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新时代 弘扬正能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2009年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廉政小说,弘扬正气、警醒世人,迄今为止计有长篇1部、中篇2部、短篇4部、微小说132篇。2015年,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纪律的尺度——72个廉政微故事》,其姊妹篇《纪律的名义》也即将付梓。

2009年6月的某个中午,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听同事讲了一个关于密码箱的段子。这个极具讽刺的段子被我改编成微小说《密码》,以南小汪的笔名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此后,时不时有些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思考,我都以微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创作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

到了2015年,手头攒的微小说有六七十篇了,不少篇目散见于党风廉政类的报刊。我把这些微小说集中到一个文档上,发给文友,互相切磋。有一天,中国方正出版社的编辑找我,问我愿不愿意把这些微小说结集出版,我很愉快地当场和他达成了合作意向。接下来,便是报选题、校核、出版、发行……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纪律的尺度——72个廉政微故事》便这样诞生了。

著名作家王跃文在推荐语中写道:“《纪律的尺度》不管是托事于古,或落笔于今,皆写司空见惯的桩桩小事。一只老鼠、一把二胡、一帧书法、一桌麻将,纤毫毕现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林林总总的现实世相眼底流过,触目惊心的日常腐败叫人警醒。”好友姜洁写道:“72篇作品,每一篇都犹如一件精妙的微雕作品。作者对很多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并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思考。看开头似乎平淡无奇,但情节常常在文末有着出人意料的大转折,又因文中有草蛇灰线作埋伏,所以令读者并不感觉突兀,反而读到最后会忍不住大腿一拍、疾呼‘妙哉妙哉’!”读者和朋友的评价,对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纪律的尺度》出版后,我从北京调动到香港工作,工作繁忙,加之熟悉新的环境,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继续写作。大概持续了半年之后,我又拿起笔,把这个爱好坚持了下来。在坚持中,我体会到了乐趣,感受到了力量。十年间林林总总的作品,也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一开始的胶着状态到后来取得压倒性胜利,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有幸身处其中、参与其中,并通过小说的方式加以记录和描摹,我感到与有荣焉。

创作源自冲动,慢慢又变成习惯。每当看到新闻报道,听到街谈巷议,从中捕捉到灵感后,脑中便开始高速运转,完全停不下来。文以载道,在享受写作乐趣的同时,能为正风反腐、移风易俗的事业鼓与呼,能通过作品弘扬正能量、鞭挞假恶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篇微小说仅有千把字,要在短短的篇幅里讲好故事,传递深意,确实颇费心力。文似看山不喜平,每一个小故事都要需要设计悬念和冲突,让读者花几分钟读完后能一拍大腿,又陷入思索,那么这篇故事就成功了,写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写作,为我创造了一片新的天与地。笔下,明末清初的辽东半岛、广袤无垠的内蒙古草原、火热靓丽的港岛、云南傈僳族聚居区的田间地头、渺远神秘的人马星座都可以成为故事的发生地。主人公也是五花八门,有各色各样的人,有千变万化的兽,河马、画眉鸟、老鼠、狼等都登堂入室,驰骋纸上。不同的人和物,交错出现在不同的时空,发生了很多新奇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一旦拿起笔,思想就像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自由飞翔。反腐败地貌三部曲《围猎》《断崖》《雪崩》,借自然界的现象,描述人生的境遇;穿越和历史题材的《烟花》《江湖》《骊靬》,借古时候的场景写现在的道理;现代生活题材的《下班》《吃瓜》《扯纸》又从生活的小处着眼批判不合理的怪现象。

2017年9月,我在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北戴河校区参加业务培训,在听完清华大学覃征教授的《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课程后,感慨于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带来巨大改变、对人类日常生活作出的巨大贡献,也脑洞大开,突发奇想,在脑中构思出了一个关于“AI干部”疯狂加班却发生一系列离奇事件的短篇小说。当晚,在北戴河海滨的长椅上,听着拍岸的浪声,我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发在公众号,点击率一下子达到了3000多。读者好友鼓励我,何不接着写,写个长篇呢?

写长篇小说,相信是每位文字爱好者共同的梦想,但我心里直打鼓,能坚持写下去吗?那需要宏大的构思、精巧的细节、曲折的故事,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就像考一场很难的试、吹一个要兑现的牛、赴一个不能反悔的约一样,一旦选择,就只能埋头向前,不可轻易放弃。

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尝试一下,完成这个一直以来的心愿,边创作边构思,先迈出蹒跚的第一步。我坚持每天更新一个章节,大概有3000字。到后来工作繁忙,个人可支配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少时,也坚持每周更新三篇,用70天的时间完成了一部15万字的书稿。现在想来,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书稿大部分内容写于把娃哄睡后的夜深人静时,写完之后大脑兴奋久久难以入睡,同时又在构思下一个章节的情节。长篇反腐悬疑魔幻小说《端木之瞳》起笔于北戴河,大部分写于香港家中,过程中辗转出差于广东、宁夏、四川等地,夜深时于宾馆房间奋指疾敲,快乐而充实。写完最后一节《夕阳的余晖照亮北境那座城》,我仿佛化身主人公端木彤,带着妻儿远赴北国。不疯魔不成活,落笔之时,竟有些恍惚了。那是卸下重负时的解脱,也是完成心愿时的欣慰,更是醉心情节时的痴癫。

在《端木之瞳》中,我虚构了一个星球,把人物关系设定在一个叫做那打素的国家。很多情节和场景来源于工作经历,对于需要展开或者飞跃的情节,则免不了借助于科技或是梦境。

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千千万万个“端木彤”们联手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也是社会制度和人性之善的胜利。作为一名党员,讴歌新时代、弘扬正能量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动因,贯穿始终的是不变的使命感和神圣的荣誉感。

钱钟书先生说:“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端木之瞳》情节的设定、人物的活动、剧情的走向,一部分是在前期构思的框架内进行,也有一部分是随兴所至,想哪写哪,日常生活中的所遇所思所想,都化为笔下章节,而这一切又和个人的阅历、知识结构以及生活工作的环境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人物和情节又是偶然中的必然。

我并不是科班出身,写作只是我的爱好,而并非特长。作品中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手法和水平还很不成熟。好友杨小泉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评价:“老实说,小汪的小小说,初看起来有点不以为然,因为大多是社会热点的再现,除语言生动、表达形象、加了点佐料外,情节上没有太大的‘意外’,总感觉小说味道不足。但我去年再读时,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感觉:小汪及时而敏锐地抓拍了一朵浪花、截取了一段时空、保留了一个标本,而这些时空长河中的浪花和标本已经逝去了。也许小汪不是一个画家,但却是一个摄影家,虽然艺术创造的成分少了点,但却贵在真实的史料价值。当时间过去越久,这份真实将越有价值。因为生活本身已经充满艺术,是我们离得太近才忽略了,所以对生活本身的捕捉也是艺术。正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传统意义的小小说是珍珠,经过作者呕心沥血深度加工,原来裹着的真实泥沙已经面目全非。那么小汪的小小说更像是琥珀,始终清晰地呈现着蝴蝶展翅起飞瞬间的华丽,为我们复制保留了珍贵的化石。这也启示我们,凡是作品必有生命,凡是创造必有价值,凡是坚持必有惊喜!”

(吴悦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纪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