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有哪些叫法?各个朝代的结婚年龄是多少?

如题所述

在古代,结婚有着多样的称谓,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差异。例如,贵族之间的婚姻常常被称为“联姻”,以彰显家族之间的联合;而贵族女性下嫁给地位较低的男子时,则常用“下嫁”一词。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结婚则简单地称作“成亲”,这一称谓因其普遍性而在古代广为流传。
各个朝代对结婚年龄的规定大致相似。自秦朝开始,男子大约在15岁,女子则在12至13岁便被视为到了适婚年龄。汉朝时期,如果女子到了20岁还未出嫁,将会受到官府的罚款。后续朝代中,官府还会介入,为未婚的单身男子指配妻子,这显示了当时男子在婚姻市场上的相对优势。
过早结婚的风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频繁的战乱和不稳定的卫生条件导致婴儿死亡率高,加之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为了确保国家人口的增长,各朝代的帝王普遍推行早婚政策,以保持人口的稳定增长。因此,古代男女往往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结婚并生育。
在贵族和富裕家庭中,一夫一妻制并非绝对。虽然官府规定男子娶二妻将面临牢狱之灾,但对妾室并无限制。贵族家庭中常见的“童养媳”现象,实际上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妾室。这些童养媳在丈夫年幼时便开始照顾他们,并在丈夫成年后成为其妾室,有时甚至可能成为侧室。可见,在富贵人家,结婚的年龄限制并不严格。
总的来说,古代的婚嫁称谓丰富多样,而结婚的年龄普遍偏早。在现代,我们普遍认为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2岁,女20岁,而古代则普遍规定男子15岁,女子12至13岁即可成婚。孔子的弟子曾提出男子20岁,女子15岁的成婚观点,但这并非所有时期的官方规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