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20220201~0208

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

第一章 真诚的关系: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

第二张独立与依赖:人成长的终极目标,是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真实,完整但又不同于他人的个体。

第三章人性的阴影与真诚关系: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洁白无瑕的未来。

第四章真诚关系的七个特征:建立真诚关系比治疗更重要。

第五章建立真诚关系的四个阶段:建立真诚关系通常有四个阶段,依次是:虚伪阶段,混沌阶段,空灵阶段,真诚阶段。

第六章进入空灵的方式:当我们放弃幻想,不再试图改变和治疗他人;放弃执念,不再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改变一切,包括生死之后,这种空灵的智慧就会来临。

第七章,不设防:空灵的桥梁  我们越是不设防,越是容易受伤;但正是在伤痛中,我们才变得更坚韧。

1. 抑郁症,本质上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潜意识想让我走自己的路,而意识则拽着我走别人的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人生有三种绝望:一是不知道有自我;二是不愿意有自我;三是不能够有自我。

2. 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在真诚关系中找到的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3. 成长是内心的花开,它源于自身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逼迫和挤压。

4. 一把锤子敲不开一朵莲花,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坚强,恰恰来自“柔软”。

5. 让自己的心灵保持柔软。真正的力量并非植根于坚定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而是蕴含在柔软的心灵中。

6. 真诚关系所带来的喜悦只是一种副产品,生命的充实和完整才是目的。

7. 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活出自己。由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活出自己,也就活出了特色。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人成长的终极目标,是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真实、完整,但又不同于他人的个体。他将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化”(individuation)。

8. 人的“个体化”目标,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社会化”过程,必须在个人与群体、独立与依赖、寂寞与热闹之间保持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内心倾斜,“个体化”目标便难以实现。

9. 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深入,其他关系也就很肤浅。

10. 每个人都想活得有意义,但个人意义必须建立在对他人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只对自己有意义,而对他人无意义的事情,则毫无意义。我们必须建立关系,走进社会。绝大多数生活失败的人,无论是神经症患者、罪犯、酗酒者、自杀者,都是因为没有完成“社会化”过程,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独立奋斗的“孤狼”,无法通过与人合作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11. 在过分强调独立奋斗的心理习性中,人们普遍不敢坦露真实的自我,不敢暴露自己的无知,脆弱和缺陷,不敢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心愿。人们假装强大,假装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即使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当人们带着这些虚伪的面具和他人建立关系时,就如同去参加一场盛大的化妆舞会,彼此在一起,却谁也看不见谁,除了面具。

12. 两个人的婚姻也是一个真诚关系,要求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坚守,而这需要一定程度的承诺。

13. 真诚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包容,而不是忍受,从本质上看,包容是一种超越,而超越的字面意思是从上面越过,这就犹如登山,当你穿过峡谷,越过沟壑,终于站在山巅之后,你会发现正是那些高高低低,坡坡坎坎,即那些迥然不同的差异,才构成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一切尽收眼底。

14.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我就能改变了。

15. 什么内心对健康,完整和真诚有着自然而然的能量和推动力。

16. 当我们在一个感到安全的地,方便,会自动走向转化和治愈。

17.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中长出的却是翅膀。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掩盖自己的伤口缺陷和脆弱。因为接纳是成长的动力,掩盖是摧毁的开始。当一个人敞开心的大门,开始接纳自己的脆弱时,同时也拥有了治愈的力量。所以,建立真诚关系,一方面要求我们具备暴露伤口的和弱点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我们具备能够被他人的创伤所触动的能力。想人之所想及人之所及,既心理上所说的共情能力。

18. 我们永远无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分歧,所以重要的不是如何消除冲突,而是如何带着差异和分歧和睦相处。换言之,不是先消灭冲突,然后才能和睦相处,而是先包容差异,最后才能超越冲突。

19. 当一个群体进入真诚关系时,每个成员在精神上都会感到巨大的转变。由于我们被深深的接纳,所以我们也被深深地打动,并激动地留下热泪。在泪水中,我们不再孤单,不再抑郁,不再焦虑,整个群体都感到一种心的宁静。

20. 有时候人们也会沉默,但从来不是那种不安的沉默,而是一种被大家所接受的、安宁的沉默,这个时候没有狂躁,没有喧嚣,一切都平静下来,那是一种心灵经历各种磨难,艰辛和折磨,终于回到家中的感觉。

21. 真诚关系近乎奇迹,虽然出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但他却使人心映照出了宇宙之心。

