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是学校体育

如题所述

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将基于三大主要阵地:一是以学校体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阵地;二是继续加强和提升体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支撑;三是通过社会体育俱乐部,尤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意见的核心是三项改革:第一,把原来的“体育传统项目校”和“体育特色校”合并为“体育传统特色校”,“体育传统特色校”的每名在校生都要在体育课上学会学校冠名的项目技能。 第二,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打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当体育教师、体育教练的通道以及在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两项举措。 第三,整合体育赛事,合力共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及相关的激励和扶持政策。

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为重点,以增进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质达标为抓手,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坚持以校园足球为引领,积极推进“一校一品”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冰雪和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为重点,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支持学校通过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办运动队、组建校园项目联盟等形式,创新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模式,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共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促进校园体育普及、推动学校运动队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通过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命名和动态评估工作,强化品牌建设,逐步优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结构和赛事布局,以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龙头、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骨干、市级和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稳步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数量和质量。

各级各类体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积极扩大初级训练规模,以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为依托,着力在培养兴趣、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发现优秀苗子,开展课外体育训练。鼓励体育和教育联合办训练,将青少年训练工作的恢复和开展、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和其他各类青少年训练网点建设等列入县级体育工作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