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文言文墓志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1. 跪求爷爷百字墓志铭

严格的来说,穆斯林是不立碑的,所以最好不要写什么墓志铭。

首先,穆罕默德圣人曾经命令阿里(第四任哈里发):平坟,灭像。意思是:铲平过高的坟头,摧毁坟上的塑像及墓碑。

其次,圣人禁止穆斯林在任何事情方面仿效多神教徒。这包括很多,其中也包括坟前立碑。

尊重你祖父生前的信仰吧。

先父X公XX,山东省商河县沈家庄人氏,生于公元1926年,卒于公元2008年,享年八旬有三。

先父生逢动乱之时,长以苦难之中,播迁流离,备极艰辛,然刚强自砺,抚稚幼妹,虽力衰而不辍。待局势稍定,携家眷自商河东迁惠民,白手谋生,艰辛勤勉。克勤克己,节衣缩食,三儿四女,赖育成人。羔羊跪乳,乌雀反哺,晚景安顺,尽享天伦。天不假年,耄耋沉疴,多方救治,终未见效,腊月初十,溘然辞世。

肃立墓前,无尽哀思,唯祝亲魂,

复命归真,脱凡俗之疾苦;毛提无常,享清真之幽静。

恭书短引,聊表哀悼!

2. 老人墓碑后面写的墓志铭

你好,楼主:一般是在刻碑文的时候,将已经故去的人的名字涂上金色,将健在的人名字空白,不涂颜色。

表示健在。现在写墓志铭是很流行的,用简洁的文字介绍老人的生平,也是一种怀念的方式,也可以让后人知道前人的生活状态。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

如《柳子厚墓志铭》。2.正文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

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

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三)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

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1.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

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碑文一般而言要求诗文并茂,读来琅琅上口。

叙事简洁,抒情真挚、议论有力,只有如此才堪称上乘。碑文在都能流传后世,所以歌颂功德,写人记事时,要客观公正,不可虚夸事实,流传谬语。

不管褒也好,贬也好,以不失事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碑文格式并无太多死框框。

特别是碑文内容,因撰者而异,所以今天书写碑文要力求出新,以时代需要为念,万不可死拘旧制,作茧自缚。碑文方式(例子)1.显祖考某某太府君之灵(对祖父)2.显祖妣某某太夫人之灵(对祖母)3.显考某某府君之灵(对父亲)4.显考讳某某大人之灵(对父亲)5.显妣某氏老孺人之灵(对母亲)6.显妣某某太夫人之灵(对母亲)7.岳父大人之灵(对岳父)8.故岳考某公讳**老大人之灵(对岳父)9.岳母某太夫人之灵(对岳母)10.故岳妣某门某氏老孺人之灵(对岳母)11.夫子某某大人之灵(对老师)12.先夫某某君之灵(对丈夫)13.先室某某夫人之灵(对妻子)14.某君某某仁兄之灵。

碑文的种类 我国从汉朝以后,刻碑的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

前人实行,后人效法,中国的名胜古迹,竟形成独特的“碑石林立”的民族特色。因此,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实用文体。

碑的种类繁多,碑文的体裁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可分六类:碑文的种类很多,碑文的体裁特点也不尽相同。大致归纳起来,碑文有以下几种。

(一)功德碑!1.内容要求 功德碑主要是为褒扬当时仍活在世上的人.(二)墓碑 墓碑是最常见的碑文,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的怪事。墓碑碑文主要分两种。

一种仅仅标明墓中死者的身份,绝大部分由死者亲属所立;另一种墓碑除了表明死者的身份外,还简单介绍死者的生平成就,功劳过失,这类墓碑也叫墓志铭,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四)纪念碑纪念碑主要是为了纪念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这种碑一般为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所建。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公则徐纪念碑》。

(三)记事碑 记事碑主要是指用来记载当时较为重要 范例:王洛宾墓碑碑文 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凌晨洛宾仙逝,二十日向遗体告别,二十二日送骨灰进京,边城乌鲁木齐三降大雪。天公为其志哀,世人无不称奇。

王洛宾原名荣庭,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于北京,三四年肄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三七年投身抗日救亡宣传。辗转千里,驻足青海。

四九年参加解放军进入新疆。乐坛耕耘六十余载,创作歌剧六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千余首,出版歌集八部。

情音怡神,中外沸扬,殊才饰疆,懿范流光。洛宾名重。

其歌获国家金唱片奖,《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为二。 父母墓碑的碑文参考 下面是一些写给父母的碑文祭文,仅供参考。

有需要用的,请自行对照修改。 1.慈父于1926年01月29日在山东省广饶县出生,于2004年12月07日在北京仙逝。

慈父幼年丧父,与祖母相依为命,十三岁独自一人来到北京谋生,学徒经商,供养祖母,后娶妻成家,养育了两儿两女。因妻生病,慈父青壮年时光既当爹又当妈,家中三代人的生计重担全压在慈父一人的肩上,慈父劳苦一生,把子女抚养成人直至考上大学。

慈父一生勤勉持家,乐观开明,晚年更显慈祥。慈父平凡的一生,在日常生活中所。

3. 孙子给爷爷写墓志铭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

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

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

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

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严厉告诫,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

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

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

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

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15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

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第二子李宽,早夭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

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 *** 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

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

4. 为爷爷祖母写墓志铭

很高兴告诉你!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

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

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

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

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严厉告诫,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

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

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

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

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15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

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第二子李宽,早夭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

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

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