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的艺术特点是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旧戏曲的局限,吸取民族传统戏曲中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历史意义是作为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的瑰宝,其艺术特点和历史意义十分丰富。它在艺术上采用了中国北方民间音乐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它在题材上以中国农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成功地表现了农民的疾苦和斗争,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此外,它还通过矛盾冲突的展现,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了社会教育的目的。
在历史意义上,《白毛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自此以后,中国歌剧逐渐成熟并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白毛女》的成功也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因此,《白毛女》不仅是中国民族歌剧的瑰宝,也是中国文艺的代表作品。
创作背景:
白毛女的故事最早来自民间传说,主要来源于晋察冀西部山区。李成瑞曾回忆说家乡河北有“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每年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家乡淑闾村的乡亲们便会去附近的青虚山庙会烧香拜佛。因为有人看到山上有个“白毛仙姑”,每天晚上会来庙里偷吃供品。
她一旦发现有人出现时,便像一阵风似的不见了。后来,人们又说那白毛女原来是一个受恶霸地主欺辱而逃进深山的农家女,长期没有盐吃导致头发全白。这是原始故事。
通过讲述的故事,可概括出民间“白毛仙姑”传说的一些共同特征:一是这些传说反映出地主欺辱农家女在当时颇为普遍;二是农家女不堪忍受地主压迫,但无处可去,只好逃往深山;三是“白毛仙姑”由于常年吃不到带盐的食物,所以头发全部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