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保险如何挑选?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如题所述

面上的重疾险种类众多,产品繁杂,光热门的就有:全国热门的136款重疾险对比表

 各家保险公司都使出了当家本事,但经过总结之后我发现市面上的好的重疾险有以下几个特色;

1)保障全面。银保监会规定了国内售卖的重疾险需包含中国人高发的25种重疾,这25种重疾已经占大病发病的95%以上,但其中关于它们的轻症和中症却没有规定。所以好的重疾险是一定会包含高发重疾的轻症和中症。

2)多次赔付的重疾险不分组,或高发重疾(癌症)单独分组。随着竞争的加剧出现了多次赔付的重疾险,这只要解决的是出险过一次之后就不好再买重疾险了,但这部分人群重疾高发的概率却远远高于他人,这类重疾险主要是解决这类人的痛点。癌症理赔占到了重疾理赔的60%以上,所以癌症单独分组主要是为了提高理赔概率,让重疾险发挥其作用。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技巧。更多的挑选技巧看这里:

【保险理赔】又快又好的正确姿势有哪些?不赔就盘TA!

除了上述一些特别要关注的点之外还要关注保额的配置。现在一场大病需要3-5年的治疗恢复期,所以保额配置最好覆盖3-5年的家庭年收入,这样能更好发挥重疾险收入补偿损失的作用。如果还没有意向产品,可先从我盘点的这几款开始了解:十大值得买的重疾险大盘点

全网同号:学霸说保险,欢迎搜索!

资料来源学霸说保险官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2

买重疾险的时候,通常我们会考虑这几个方面:保额、保障期间、缴费年期、疾病种类、保险公司、保费等。

    保额:保额应该是治疗康复期间要多花的钱和收入损失。三到五年的康复时间,收入损失算30万不过分吧,加上社保不能报销的医疗费和营养费等,保额50万打底。

    保障期间:终身还是定期?能保终身当然更好,但是,保费也高啊!建议定期,或终身和定期组合。

    缴费年期:年轻的话,缴费年期建议长一点,可以选20年到30年。

    疾病种类:不需要多考虑。因为保监会规定了25种常见重疾,这25种重疾占了重疾理赔的95%以上,只要一份重疾险的疾病种类超过25种,那就必须包含这25种规定的疾病,并且它们的定义和理赔条件完全一样。病种再多一些,即使是100种、150种,也就是锦上添花。

    最后,要选择包含轻症责任的重疾险。

    保险公司:同样不用太纠结。保单就是一份合同,咱们该有的利益,合同和法律中都写好了。那保险公司倒了怎么办?中国的保险法是很维护被保险人的利益的,就算这个保险公司没了,保单都依旧有效。

    保费:其实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不然的话,保额肯定是越高越好,保障期限越长越好,但是保费的预算是有限的。以往,我们一般会牺牲保额,选择终身的、有返还的、大公司的保险,但是,若我们能理性一点,就会发现保额才是最重要的。

    举个反面例子:几年前我自己买了一份重疾险,29周岁,保额20万,缴费20年,保障终身,有返还,病种全,保费5560元。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悔,为什么?保额不够啊,保终身又怎么样,现在这20万应对重大疾病都很成问题,更别说30年之后了。如果我买一份保障30年的定期重疾,50万保额,缴费20年,只需要4000元不到就够了。

第2个回答  2020-04-22
买重疾险首先要关注它的保费,如果保费在个人承受范围内再继续了解其它的方面,如果缴纳的保费对个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这时可以买一些比较便宜的重疾险,毕竟购买保险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正常生活。

在买重疾险时用户还必须注意保障范围,尤其知道什么疾病可以保什么疾病不能保,目前大多数重大疾病险产品首先包含6种必保重疾,其余则是由保险公司依据保监会的重疾定义规范自由配置。

买重疾险时还要注意它的豁免条款,一般只有被保险人享受豁免权益,投保人的豁免权益需要另外加,每年附加豁免保险的费用非常低,用户尽量购买。还有就是重疾险有一定的等待期,在等待期内是不能进行理赔的。

在购买重疾险时一般优先考虑家中的老人,毕竟年龄大的人得重疾的概率要比孩子高,而且在投保时也要优先为家庭中的大人投保,最后才考虑孩子。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是优先为孩子投保。
第3个回答  2020-04-22
1、基本保额应合适,根据身体情况、家族病史、工作性质有所不同。适当购买重疾保险的窍门还在于了解目前患疾病之后所需花费的医疗费用。

2、保单应注意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每隔三五年,人们应注意打开自家的保单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有必要追加保额,根据家庭人员和经济状况的变化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3、买长期险比买单年险好。长期的重疾险一般是按照你内开始投保那年对应的费率,每年均衡缴纳。年纪越轻,投保人要缴的保费越低。
4、保费年缴比较好。尽管一次交足会有一些价格上的优惠,但重疾险的保费还是年交比较好。
第4个回答  2020-04-22
客观分析自己的情,找到自己的需求。
对应自己的需求,进行产品的选择规划。
需要注意的是:切勿盲目的进行产品比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