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朝已经失传了的舞蹈有哪些?

比如惊鸿舞失传了,还有什么舞?

1 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唐玄宗为道教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2 惊鸿舞
惊鸿舞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
3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唐朝宫廷乐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属武舞(与文舞相对)类。是大唐鼎盛时期的象征,气势不凡。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19
霓裳羽衣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19
中国古代的宫廷舞蹈在明清时期,被新兴的戏曲艺术所取代。宫廷舞蹈在内容上多是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现歌舞升平,但在形式上比较华丽工整,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中国的宫廷舞蹈在夏商时代已经产生。《史记·殷本纪》载:“(帝纣)好酒淫乐,……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周代制礼作乐,制定的大舞、小舞(见六代舞)均属宫廷舞蹈。这时的乐舞机构大司乐已拥有1500多乐舞伎人。汉代设乐府,专门收集整理民间乐舞供宫廷享用。隋唐是中国宫廷舞蹈发展鼎盛时期, 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他们继承前代乐舞传统,吸收各民族和西域传来的乐舞,不断创造出许多色彩绚丽的新作品,如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等,显示了中国封 建社会宫廷舞蹈的辉煌成就。宋元时代的宫廷队舞,继承了隋唐《燕乐》的传统,在艺术上也达到可观的水平。 至明、清,宫廷宴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
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长袖细腰、飘逸轻盈、技艺并重、刚柔相济。
在原始时代,舞蹈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举凡狩猎、战,争,或者性,爱、生,殖,以及祭,祀或祈祷等活动,都是通过舞蹈来进行的。
周代舞蹈是中华乐舞文化中的第一个高峰,其乐教思想在先秦儒家著述中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形成身心一元论的明确的乐舞美学思想。
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明在这个时期显示了其艺术的自觉,为隋唐乐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础。
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宋元以来,民族民间舞蹈兴盛,许多前朝有名的古典舞蹈逐渐被新兴的戏曲中的舞蹈所代替。
明清时代,戏曲舞蹈渐趋成熟,其丰富的特技表现手段,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产生於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长袖细腰、飘逸轻盈、技艺并重、刚柔相济。历代文献和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记载它的风采。春秋战国时期貌美舞艳的西施,汉代善作翘袖折腰舞的戚夫人,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这些古代著名的舞蹈家和数以百计未留下名字的舞蹈创造者,为中国古典舞技艺的提高和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外乐舞的大交流以及唐代帝王的重视,杨贵妃等著名舞蹈家的出现,使中国表演性舞蹈空前繁荣,达到了辉煌的高度。宋元明清以後,中国的表演性舞蹈逐渐融入戏曲,成为塑造角色、表达情感、展示剧情的戏曲化舞蹈。中国古代表演性舞蹈走过了它特殊的典范化道路。
五十年代开始创建的中国古代舞体系,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并借鉴芭蕾舞的科学方法进行整理,从大量汉代、唐代的舞蹈文物中寻找古代舞态舞韵,又从武术、杂技、巫术舞蹈中吸取养料,逐准形成了「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讲究「圆、拧、倾、曲」的体态动势,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色的风格。四十多年来,出现了《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红楼梦》、《凤鸣岐山》、木兰飘香》等建立在中国古典舞体系基础上的舞剧作品和《春江花月夜》、《荷花舞》、《飞天》等古典舞作品,中国古典舞犹如古树新枝,正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相传夏朝的末代统治者——桀时,宫中有“女乐”三万人,早晨她们歌舞的声音传到了大街小巷。《吕氏春秋·侈乐》载:“夏桀、商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磐、管、萧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耳所未闻,目所未见”。可见当时的奴隶主对乐舞的审美追求是豪华壮观、新奇瑰丽。《史记·殷本记》还记载:纣强迫著名音乐家师延“奏迷,魂,淫,魄之曲,以观修夜之娱”作“靡靡之乐”“北里之舞”。其中很可能有表现男女情,爱,或,性,的内容。后世称不健康的黄色歌舞为“靡靡之乐”可能由此而来。传说中奴隶制时代的这些歌舞可算作“宫廷舞”的源头。
传说启喜好歌舞,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他曾下令舞《九韶》。虽然舞蹈的内容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晓了,但或可猜测是与祭,祀有关。《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还有一则记载,说启去到天帝处,从天上得到《九辩》和《九歌》两部乐舞作品,带回人间,于是他又制成《九韶》。
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商王为祭神而表演的舞蹈《羽舞》。根据周代礼乐制,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所用乐器也不同,等级十分森严。据《周礼·春官》记载:如祭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时,“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祭山川,“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祀四望时,要“奏姑洗、歌南吕”,舞《九韶》。享先妣时,要“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享先祖时,要“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两君相见,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来访使臣用小雅《鹿鸣》、《四度》、《皇皇者华》。又如天子祭祖用的《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在周雅乐中,器乐、舞蹈、歌唱往往分别进行,并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与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弹奏乐器瑟或簧管乐器笙伴奏,器乐即所谓“金奏”,是钟、鼓、磬的合奏。“金奏”规格很高,只有天子、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单用鼓。当时可以看到“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九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 霓裳羽衣曲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雅乐舞是一场精心安排的歌舞,包括组舞、独舞、反弹琵琶舞、胡腾舞……据称舞蹈当年是被用来款待各国使臣的,“万国衣冠花间醉,共赏帝都满城春”。服饰与现存的唐朝壁画上的造型是完全吻合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化的社会,在文化、社会风气开放程度上都达到了顶峰。对女子行动也并不禁锢,杜甫有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