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的起源?

如题所述

中国石窟的起源于印度的石窟寺。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而龙门石窟数量之多不仅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扩展资料: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

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

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石窟的建造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石窟作为佛教的载体,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它的兴建更是显现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中国的石窟最初沿袭印度的石窟模式,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这一座座石窟虽然历经了千年的风霜洗礼,但至今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本专栏自今日始简要讲述中国石窟的发展史,并对著名的石窟从石窟建筑、石窟造像、石窟壁画3个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对中国石窟有所了解,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由于佛教提倡遁世隐修,所以僧侣们往往在山谷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石窟寺”,是最早的佛教建筑形式之一。石窟寺一般开凿成长方形,入口处有门窗,中间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边是住房。僧侣们在石壁上雕刻佛像、绘制彩画,或在中心石柱上雕造佛龛、佛塔。

  公元前3世纪,佛教在古印度达到鼎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后逐渐兴盛起来。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位于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这些石窟大多因地取材,建造简单,有的洞窟前面还有前堂。洞窟内有泥塑像和壁画,佛像保留着印度风格。至公元5世纪,汉族地区最早的一批石窟寺形成,这其中包括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至此,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佛教石窟也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很悲苦,佛教所宣扬的来世观念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安慰。再加上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也积极推动佛教传播,因此这一时期佛教兴盛,而佛教石窟的开凿也进入高潮。很多著名的石窟均建于此时,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

  早期开凿的石窟无论是窟形还是造像题材都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石窟可分为三类:一是僧房,一般无雕塑;二是禅窟,有的有雕塑、壁画;三是供礼拜和举行其他宗教活动的洞窟,数量最多。造像的种类有石雕、泥塑、石胎泥塑等,而早期多为单身佛像,在北魏时期增加了二胁侍菩萨。佛造像的形象也是比较接近印度人的形象,鼻子高大,嘴唇很薄,肩膀宽厚。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石窟造像开始逐渐带有了中国的特点。佛造像身材瘦削,长相清秀,脸比较长,脖子变细,身穿汉地服饰,衣服很宽,随风飘动,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此时期石窟内的壁画大多是佛像及人物形象、动植物、佛教故事等。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出钱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的供养人的形象,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有。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佛本生故事(释迦牟尼修行、教化众人的善行),佛传故事(释迦牟尼出生、成长、修行、成佛、涅槃等传记性故事),以及飞天。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统治者重视佛教,佛教的传播达到顶峰,石窟的建造也随之进入一个鼎盛阶段,石窟规模进一步扩大,石窟内的造像数量增多,内容更加丰富,佛像的形象也更加中国化。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是中国历代石窟中成就最高的,有很多精品。

  隋代早期的石窟中,佛祖造像额头宽大,头部和颈部较长,项下有横纹;而菩萨多头戴花冠或发髻冠,佩戴有璎珞,身体比例略显失调,动作状态略显僵硬。在隋代后期的石窟中,常见的造像形式为一佛、二菩萨,佛像容貌端庄,体态丰满,衣服贴体。菩萨像多身体修长,背部有莲瓣形大背光,整体呈前拱形,上端尖锐,下饰火焰纹。

  唐代石窟的造像常见的有佛、菩萨、罗汉、金刚等。菩萨像端庄大方,金刚像则强横暴躁,体现出鲜明的性格。单体造像大都形体庞大,体态丰满、圆润,强调肌肉的线条,体现出一种健康丰腴之美;群体雕像讲究感情的交流,也有的佛造像动作夸张。这一时期所造的佛像对细节处理十分细腻,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的石窟壁画也非常精美,内容更加广泛,表现手法十分成熟,现实性很强,而且透露着国力昌盛、人民精神昂扬的气势。
第2个回答  2020-11-17
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的石窟寺。早期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在僻静的山间,用竹、木为筋修筑并外涂草泥的小屋,用作对佛顶礼膜拜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石窟寺。现发现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纪阿旃陀石窟,现有洞窟29个,窟中有石雕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等,大约3世纪左右,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国古老文化相结合,得以迅速发展,到隋唐达到高峰。
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饱满浑厚,但并不沉重晦涩,反而其活泼的视觉形象能悦人眼目,令人抒怀赏心。

石窟的类型:
1、龛型窟:这种窟的形式比较简单,在岩壁上凿出一个大龛,既无前廊,也无前堂或后室,正中雕刻,或塑、或绘出一个或一组佛像,四周为小佛、菩萨、飞天、装饰花纹。窟内空间被主像占得很满,几乎没有什么余地。
2、中心柱型窟:这种窟型是比较明显的从印度的支提窟衍化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在窟的中心雕凿成塔柱或其他形式的柱子。柱子的四周和四壁雕刻、雕塑和描绘佛像、佛传故事、飞天、动植物及各种花纹。云冈石窟中1、2、21号窟即此类型。
3、前廊列柱型窟:这种窟型的特点是洞口有一排长廊,有的为单间双柱,有的为多间多柱,气势壮观。显然这是受印度毗河罗式石窟前廊列柱之影响,但其建筑结构与艺术造型完全中国化了。如开凿于6世纪的麦积山石窟的七佛阁,洞宽31.7m,进深13m,高15m。前面为八根巨柱一字排开,构成雄伟的前廊,后面为七间佛阁,顶上覆盖巨大的殿顶,望之宛如七间大殿,雄跨于高崖之上,甚为壮观。
4、前堂后室型窟:受中国传统建筑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的影响,其洞窟前半部有一开阔的空间,有如房屋的前厅,在这里不设佛坛或其他巨型雕塑,以使参拜之人有个准备、过渡的回旋余地。后半部的墙壁上刻有佛像、菩萨、飞天,以及佛传故事等。如云冈石窟中7、8、9、10号洞和敦煌石窟中的301、371洞等,均属此类。这类洞的形制在初唐时尤为盛行。
5、大厅式窟:由于大型佛像、群像及大幅壁画的发展,为了满足僧侣、佛教徒们参拜、瞻仰等的方便,原来小型的龛室已满足不了要求,于是出现了仿佛寺庙大殿的大厅式穹形。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幅西方极乐世界、大幅经变图以及大幅塑像、多幅贯连的礼佛图、出行图等,多出现于此种窟型。
第3个回答  2020-11-17
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的石窟寺。早期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在僻静的山间,用竹、木为筋修筑并外涂草泥的小屋,用作对佛顶礼膜拜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石窟寺。现发现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纪阿旃陀石窟,现有洞窟29个,窟中有石雕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等,大约3世纪左右,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国古老文化相结合,得以迅速发展,到隋唐达到高峰。

