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传统民居的迫切性和意义
历史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意味着
历史文化名城,还意味着地域更为辽阔、分布更为广泛、关涉人口更为众多、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是
中国文化的基础和血脉。然而,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传承方式大都是书斋式的。殊不知,那些大量的、被人们忽视的、散落并积淀于广阔民间的乡土文化正是中国文化最具有民族性、最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其中,为数众多的具有相当文物价值的古村镇和民间古建筑群,是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宝贵遗产,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征。这些古村镇建筑,除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外,多数表现为
公共建筑,如祠堂、私塾、作坊、店铺、书院、牌坊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家陈志华曾在意大利居住半年多,参与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研究。他说,最让他怦然心动、久久难忘的,不是意大利光辉的历史文化财富,而是“意大利人对城墙、输水道、道路和各种不知名的遗迹,甚至是几块残石的保护。那才真正使人感觉到每一代人在文物保护上对祖先和子孙的庄严责任”。
陈教授认为,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反映着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他在罗马常看到许多受当地人自觉保护的古残砖碎石,只是一些零散的遗迹,没有人去参观,自然也没有什么
经济效益。罗马人保护它们,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习惯、一种文明的标志。
由于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详尽且明确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民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更是一片空白,许多古旧建筑常常被用作仓库、草料场等,稍有不慎就会烧得精光。长此以往,我们的历史遗存将要变成一堆废墟。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过去的事实一再证明,战争和动乱给文物建筑造成的破坏是有形的,而愚昧和短视给文物建筑带来的伤害则是无穷的。
由此可见,提高我国人民对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这对于提升整个
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保护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