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被清政府厚葬,皇妃女儿受到厚待,为何儿子却被斩尽杀绝?

如题所述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皇帝没有忍辱偷生,而是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而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仅33岁,死前他留下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由于崇祯生前忙于国政,并未为自己修建陵墓,李自成下令将崇祯尸体连同周皇后的尸体一起送往昌平,被草草的安葬到田贵妃的墓中。田贵妃是崇祯皇帝生前最宠爱的妃子,死于两年前,其墓是崇祯皇帝专门为其建造的,规模很大,颇为讲究。

清兵进入关后,多尔衮以安葬皇帝的礼节安葬了崇祯皇帝,并命令所属臣民为其服丧三天,并大张旗鼓地派人到田贵妃墓前隆重祭祀。顺治十六年,清政府又在朱由检的墓前修建了明楼及享殿三间,并立了碑记,圈了围墙,称思陵,成为明十三陵的最后一陵。

对崇祯皇帝的女眷,清朝也十分善待。当时崇祯皇帝活着的女眷有两人,长平公主和袁贵妃。崇祯临死前,把三个儿子送去了宫外,为防止女眷受辱,他命她们自缢,自己还亲手用剑砍死了数名妃嫔。结果周皇后,明熹宗的张皇后都自缢而死,但袁贵妃上吊时,丝带断裂,崇祯发现后,又砍了几剑,却未砍中要害,因此袁贵妃得以幸存。

崇祯又召来15岁的长平公主,也就是金庸小说《碧血剑》中的阿九,《鹿鼎记》中的九难神尼的原型,崇祯流着泪对长平公主说:“汝何故生我家!”说完用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剑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长平公主倒在了血泊中,接着崇祯又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小女儿——昭仁公主。

但是长平公主命大,五天后竟然顽强的活了过来。清军入关后,并没有因为她是崇祯的女儿而为难她,反而很照顾她,拨给她很高的生活费用。清朝厚待她,或许是因为长平公主是女儿身,不会被拥立,也不会对清朝造成什么威胁,留着她,还可以显示新朝的仁义。

但国已破,家亦亡,身又残,长平公主万念俱灰,她上书顺治请求出家:“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顺治拒绝了她的要求。不久,清廷找到了她的驸马周世显,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并赐以大批田地住宅金银车马。这门亲事是崇祯生前定的,当时因为与李自成的战事而耽误了。

但结婚几个月后,清军攻陷了南京,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权灭亡了,南明宗室贵族王公们都在顺治三年五月被处死,长平公主最后的希望破灭。同年8月,长平公主因病去世,此时,她还不满十八岁,结婚才刚刚一年,死时尚有五个月的身孕,死后被清政府厚葬于广宁门外。

同样崇祯皇帝的遗孀袁贵妃,也受到清廷的厚待,但她终因伤势过重、又伤心国破家亡,不久便去世去了。《清史稿》记载袁贵妃于1644年当年去世,并于同年五月己酉日下葬,但葬地未详,而明末《北游录》等书记录她于1654年逝世,葬于金山。

但是,清政府对崇祯的儿子就没那么友好了。在厚待崇祯女眷的同时,清政府公开悬赏寻找崇祯的男性后代,说“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后来康熙皇帝也表示过:“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受以职衔,裨其世受祀事。”但是当真的来了,却是另一种政策。

太子朱慈烺,从李自成手中逃离后,后来又回到了北京,投奔外祖父周奎,却被周奎交给了清政府。清政府觉得留着他对清朝是一个威胁,因为他活着忠于明朝的义士就会对复明心怀希望,于是清朝以冒充太子之罪,光明正大的将其杀死。

杀死太子前,清朝曾发动有关人员对太子进行辨认,先是让外祖父周奎指认,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原先侍奉太子的太监有几个指认是真的,却被处死,十几个大臣也因此被杀,最后终于没有人再敢说真话了,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认是假的。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一直下落不明。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征剿吴三桂的清安亲王岳乐抓获了一个还俗的和尚,其气度不凡,自称叫朱慈灿,但康熙却说:“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结果又被以冒充者的身份杀死。

崇祯最小儿子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焕,他几经波折最后流落到浙江余姚,与一位前朝官员的女儿结婚,并改名换姓依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他已经75岁了,并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孙。他虽然对自己身世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嫡系,生活中免不了露出点蛛丝马迹,为当地人所注意。

于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起义,结果朱慈灿全家被捕。朱慈灿并没有参与造反,可是,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最后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且当年老太监俱不认识”为由,确认假冒,凌迟处死,全家无一幸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3
很多的朝代灭亡,皇权更迭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情况,毕竟在以前人们都认为男丁是一个家族的根本,这是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多认可的观点。
第2个回答  2021-01-22
其实是因为儿子在我们古代可以继承父业,他的儿子很有可能会扛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所以就被杀死了。
第3个回答  2021-01-20
因为清政府害怕他的儿子会举兵造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