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饱满浑厚,但并不沉重晦涩,反而其活泼的视觉形象能悦人眼目,令人抒怀赏心。



石窟的类型:

1、龛型窟:这种窟的形式比较简单,在岩壁上凿出一个大龛,既无前廊,也无前堂或后室,正中雕刻,或塑、或绘出一个或一组佛像,四周为小佛、菩萨、飞天、装饰花纹。窟内空间被主像占得很满,几乎没有什么余地。

2、中心柱型窟:这种窟型是比较明显的从印度的支提窟衍化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在窟的中心雕凿成塔柱或其他形式的柱子。柱子的四周和四壁雕刻、雕塑和描绘佛像、佛传故事、飞天、动植物及各种花纹。云冈石窟中1、2、21号窟即此类型。

3、前廊列柱型窟:这种窟型的特点是洞口有一排长廊,有的为单间双柱,有的为多间多柱,气势壮观。显然这是受印度毗河罗式石窟前廊列柱之影响,但其建筑结构与艺术造型完全中国化了。如开凿于6世纪的麦积山石窟的七佛阁,洞宽31.7m,进深13m,高15m。前面为八根巨柱一字排开,构成雄伟的前廊,后面为七间佛阁,顶上覆盖巨大的殿顶,望之宛如七间大殿,雄跨于高崖之上,甚为壮观。

4、前堂后室型窟:受中国传统建筑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的影响,其洞窟前半部有一开阔的空间,有如房屋的前厅,在这里不设佛坛或其他巨型雕塑,以使参拜之人有个准备、过渡的回旋余地。后半部的墙壁上刻有佛像、菩萨、飞天,以及佛传故事等。如云冈石窟中7、8、9、10号洞和敦煌石窟中的301、371洞等,均属此类。这类洞的形制在初唐时尤为盛行。

5、大厅式窟:由于大型佛像、群像及大幅壁画的发展,为了满足僧侣、佛教徒们参拜、瞻仰等的方便,原来小型的龛室已满足不了要求,于是出现了仿佛寺庙大殿的大厅式穹形。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幅西方极乐世界、大幅经变图以及大幅塑像、多幅贯连的礼佛图、出行图等,多出现于此种窟型。
第4个回答  2020-11-17
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的石窟寺。早期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在僻静的山间,用竹、木为筋修筑并外涂草泥的小屋,用作对佛顶礼膜拜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石窟寺。现发现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纪阿旃陀石窟,现有洞窟29个,窟中有石雕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等,大约3世纪左右,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国古老文化相结合,得以迅速发展,到隋唐达到高峰。

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饱满浑厚,但并不沉重晦涩,反而其活泼的视觉形象能悦人眼目,令人抒怀赏心。

石窟的类型:

1、龛型窟:这种窟的形式比较简单,在岩壁上凿出一个大龛,既无前廊,也无前堂或后室,正中雕刻,或塑、或绘出一个或一组佛像,四周为小佛、菩萨、飞天、装饰花纹。窟内空间被主像占得很满,几乎没有什么余地。

2、中心柱型窟:这种窟型是比较明显的从印度的支提窟衍化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在窟的中心雕凿成塔柱或其他形式的柱子。柱子的四周和四壁雕刻、雕塑和描绘佛像、佛传故事、飞天、动植物及各种花纹。云冈石窟中1、2、21号窟即此类型。

3、前廊列柱型窟:这种窟型的特点是洞口有一排长廊,有的为单间双柱,有的为多间多柱,气势壮观。显然这是受印度毗河罗式石窟前廊列柱之影响,但其建筑结构与艺术造型完全中国化了。如开凿于6世纪的麦积山石窟的七佛阁,洞宽31.7m,进深13m,高15m。前面为八根巨柱一字排开,构成雄伟的前廊,后面为七间佛阁,顶上覆盖巨大的殿顶,望之宛如七间大殿,雄跨于高崖之上,甚为壮观。

4、前堂后室型窟:受中国传统建筑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的影响,其洞窟前半部有一开阔的空间,有如房屋的前厅,在这里不设佛坛或其他巨型雕塑,以使参拜之人有个准备、过渡的回旋余地。后半部的墙壁上刻有佛像、菩萨、飞天,以及佛传故事等。如云冈石窟中7、8、9、10号洞和敦煌石窟中的301、371洞等,均属此类。这类洞的形制在初唐时尤为盛行。

5、大厅式窟:由于大型佛像、群像及大幅壁画的发展,为了满足僧侣、佛教徒们参拜、瞻仰等的方便,原来小型的龛室已满足不了要求,于是出现了仿佛寺庙大殿的大厅式穹形。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幅西方极乐世界、大幅经变图以及大幅塑像、多幅贯连的礼佛图、出行图等,多出现于此种窟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