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生总有得与失呢?

如题所述

人生总是有得与失,这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我们在生活中做出选择,有时候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就可能失去了其他的东西。例如,我们选择了工作可能会失去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我们选择了爱情可能会失去一些个人的自由等等。

另外,得失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和成长。通过得与失,我们可以学会珍惜,学会放弃,学会坚持,学会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重要部分。

最后,得失也是一种动力。当我们得到一些东西时,我们会有成就感,这会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当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时,我们会有挫败感,这会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重新站起来。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未必专指那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据我的理解.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思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宽蠢。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姻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

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很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员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淮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掉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着于一切身外慎悉陪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梧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回报,寺庙布施放时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深不以为然。说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忌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然,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陆盯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所以,人生的得与失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应该接受它,理解它,从中学习和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0-31
人生总有得与失,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解释。

1. 心理学角度:人类的心理需求驱使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权衡得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取舍和选择,从而产生得与失的感觉。此外,人类的心理预期也会影响我们对得失的判断。当我们期望得到某种东西时,如果最终得到了,我们会觉得这是得;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得到期望的东西,就会觉得这是失。

2. 生物学角度: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得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过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学会利用资源和应对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得失成为了一种自然选择的机制,帮助我们筛选出更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模式。例如,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食物来源,以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命。这种取舍和选择的过程就是得失的表现。

3. 社会学角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导致了得失的产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可能会被淘汰,而新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会逐渐取代它们。这种新旧交替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得失的冲突。例如,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和亲情可能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可能被更加重视。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可能会导致人们在面对家庭和个人之间的选择时产生得失的矛盾。

总之,人生总有得与失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心理、生物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抉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10-29
人生中的得与失和苦与乐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人生中的具体的问题,不管你想不想面对他依然的存在。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都是伴随着得与失,苦与乐的,有得有失有快乐就必然有痛苦,这是人生的主旋律。因此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坦然的接受,淡然的处置,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要过分的去看待这样的一些事情。而且有的时候得与失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得到一些东西,因为不能两全其美,所以我们必须要做选择,只要我们得到了我们该得到的,那么失去的,也就是我们该失去的,坦然面对就好了,生活就是这样的,五味杂陈什么都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