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什么对孩子总是有操不完的心?

近日,湖南一女子远嫁湖北宜昌,装修新房时,爸爸为了给女儿省钱,特意从湖南赶来给女儿新家做套柜子。女子称为了打造这套柜子,工具都是爸爸从湖南开车拖过来的,买板子时也是精打细算,尽量不浪费一块板材。女子表示毕业一年自己就结婚远嫁,用钱的时候都在娘家,赚钱的时候却都在婆家,虽然已经结婚有小孩,但父母还是天天在为自己操心。网友看后表示感动不已: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而这份操不完的心源自于他们成为父母后对子女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当孩子长大,父母渐渐老去时,这份责任和义务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习惯里的一种惯性。即便子女们都希望父母能够过上自己的生活,但让他们转移对孩子的关心,会让父母内心因对子女的牵挂,而觉得自己没有尽好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反而产生自责和愧疚。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提醒父母只要身体健康,开开心心的那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话,不至于让父母觉得子女们突然对他们有那么多要求,也就不会让他们觉察到自己岁数大了,孩子看待自己的眼光也不一样了。如此,他们也得到了自己应有的自尊。



其次,我们说说父母有操不完的心,这在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父母这个名词在家庭中是一种权威,也是一种显现在家庭中价值的体现。我们既为人父母就该有父母的样子,这是父母这个名词职责所给予父母内心里的一种自我身份形象的表现行为。

因此,也就看到了他们在权利和威严中为这个家而产生出的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父母这样的心理以后,我们所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尊重,依然是只要他们身心健康!一切安好吧!

最后,我们再说说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还能做一些事通过周围的人去认可内心的自己,我们还能发挥自己的一点余热,也还可以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这就会让他们内心获取自信和能力的机会。

父母更希望自己不会与社会脱节的那么快,而让自己感到一无是处。

如此说来,我们也就会明白,孤独终老是父母内心里最不想和只有在很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的时候,但绝不是身心健康的还能为子女有所为的现在。



其实,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父母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对于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我想这不光是为人父母后的一种想法,应该也是我们生而为人后对自我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只是它在父母这个名词中才能更加凸显自我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加能被父母具体化。这就是为人父母后的力量,请给予最好的尊重和理解并珍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7

我一直理解不了,父母为何总有操不完的心?


孩子上学前,得操心孩子的喂养问题,生怕喂养不好,坏了孩子的根基。好不容易等到孩子上学,又要操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心学不好,考不上好大学。等孩子考上大学,又操心离家太远,照顾不好自己,隔三差五就要关心下。而当孩子上完大学,出来工作,又担心工作太累,要不还是回家里找份工作,起码有个照应。工作几年后,眼看孩子到了适婚年龄不想嫁或者不想娶,又开始担心年纪太大找不着。等到……无论何时,父母总能找到操心的事,我感觉他们这样活着太累,人不应该都是自私的吗?不是应该多为自己考虑?每次家里来电话都会劝他们少操心,多为自己想想。结果发现等于没说。这让我很疑惑,父母活成这样,难道不觉得累吗?一辈子都在为子女奔忙,操心,总是在为他们考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样的人生幸福吗?我觉得不幸福。


在我看来,每个人应该优先考虑自己,如果自己都过不好,哪有多余的心思管别人!哪怕自己能够过好,也应该优先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福利,让自己过得更好!可为什么父母总想不到自己,反而每次看到子女过得更好,不仅不会减少操心,而是想方设法地给他们制造更好的条件,我实在想不通,他们如此做是为了什么?

曾经,我以为这只是父母这一辈人的传统,等到我们这里,应该不会再这么操心,因为代价都觉得自己太过操心,活着太累,不仅如此,有些子女多数时候还不领情。可随着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宝爸宝妈,观察他们对待子女的方式,居然和父母那一辈如出一辙,这让我觉得这应该是所有中国父母的"通病"(现实中没有接触老外怎么教育子女,都是道听途说,不足信,所以这里不讨论!)。为何一旦变成父母,就会开始重复父母的“老路”,甚至走得更加彻底呢?难道是刻在基因中的某项天赋,一旦成为父母就会自动激发?


