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学科教学常规》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活动,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00字.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然而,据笔者观察,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式;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则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凡此种种,根本原因有两点:对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不足;具体操作过程中措施不力.
一、认识到位
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知识是广博的、联系的,尤其是语文.课本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因此,每当接手一批新生,笔者都要向他们鼓吹“大语文”的思想.一要他们理解一个不等式——语文≠《语文》,即语文这门功课不等于《语文》这本教材,语文的天地要广阔得多.二要他们明确一个要求: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课内,一只眼睛看课外.例如,学习《〈论语〉两章》,仅涉及课文和课文注解以及教参提供的一些资料,无论从《论语》的重要地位看,还是从应付考试,从社会对高中生的要求看,都是不够的.因此,笔者便将《论语》中的精彩语段用投影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论语》.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不仅知道是位义正辞严的圣人,还领略了其莞尔而笑的长者风度;同时,《论语》中大量的闪烁着思想、道德与智慧火花的格言,更让学生受益无穷.
许多家长不支持孩子课外阅读,甚至学生本人对课外阅读也态度冷漠,原因就在于怕课外阅读挤了课内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那么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我的看法是,课外阅读对课内学习不但没有负影响,相反,还具有直接而明显的促进作用.
教育家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据有关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及内容与课内立理解课文有密切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但直接而且明显.”笔者多年来的教学时间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浓厚了语文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在全市七所农村完中中,笔者所带班级1996年会考和高考均分均居第一,1997年高考均分再居榜首.同时,一些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补充营养,成绩有明显突破.学生普遍反映,语文学习没有题山题海的苦处,却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不能不归功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课内学习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学什么由不得学生,怎样学也往往由教师设计,答案总以教参为准,哪怕教参有欠缺甚至有错误,因为“拿分要紧”因此课内学习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重,一般很少有真正的独立和自主.课外阅读就不同,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读什么,怎样读,接受哪一种观点,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生从课内学习步入课外阅读,就好像关在房间摆弄玩具的小孩跨出房门走进了大自然.
二、措施到位
要把课外阅读开展好,除了认识到位,还需要措施到位.没有得力的措施,课外阅读想得再好,也是水中月镜中花.笔者在多年的摸索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措施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笔者做到“五有”:
一有指导.包括常规指导和专题指导.常规指导,如中学生适合读哪些书,在什么时间读,是精读还是泛读,怎样做读书笔记,等等.专题指导,包括明确阅读目标、推荐阅读书目、布置阅读要求.例如在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时,为了配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笔者要求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搜集爱国名言50条.推荐阅读书目:《古代诗文名句录》,《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名言大观》以及屈原、杜甫、陆游、文天祥、秋瑾、周恩来等人的诗文选.
二有笔记.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做笔记对学生大有好处.把课外阅读中的计精华摘录下来,以后反复玩味,渐渐消化吸收,成为课内学习的养料,促进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拥有一本内容丰富、设计精致的读书笔记,等于拥有一片色彩缤纷的小天地,拥有一份自得其乐的好心境.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有了这,学生便在不自觉中走近语文了.
三有检查.课外阅读笔记半月一查,常抓不懈.检查包括:阅读内容是否合适、材料摘抄是否准确、数量是否充分、书写是否清楚.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促进和完善学生的课外阅读.
四有交流.每学期开展二到三次读书笔记交流活动,这一活动有三方面的作用:一、弥补农村中学图书条件差的缺陷;刺激疏于阅读摘录的学生多读多记;沟通学生之间的联系,活跃学习气奋.有时教师也参与读书交流,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告诉学生,把自己大量的读书笔记提供给学生,这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不仅仅是增广学生知识,更是一种重于言教的榜样的感召力和师生之间的融洽.
五有刊物.当课外阅读开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时,笔者便组织学生创办活动刊物.例如,1997年上半年,高一第二学期,组织创办了课外阅读物《百草园》.具体做法是:一、分组(成语典故组、书法朗读组、文言阅读组)阅读,搜集材料;二、小组筛选,编排刻写;三、编委审定,印刷装订;四、人手一册,交流学习.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投入了满腔热情.很多人第一次做“编排设计”,很多人第一次刻写蜡纸,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刻印了装订成册,他们获得了尝试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当然,这一份刊物办得并不十分理想,但正如《百草园》题辞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鲁迅语)
在课外阅读的开展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二要教师有深远的目光,广阔的知识面和常抓不懈的恒心.只有这样,课外阅读的开展才能做到措施到位.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1997年高考上海卷大作文题是“我看课外阅读”,小作文是要求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这类考题顺应了社会的要求,是一种极好的导向,它利用高考的巨大影响力,为语文教学沿着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正确方向发展导航.课外阅读确实是这一正确方向下的一片广阔天地,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切实抓好课外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