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ICD会取代经静脉ICD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对于有心源性猝死危险的患者,经静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治疗可提高生存率,但导线并发症制约了其临床应用。随后开发出了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TV-ICD的导线并发症。然而,之前比较这两种装置临床结果的研究,由于入选患者特征不同,不具有可比性。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的一项研究比较了S-ICD与TV-ICD治疗的长期临床效果。结果发现,S-ICD或TV-ICD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近,但并发症性质不同。S-ICD明显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但非导线相关并发症增多。另外,两组间恰当电击率、不恰当电击率相当。

这是一项比较S-ICD与TV-ICD的对照试验,5年长期随访,主要是为了说明S-ICD在未来是否可以替代TV-ICD。

研究受试者来自荷兰两个大型医院中置入S-ICD或TV-ICD的1160例患者。对包括诊断在内的16个基线特征进行倾向匹配,得到140个匹配配对。临床终点包括需要外科干预的装置相关并发症、恰当和不恰当ICD治疗。

1.装置相关并发症

两组患者中位年龄41岁,女性占40%。5年随访中,S-ICD组、TV-ICD组装置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7%、18.0%(P=0.80)(图1),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1%、3.6%(P=0.36),均无显著差异。

不出所料,S-ICD组导线并发症发生率远远低于TV-ICD组(0.8% vs. 11.5%,P=0.03);不过,非导线相关并发症(囊袋感染、除颤阈值失效、旋转综合征、装置失效和不相当电击),S-ICD组明显多于TV-ICD组(9.9% vs. 2.2%,P=0.047)(图2)。

至于为什么两组之间的总体结果相似,ICD无导线,自然地导线并发症很少,但S-ICD置入操作的伤口比较大,手术过程并不比TV-ICD简单,甚至还相对更为复杂。S-ICD置入时不必到心脏内操作,但其他一些并发症,如感染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些。由于S-ICD体积较大,一些患者置入部位肿胀面积较大,而且患者术中需要全身麻醉,这些都是其有待改进的地方。最重要的是,S-ICD不能终止室速。

2. ICD治疗

研究中的恰当ICD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和电击。TV-ICD组恰当ICD治疗率明显高于S-ICD组(31.3% vs. 17.0%,P=0.01),恰当电击率无统计学差异(21.3% vs. 17%,P=0.36)。结果如图3显示。

TV-ICD组、S-ICD组不恰当ICD治疗率分别为29.7%、20.5%(P=0.42),不恰当电击率相当,分别为19.1%、20.5%(P=0.64)(图3)。TV-ICD组94%的不恰当电击是因为室上速(房颤、房扑和窦性心动过速);S-ICD组的不恰当电击,85%是因为过感知,15%是因为室上速。

另外,TV-ICD组、S-ICD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8%、96.0%(P=0.42),因电池耗竭而更换脉冲发生器的比例也无差异。

3. S-ICD优点突出,但也要规范操作

TV-ICD的主要问题是导线并发症,导线寿命也不尽如人意。一些患者很年轻,导线寿命较短的话,未来将面临着导线更换的问题。有的患者甚至因为TV-ICD置入后更换导线,又出现感染问题。S-ICD对某些患者是非常有用的,它唯独不能适用的情况就是需要ATP治疗的室速。而这项最新研究的结果似乎显示出,很多患者可以从S-ICD中获得与TV-ICD相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Tom F. Brouwer, Dilek Yilmaz, Robert Lindeboom, et al.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Subcutaneous Versus Transvenous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Therapy. J Am Coll Cardiol 2016;68:2047-55.

2. Parikshit S. Sharma, Kenneth A. Ellenbogen. Inside or Outside of the Heart.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J Am Coll Cardiol. 2016;68(19):2056-205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