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知府、知县三者的关系

在宋朝,知州、知府、知县三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各是几品?

知州是主管地方军事的机构。

知府是一个府之长(相当于现在的市),掌管军政大权。

知县 是知府下辖的一个县城的主管,也是军政一体。

总体说,知府>知州>知县。

知府,一般品阶是正四品或从四品,天子脚下的顺天府是三品。

知州,品阶比知府低半格,一般是五品。

知县,府下辖若干县,如临安府下辖的蒙自县,一把手即知县,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拓展资料:

知州,中国古代官名。宋太祖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防止唐五代时期武人割据的局面重演,规定诸州刺史得直接向朝廷奏报和接受诏令,节度使不得干预除所驻州之外(所谓支郡)的政务。

后来,逐步派遣京朝官(文臣)接替刺史管理州务,称“权知××州州军事”。“权”表示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代理;“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军事的州代表民政,军代表军政。简称知州。

知府即“太守”,又称“府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历史上著名的知府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长沙知府陈鹏年。

知县,官名。 秦汉以来 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 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 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 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 七品芝麻官”。代表人物有 汤显祖、 李兆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31
知州 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军事的州代表民政,军代表军政。简称知州。由此,刺史非奉特别诏令不得过问所任州的州务,演化为武臣的迁转之阶,属于横行正使之一。

知县 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知府 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
第2个回答  2015-06-30
知州是主管地方军事的机构。

知府是一个府之长(相当于现在的市),掌管军政大权。

知县 是知府下辖的一个县城的主管,也是军政一体。

总体说,知府>知州>知县.
第3个回答  2019-12-23
就府、州、县而言,县的历史是最久远的(禹贡九州的历史除外),但一直处于底层的行政区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县就出现了,第一个设立县制的还是自称蛮夷的楚国,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一定数量的郡,郡之下再划分县,而到了汉朝,郡之外还有国,两者下辖的都是县。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官职的愈加成熟,朝代的行政区划越来越细、越来越全面,隋唐时期有了道、府、州、县等基本的行政区划。也是在唐朝开始,基本的行政区划大体形成,只是唐中期开始出现节度使,节度使制度造成了后来中国二百年的混乱史,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和藩镇尾大不掉,即便是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也并没有解决节度使和藩镇的问题,因此我们看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非常的快,都是节度使据镇作乱。

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建国后开始解决武将权势过大的问题,官职设置也好,行政区划也好,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就官职来言,比较大的改革是宋朝分为官、职和差遣三个层次,也就是说当官的官职名称和他实际所拥有的职能和负责的事务是相分离的,其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削弱官员权力而加强皇权。

官名只是决定了官员的品秩和俸禄等,而差遣则是代表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的话常常在名称中加上权、知、提点、判等,拿“知”来说,比如知府、知州、知县。知府即为“权知府事”,掌一府的政令;知州即为“权知州州军事”,掌一州的民政和军政;知县即为“权知县事”,掌一县的政令。
第4个回答  2020-10-28
知府、知州平级、但知府地位略高于知州,县低一级。
首都、陪都都重要的地方设府,其他的地方是州。宋朝只有14个府,州有200多个。
可以大概理解为州是市,府是省会市。
知府等于官品没有绝对的联系,大致上知府4品至从5品,知州从从5品到从6品,知县从6品到从8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