无意间我看到这么一个实验,科学家曾经把实验人员分成两组,第一组人员每月会把多余的钱打给父母,而另一组人员,则会选择自己留着.经过长时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每月把钱打给父母的这一组人,总是感觉很幸福,特别是看到父母收到钱后露出的笑容,心里甜得仿佛吃了蜜一样。而另一组人员,虽然看着自己的银行卡余额一天天增加,但是自己的幸福感反而越来越少,甚至多数时候还会产生空虚寂寞等负面情绪.由此得出结论,当一个人付出时获得的幸福感远超自己拥有时获得的幸福感。即幸福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在于拥有!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当一个人为别人付出时,不但不会感到厌烦,反而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幸福,从这个角度看,父母看似很累,实际上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总能从子女的成长中收获幸福,因为这是他们付出后的成果。而多数中国父母的人生意义就在于,默默地为子女付出,让他们过得更好。原来,看着孩子健康成长,是做父母的最大的期望,并非心灵鸡汤,而是现实的写照!

而且,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一个人越在意自己的幸福,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反而越难获得幸福,并且很容易产生不良的负面情绪。反而是那些时常为他人考虑,帮助他人创造价值的人,能够收获持续的幸福。这就解释了,为何每次父母看到子女比自己过得好,不但不会嫉妒,反而比他们还开心,因为他们在为子女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是为自己创造幸福.而让子女过得更好就是他们对于幸福的定义。

第2个回答  2022-11-27

首先,我们说说父母的生活习惯。问题里说到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而这份操不完的心源自于他们成为父母后对子女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当孩子长大,父母渐渐老去时,这份责任和义务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习惯里的一种惯性。即便子女们都希望父母能够过上自己的生活,但让他们转移对孩子的关心,会让父母内心因对子女的牵挂,而觉得自己没有尽好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反而产生自责和愧疚。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提醒父母只要身体健康,开开心心的那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话,不至于让父母觉得子女们突然对他们有那么多要求,也就不会让他们觉察到自己岁数大了,孩子看待自己的眼光也不一样了。如此,他们也得到了自己应有的自尊。

其次,我们说说父母有操不完的心,这在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父母这个名词在家庭中是一种权威,也是一种显现在家庭中价值的体现。我们既为人父母就该有父母的样子,这是父母这个名词职责所给予父母内心里的一种自我身份形象的表现行为。因此,也就看到了他们在权利和威严中为这个家而产生出的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父母这样的心理以后,我们所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尊重,依然是只要他们身心健康!一切安好吧!

最后,我们再说说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还能做一些事通过周围的人去认可内心的自己,我们还能发挥自己的一点余热,也还可以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这就会让他们内心获取自信和能力的机会。父母更希望自己不会与社会脱节的那么快,而让自己感到一无是处。

如此说来,我们也就会明白,孤独终老是父母内心里最不想和只有在很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的时候,但绝不是身心健康的还能为子女有所为的现在。

其实,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父母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对于父母总有操不完的心,我想这不光是为人父母后的一种想法,应该也是我们生而为人后对自我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只是它在父母这个名词中才能更加凸显自我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加能被父母具体化。这就是为人父母后的力量,请给予最好的尊重和理解并珍惜。

第3个回答  2022-11-27

家庭教育之过度关心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有操不完的心,不管孩子多大,是否已经成年,在家长的眼里,永远都是孩子。

不管孩子去了哪里,父母都无法做到真正放心。父母觉得这是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却会成为束缚孩子的一种枷锁。

孩子在父母的各种担心和关心之下,会阻碍孩子发展的脚步,导致孩子不得不要依恋父母,无法掌握独立自主的能力,也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人生。真应了那句老话“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关心孩子,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家长“用力过猛”,过度关心,反而会引发更多问题。