22. 虚伪阶段的本质是隐瞒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感受,观点和意愿,以此避免分歧和冲突,但这其中的谎言和欺骗却具有令人畏惧的杀伤力。而建立真诚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避免分歧和冲突,而是要从分歧和冲突的上面越过去。

23. 真实,就如同森林里的空气,氧气充足,但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却承受不了,容易醉氧,出现疲倦、无力和头晕的症状。长期生活在谎言与欺骗中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不能接受太多的真实,宁愿生活在虚情假意,以及伪装的美丽中。

24. 在混沌阶段,个体差异被公开并暴露无遗,他们不停地争吵,男人想把女人变得像他一样,而女人则埋怨男人不懂她,不能像她一样感受和思考,这时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你想压倒我,我想压倒你,彼此都觉得对方有问题,不遗余力想改变和治疗对方。

25. 混沌总是令人不愉快,又缺乏建设性,但混沌并不是一个群体最糟糕的状态,它比虚伪阶段要真诚的多,也要进步的多。毕竟真诚的吵架要强过虚伪的彬彬有礼。

26. 混沌是令人烦恼的,但也是必要的,不经历混沌中的对抗和冲突,就不会迎来长期的稳定。

27. 对抗和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成目的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吵和对抗之后,人们终将在混沌中找到出路。正如一个人的青春期,他是人生最混沌的时期,也是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同时还是成熟必须经历的过程。

28. 摆脱混沌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进入组织系统,但组织系统强调规则,限制个性,不能建立真诚关系。另一种方式就是进入空灵。空灵也是一种死亡,是自我界限的死亡。

29. 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在潜意识的深处,他们所知道的比他们想知道的要多得多。

30. 空灵就是拆掉墙,敞开心。不过无论是生理上的死亡,还是一种观念、思想、习惯、或文化的消亡,都会令人感难以接受,心生恐惧,因为任何东西的消失,都会给拥有他们的人带来一种分离的痛苦。正是这个原因,所以人们才想方设法保卫自我界限,抗拒它的消亡。

31. 自我界限就像一个外壳,混沌中的人们躲在自我界限的后面,不是在沟通,而是在对抗。沟通最重要的一点,是倾听。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换言之,就是让自我界限消亡,让自我进入空灵的状态,这样才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身上,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本质上,倾听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放弃自我界限,让爱者与被爱者融为一体,如果我们不爱一个人,或者缺少爱意,就不会真正倾听对方。为了倾听别人我们不仅需要把自己的事情放在一边,还需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观点和判断,全神贯注感受对方,这将给对方和自己带来巨大的力量。

32. 在建立真诚关系的过程中,虚伪团体相当于化妆舞会,人人带着假面具。混沌阶段,彼此之间高墙林立,每个人说话,都会撞上一堵墙。而进入空灵,则是拆墙,消除自我界限,将爱融入群体。在这个阶段,倾听和沟通尤其重要。

33. 如果我们能够为自己的感受承担责任,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别人的言行,就能有意识的洞察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感受。由此,我们既能够真实清楚的表达自己,也能敞开心扉,倾听他人。

34. 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别人也不需要你的治疗,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尽管不愿意,但最终人们还是会选择接受。

35. 空灵是自我界限的消亡,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旧的观念,习惯和思维,还必须放弃我们顽固的控制欲。但放弃这些东西,就相当于自我的一次死亡,所以人们害怕空灵,就像害怕死亡一样。

36. 绝望中隐藏着希望,无能为力中隐藏着力量,放弃与得到,永远不会相隔太远。

37. 每一个身份都说明了他的一部分特征,但却不能完全概括他。所以要真正把别人当人,就需要去掉这些外在的身份。让他作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呈现出自身的本性,而这个去掉外在身份的过程,就是进入空灵。

38. 空灵是自我界限的消亡,自自我归零,自我是由过去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搭建起来的,归零之后没有经验和知识作为支撑人就会变得天真,但神奇的是,恰恰是这种天真,让人充满了智慧。

39. 当我们放弃幻想,不再试图改变和治疗他人,放弃执念,不再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改变一切,包括生死之后。这种空灵的智慧就会来临。

40. 空灵、抑郁和心理上的死亡之间可以画上等号。他们是混沌与真诚关系之间,堕落与复兴之间,僵化和改变之间的桥梁。泰戈尔说,只有放弃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愿意放弃旧我,才能得到新我,只有让自我归零,进入空灵,我们才会得到更好的东西。

