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中常发生哪些虫害?怎样防治?

如题所述

目前我国梨树害虫的种类大约有300余种,其中发生最普遍的有梨小食心虫、梨木虱、茶翅蠢、梨实蜂、梨茎蜂、黄粉虫等。一般管理粗放的梨园梨瘤蛾、刺蛾类和介壳虫等发生比较严重,而过量使用菊酯类农药的果园,蚜虫和蠛类害虫发生比较严重。

(1)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主要为害梨、桃、苹果。在桃、梨树混栽的果园受害较重。

①为害状。前期为害桃、杏、李嫩梢,多从新梢顶部第二、三片叶的叶柄基部蛀入,在髓部向下蛀食,被害梢端部凋萎、下垂,受害部流有胶液。幼虫害果多从梗洼或萼洼蛀入,入果孔周围变黑腐烂,内有虫粪。后期蛀果孔小,孔口周围绿色,果内蛀道直达果心,果形不变。

②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0.6~15毫米,灰褐色,前缘具有10组白色斜纹,翅面中央有一小白点,近外缘处有10个黑色斑点;卵扁椭圆形,淡黄白色、半透明;末龄幼虫体长10~13毫米,淡黄白色或粉红色;蛹纺锤形,黄褐色;茧为灰白色。

③生活史及习性。梨小食心虫在黄河故道地区一年4~5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裂皮缝隙及树干周围的土缝里结苗越冬。次年3月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4月下旬至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桃梢。第二代幼虫也为害桃梢,3~4代在梨果上为害,为害梨果的卵多产在梨果萼洼处或两果接缝处。蛀果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以晚熟品种受害最重。

梨小食心虫对糖、醋、酒的气味和黑光灯有趋性,成虫多在上午8~9时羽化,傍晚活动交尾,夜间产卵,多产在味甜、皮薄、质细的果实上。

④防治方法。一是建园时,尽量避免将桃、梨树混栽,以杜绝梨小食心虫交替为害。二是做好清园工作。在冬季或早春刮掉树上的老皮,集中烧毁,清除越冬幼虫。越冬幼虫脱果前,可在树枝、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于来年春季出蛰前取下草把烧毁。三是果园内设黑光灯或挂糖醋罐诱杀成虫,糖醋液的比例是红糖5份、酒5份、醋20份、水80份。四是用性诱捕器和农药诱杀,一般每667米2地挂15个性诱捕器,虫口密度高时,要先喷一遍长效专用杀虫剂然后再挂。五是药剂防治。在成虫高峰期及时用药,药剂可用5%的阿维虫清5000倍液或25%的蛾螨灵3000倍液等。

(2)黄粉虫

梨黄粉虫又名梨黄粉蚜,俗名膏药顶、黑屁股等,寄主只有梨。特别是在套袋栽培的梨园发生严重。

①为害状。成虫、若虫常群集在果实的萼洼部位刺吸果实的汁液,被害部不久变为褐色或黑色,故称为“膏药顶”。果面上虫量大时,能看到一堆堆的黄粉,此为该虫的卵堆及小若蚜。因此,称为黄粉蚜。

②形态特征。梨黄粉虫有干母、普通型、性母和有性型4种。其中干母、普通型、性母均为雌性,行孤雌卵生繁殖,形态相似,体形略呈倒卵圆形,鲜黄色,体上有一层薄蜡粉、无翅、无尾片。雌性蚜,长椭圆形,鲜黄色,口器退化;卵椭圆形,淡黄色;若虫形似成虫,仅虫体较小,淡黄色。

③生活史及习性。黄粉虫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枝干的裂缝翅皮或枝干上的残附物内越冬。第二年4月梨树开花时卵孵化,5~6月陆续转移到果实萼洼、梗佳处,继而蔓延到果面等处。8月中旬为害最重。成虫活动力较差,多喜在背阴处栖息吸食,而套袋果更易遭受为害。

④防治方法。一是早春认真刮除树体上的粗皮,翘皮及附属物,以清除越冬虫卵。二是梨树发芽前,树体喷布5%柴油乳剂杀灭虫卵。三是花前及麦收前后,喷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并添加0.3%洗衣粉,以增加黏着性。四是梨黄粉虫害果期,喷药的重点是果实的萼洼处。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0~10000倍液,20%好年冬乳油2000~4000倍液。

(3)梨木虱

在我国梨区普遍发生为害的为中国梨木虱,有的年份极为严重。

①为害状。成虫、若虫多集中于新梢、叶柄为害,夏秋多在叶背取食。若虫在叶片上分泌大量黏液,这些黏液可将相邻两张叶片粘合在一起,若虫则隐藏在中间为害,并可诱发煤烟病等。当有若虫大量发生时,若虫大部分钻到蚜虫为害的卷叶内为害,为害严重时,全叶变成褐色,引起早期落叶。

②形态特征。冬型成虫黑褐色,夏型成虫黄绿色至淡黄色;卵一端稍尖具有细柄。越冬成虫早春产卵黄色,夏季卵均为乳白色。若虫,体扁椭圆形。初孵若虫淡黄色,夏季各代若虫体色随虫体变化由乳白色变为绿色,老若虫绿色。

③生活史及习性。在黄河故道地区一年发生5~7代。以成虫在树枝上或树皮裂缝、落叶杂草及土隙中越冬。成虫出蛰后先集中到新梢上取食为害,交尾产卵。第一代卵出现于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蜇盛期正是第一代卵出现的初期,这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期。此时,成虫暴露在枝条上,进行连续防治效果非常好。越冬成虫活泼善跳,卵主要产在短果枝的叶痕上,呈线形排列,以后各代卵大多产在叶片中脉沟内,且分泌大量糖蜜状黏液,易生黑霉。以后世代重叠,各种虫态同时存在。梨木虱的发生程度与湿度关系极大,干旱季节发生重,降雨季节发生轻。重要天敌有:小花蝽、瓢虫及寄生蜂。

④防治方法。一是冬季刮粗皮,扫落叶,消灭越冬虫源。二是3月中旬越冬成虫出蛰盛期喷药,可选用1.8%爱福丁乳油2000~3000倍液,5%阿维虫清5000倍液等。三是在第一代若虫发生期(约谢花3/4时),第二代卵孵化盛期(5月中旬前后)可选用的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虫螨光)3000倍液,0.6%海正灭虫灵3000倍液,28%硫氰乳油2000倍液等。

(4)茶翅蝽

茶翅蝽又名臭椿象,俗称臭大姐,分布较广,可为害梨、苹果、桃、李、杏等。

①为害状。成虫若虫为害叶片、嫩梢和果实,刺吸它们的汁液。正在生长的果实被害后,呈凹凸不平的畸形果,俗称疙瘩梨,受害处变硬味苦,产品外观和内在质量影响很大。

②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毫米,宽8~9毫米,扁椭圆形,灰褐色略带紫红色,触角丝状。腹部两侧各节间均有1个黑斑,卵粒短圆筒状,形似茶杯,灰白色,近孵化时黑褐色,常20~30粒并排在一起。若虫与成虫相似,无翅。

③生活史及习性。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屋角檐下、草堆、石缝或室内等处越冬,来年5月上旬出蜇,6月产卵,多产于叶背。7月上旬陆续孵化,8月中旬成虫大量出现,7~8月梨果受害最重,9月下旬开始飞到适当场所越冬。

④防治方法。一是人工防治:成虫越冬期进行捕捉,实行套袋栽培。二是化学防治:以若虫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好,可选速灭杀丁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