3200米以下至盖孜河总体相对较平缓,沿途堆积了大量早期洪积或泥石流堆积角砾、碎石、块石等。在泥石流扇形区顺着两条河谷主河道两侧至公路修筑有的拦石坝,拦石坝长约240m。

2.3 成因分析

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沟谷山高沟深,地形陡峻,自然坡度大于45°,沟床纵坡降大,坡体基岩出露,植被不发育,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国道G314所在的冲积扇较为平缓,利于泥石流冲积物的堆积。沟谷山体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山体基岩主要为板岩、千枚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为破碎,岩层结构松散、风化破碎严重,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来源。

图2 阿克陶县国道314 线1616 公里泥石流灾害特征

高温融雪为此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水动力条件。受伊朗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7月26日起该地区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阿克陶县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最高气温达39°~41°,受此高温天气影响,零度层高度上升到5900m左右,而该地区雪线高度为4300m,由于持续高温,致使该地区高山积雪快速融化。

综上所述,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象水文等不利因素的共同综合作用下,孕育了此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3.1 日常巡查监测

国道314线山区段是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段,在2002年阿克陶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中,此路段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段(图3),沿途地质灾害点主要由公路部门和边防检查站及国土部门进行巡查监测,沿途立有地质灾害警示标志(图1)。

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巡查检查监测由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开展。每年3~4月由新疆国土资源厅及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开展汛期巡查检查工作,及时检查汛前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克州国土局和县国土局根据检查情况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的巡查。县国土局对周边农牧民发放防灾明白卡,边防检查站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宣传教育,提醒进入山区的注意事项,路政、国土、边检等部门沿路设置醒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和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灾害监测点所在的国土所、边防站安排了监测责任人,保持信息畅通,做好值班、动态监测记录等,确保过往车辆及人员和当地农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应急预警机制

7月26日上午,克州气象局预测到“7月27日至8月4日,克州将会出现今夏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阿图什市、阿克陶县最高气温将达39~41℃,阿克陶县最高气温将突破历史极值,受此高温天气影响,克州零度层高度将上升到5900m左右”。

7月26日下午16:30时,阿克陶县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交警大队、交通局、水利局(防洪办)、水管站、畜牧兽医局、布伦口乡等部门专家共同召开了气象灾害防御多部门联合会商会议,发布了《今夏最强高温天气来袭 谨防融雪型洪水》预警预报信息,明确要重点关注国道314线盖孜至布伦口路段融雪性洪水和泥石流的防范工作。

7月26日下午会议结束后,阿克陶县国土资源局立即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通知各乡镇(场)政府负责人、各矿山企业负责人及国土资源所干部,要求各乡镇(场)及各矿山企业要做好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各项准备工作;加强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工作,有异常情况随时上报。特别是布伦口乡政府、奥依塔克交警中队、盖孜边防检查站接到通知后,立即加强监测,提醒农牧民及过往车辆等威胁对象注意加强对洪水和泥石流的防范。

7月27日19时17分,武警新疆克州边防支队盖孜边境检查站接到群众求助称,中巴友谊公路1614~1616km路段发生大规模泥石流。此后当地乡政府、边防公安、路政部门以及交警部门及时处置,疏导交通。所幸此次泥石流发生正值晚间,车流量不大,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7月28日凌晨2时,阻塞路段已恢复通行。

图3 泥石流发生地段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重点防治地段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灾害发生前,阿克陶县国土资源局及时通知各乡镇(场)政府负责人、各矿山企业负责人及国土资源所干部,做好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各项准备工作;加强群测群防巡查监测工作,提醒受威胁对象注意洪水和泥石流的防范工作。灾害发生后,奥依塔克交警中队交通警察和国土资源干部及布伦口乡政府干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安扶被困群众、调动车辆、清理泥沙、疏通道路,疏导被困车辆,使得被困车辆及被困人员及时安全通过灾害点。

5 经验与启示

从此次克州阿克陶县境内布伦口乡国道314线1616km处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功避让案例来看,及时的预报和布置落实防灾工作是关键。

(1)特殊天气重视预警预报工作。此次成功避险的关键是国土和气象部门长期定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克州、阿克陶县气象、国土等部门提前根据天气条件预判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召开了专题会商会,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2)防灾避险重在落实。会商会议后,各单位工作组织到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认真落实防灾措施。阿克陶县国土资源局及时通知各单位,各基层国土所、边防检查站等部门积极配合,交警、路政等部门及时处置疏导交通等有效措施,最终保证了此次避险成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过往车辆和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这次泥石流灾害的成功避让,不仅提高了当地相关部门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也增强了过往车辆人员和农牧民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变能力、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措施得力,处理恰当,早预报,早预防,成功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完全可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