41. 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情节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42.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说,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待人和试图使他人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的。前者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比如一些父母怀着美好的意愿去塑造孩子,希望他们将来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恰恰是那些想让孩子变得体面的努力,却让他们的生活变成了人间地狱。       

43. 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片空间。在那片空间里,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反应,在选择性反应中,我们获得了成长与自由。维克多·弗兰克尔

44. 莎士比亚具有一种独特的消极感受力,即,有能力经受住不安,迷茫和怀疑。而不急于弄清事实,找出真相。

45. 消极感受力除了忍受问题带来的烦恼之外,还可以忍受事情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怀疑和迷茫。不确定性指不知道事情的全貌,以及发展的方向,似乎是这样的,又好像是那样的。处在迷茫或者模棱两可的状态中,给人的感觉是一颗心悬在空中,惴惴不安。

46. 如果想进入空灵,就需要对自己曾经坚持的观点和形成的习惯,尽量怀疑。怀疑虽然有时会像针扎一样刺痛,却能把昨天的东西刺破,看见明天的路,苏格拉底说,怀疑是无限的探求。

47. 接受事情的不确定性,在心中同时容纳两种以上的相冲突的观点和力量,带着矛盾思考并生活,即是进入空灵的大门,也是心灵成长的需要。不过,一个人同时容纳两种以上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会导致激烈的内心冲突,尤其是当两股力量呈180度的对立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被撕裂的疼痛,不知何去何从,进退维谷。这样的内心冲突总是能把人逼疯,为了逃避内心的冲突和对立,人们会用一个观点杀死另一个观点,用一种力量杀死另一种力量,并在内心建立起一道心理防线,防止相反观点和力量的侵犯,陷入非黑即白的偏见和固执中。要进入空灵,我们就必须打破这道心理防线,以不设防的态度对待一切人和事,该来的来,该走的走,心无挂碍。

48. 我将不设防,定义为对其他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不管是一个奇怪的想法,一个陌生人,一种与自己相冲突的文化。不设防,是为了敞开心之大门,拿出勇气去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聆听不一样的鼓声。不过当然敞开心扉、不设防时,难免会感到害怕,而接纳不同的人和事,则意味着必须打破内心的平衡,陷入冲突,愤怒,焦虑,抑郁,甚至绝望,但是坚持住,我们就会进入空灵阶段。

49. 身体有问题的人都会去医院,而心里有问题的人,通常都是被家人或警察强迫去看心理医生的。就算他们愿意来,也只是激烈冲突的开始,因为肉体痛苦的人会全心全意欢迎治疗,而心里痛苦的人通常则不太愿意接受治疗,他们希望摆脱痛苦,但又绝望的抓住造成痛苦的病因不放。他们希望感觉好一些,却又不想做出任何改变。常常因此放弃心理治疗,宁愿保留痛苦。

50. 任何心理治疗都需要病人做出改变,这意味着先要打开自我的泥巴,敞开心扉不设防。如何才能避免自己不遭受伤害呢?重要的是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对待不同的人。事实上,如果你真的不设防,进入了空灵的境界。也就变得火眼金睛,洞察人性,很容易辨识谁是善良之人,谁是凶手和逃犯。

51. 爱是危险的事情,但却可以带给我们彻底的改变和完整的幸福。如果因为惧怕,不敢敞开心扉,将自己紧紧包裹在自我的疆域中,成为一个局外人,那么你的生活也就如同没有春夏秋冬的世界。始终处在枯燥无聊和发味之中,而你的生命也是肤浅的,没有多少存在感,没有多少意义。

52. 不设防一定会带来风险,但我们必须再次学习以一个矛盾的方式进行思考,并且同时考虑多个层面,我们有责任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辨别,应该向谁展现出不设防的姿态,拒绝向谁展现,何时展现,通过何种方式展现,以及展现到何种程度,以便巧妙地躲避许多陷阱,毕竟世间并不存在没有风险的不设防。

53. 我们越是不设防,越是容易受伤,但正是在伤痛中,我们才变得更坚韧。尼采说,凡是不能摧毁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54.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联系,我们不能成为孤立主义者,陷入简单化,非此即彼的单一维度,应该从多维度,高智慧的角度看事情。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时,也就能跳出自大的牢笼,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在真诚关系中成为真实的自己。

55. 人格完整的人,内心没有隔断,对外是完全开放的。他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家庭以及自身的限制,将生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56. 信任意味着包容,我们信任一个人,首先需要包容他与我们的不一致,倾听他所发出来的不一样的鼓声,没有包容,就不可能有信任。信任的反面是质疑,包容的反面是排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