1、家长过度关心,会抑制孩子的生命力我们身为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总是想着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到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有没有从孩子的角度上去看一下,我们认为好的在孩子的感受中是不是好的。

我儿子从小就不喜欢吃海鲜,但是我和爱人非常喜欢吃海鲜,在我学习之前,我总是给儿子做海鲜吃,认为吃海鲜对儿子的发育有好处。直到儿子长大之后,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时候,才很认真的对我和他妈妈说,我不喜欢吃海鲜,不要再给我做海鲜吃了。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这样的例子当中暴露出了孩子在小的时候在家庭当中的弱势地位,他自己甚至连吃什么都做不了主,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做家长的过度的关心孩子,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如果孩子不敢去真实表达自己,而父母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关心孩子,去爱孩子,打来了结果就是孩子的生命力受到压抑。所以我们家长要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认为好的在孩子的眼里并不一定认为会好,也就是自己很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迫他人去做。

做到这一点,对我们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着很大的帮助。我们能让孩子按照他的意愿真实的生活、成长,才能真正的帮助我们的孩子活出生命力、创造力,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这样孩子才能收获幸福的人生。所以我们关心孩子首先要看见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否则带给孩子的都是痛苦。

2、家长过度关心,会削弱孩子的主动性在生活中当中,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如果家长过度对孩子关心,就会入侵孩子的职责范围当中,这些都会削弱孩子的主动性。

比如说在学习上,孩子放学回家,家长问孩子:今天有多少作业?作业写完了吗?你作业写到哪里了?甚至有些家长会帮助孩子安排学习计划,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的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拖延现象越来越严重。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或者是关注,带给孩子的都是压力。在家长的过度关心面前,孩子的感受是自己的行为受限制,内有自己做主、做安排的自由,会让他有一种“有人一直盯着我,催着我向前走”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让孩子非常难受。

学习上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实际上,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孩子才是他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我们要把主导权交还给孩子,给他留出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也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

我们家长要做孩子成长的顾问,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和提醒,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3、家长过度关心,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个人学习和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注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对某件事物的兴趣、对孩子毅力的锻炼以及对激发孩子潜在的好奇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能有些家长会抱怨自己孩子的注意力差,却不知道孩子的注意力是在家长的过渡关心下被破坏的。

比如说,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动不动就去嘘寒问暖,给孩子送水果、倒水······

孩子堆积木、画画、玩沙子的时候,在一旁指手画脚,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甚至直接动手帮孩子做······

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时,家长的突然打断、干扰,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破坏了孩子专注做事的体验,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差。

教育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所以说,我们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尤其是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要轻易去打扰或者干涉孩子,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和欣赏者就好。如果孩子在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再伸出援助之手,参与到孩子的活动当中。

我们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与孩子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适度的关心,这样孩子才会发展的更好,我们养育起孩子来也会更轻松。

第4个回答  2022-11-27

您好,我来交流一下这个问题。
很多父母会为自己的子女操碎了心,甚至有的子女已经成家立业,但是父母还是在一直操着心。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主要是做家长的责任心在作祟:
在大部分父母的观念里,就是他们的孩子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自己才会安心。他们会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操心,孩子任何事情都不会做的特别好,所以他们会事无巨细事事操心。
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家的孩子上大学之前,连一只袜子头都没洗过。孩子去上大学的时候我太太以泪洗面,不但亲自送孩子去学校,还在学校的宾馆里住了大半个月,不停地去孩子宿舍干这个干那个,甚至有跟我商量要租房子陪读,搞得我苦笑不得。事实上,寒假回到家里,我们忽然发现,洗衣服、打扫卫生什么的家务事,我家孩子已经轻车熟路了。所以,对孩子要学会放手,我们自己不是也是从啥也不会到事事精通的过日子吗?
所以,做父母的要学会旁观,观察孩子的成长。适时提出指导。这样帮助孩子成长的更快。
不学会放手,永远都放不开手。
希望上边的回复对您有所帮助,我们也可以多交流互相指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