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乐,后两句的诗表现了什么?

如题所述

田园乐,后两句的诗表现了在田园中一天的事情,早上和晚上做的事情。
田园乐七首
其一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其二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其一
饱见高堂深院里的官府人家,经常出入北里南邻上层社会。
追名逐禄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发隐居者是什么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够封侯万户,在交谈的当时就能得到赏赐玉璧一双。
这怎么能比得过归隐躬耕南亩,怎么比得上高卧东窗的闲适生活。
其三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其四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其五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其六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 ,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其七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04
表现了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

田园乐七首·其六
王维 〔唐代〕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这诗的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09
表现了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

田园乐七首·其六
王维 〔唐代〕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这诗的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3个回答  2022-03-13
 《田园乐》后两句的前句写静景,一地缤纷惹人怜,不舍破坏如此美景,显示出了诗人悠然自在的状态,能够有心情尽情的感受着周围的环境,感受看到的美好,也看出了诗人心情的愉悦,仿佛那一地的缤纷;同时后一句,黄莺啼叫,山客酣睡,一动一静,写环境的美好,亦写人的舒适,展现了诗人自身生活的闲适与美好,如此田园生活,自在美好,不骄不躁,平心静气,不急不忙,清清闲闲,令人向往。

花 (13).jpg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天花鸟 (2).jpg

  译文: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雨滴,绿绿的柳树笼着淡淡的春烟。家童还没有打扫地上的落花,莺鸟啼叫,山客还在酣眠。《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诗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海棠花 (1).jpg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第4个回答  2022-03-13
田园乐,后两句的诗表现了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诗歌只是诗歌,虽然它是一个诗歌体裁,而且也确实达到了诗歌的要求。但是诗歌不是简单的写诗歌,就像你不能为了写一首诗而写一首诗一样。

认为田园乐后两句是伪诗的,主要是因为诗歌是现代的语言,那么可能这两句的文字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很多“伪诗”都是成立的。

不能因为这个可能带来的风险就放弃这种提法。这是伪诗!谁要是敢写个实在的,我就骂死谁!和村乐一样,伪文字游戏罢了。应该是一种在短小精悍的情况下的艺术表现手法,就像建筑有不同的砖瓦红瓦绿瓦各种颜色,酒有香槟朗姆等等。

另外这也是一种叙事和抒情的结合手法,写实不是不可以,就是手法的一种而已。可以善于结合,但不要滥用。田园乐三句写实,两句写意,还要收尾怎么看都是应该,但不也正是最出色的那两句吗田园乐是别人为了洗白他不过瘾自己说的我的“高大上”的观点是:诗歌是描写真情实感的,不仅仅是用文字来描述想象,这种说法过于偏颇。

现在的流行情况是,文字的效果永远只是说说,毫无意义。

这是一种过于主观的观点,用白话文去描述自己的理解,肯定会犯非常大的误解,影响欣赏感受。

建议,搞清楚文字的目的和作用。诗歌虽然是文学,但不同于其他文字诗歌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描写的真情实感永远比描述想象要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