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少时凌云志全诗诗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须知少时凌云志全诗: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须知少日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该句出自《题三十小象》。

创作背景:

诗人在时光飞逝的无奈中,产生了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悲感。他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一切都写入文中,通过诗句表达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叹自身年岁日高,早就力不从心了,从前的志向与豪情到现在都消失殆尽,从而悲凉不已。他悲伤的不是自己年岁日高,面临死亡,而是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没有实现的苦闷。

作者简介:

吴庆坻,字子修,又字敬疆,号补松老人。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历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善诗文,工书法,近苏灵芝铁像碑。参与《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攒修。

著有《补松庐文录》八卷、《补松庐诗录》六卷、《悔余生诗》、《蕉廊脞录》、《益州书画录续编》等。吴氏与八千卷楼主人、清季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曾参加铁花吟社,与丁丙相唱和;其女归于丁丙之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6

须知少时凌云志全诗诗句如下: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出自清代吴庆坻的《题三十计小象》


译文

身居高位者何曾都有虎头之相?为何读书三十年依旧一事无成、如海天之秋一样凄凉。
庆幸没有遇到黄祖这样残害读书人的武夫,如今的行装却也窘迫的犹如当年的马周。
自认为是才能没有得到施展,难道真的是没长着封侯的面相?
要知道,少年时就立下上揽云霄之志,曾许诺要做人世间第一流人物。


注释

卅:数字三十的中文代用字。
襆被:指用包袱裹束衣被,意为整理行装。
才:才能。
拏:拿。


创作背景

吴庆坻是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写这首诗的时候30岁,当时还没中进士,所以诗中有一些怀才不遇的牢骚。他后来做过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官职不低。他在湖南提学使任上,曾到日本考察,在湖南办了学堂。《湖南通志》中对这位杭州的官员非常感激。

辛亥革命后,吴庆坻搬家到上海,与樊增祥、沈增植等大家交游。两年后,与沈增植等受邀请编纂《浙江通志》,才回到了杭州老家。1924年,在杭州居学官巷病逝,终年77岁。


赏析

清朝诗人作诗尤爱用典,这首也是如此。

首联前一句用“虎头食肉”之典,古人认为虎头这种相貌特征是荣华富贵之相,这里诗人说自己虽有虎头之相,但无富贵之命。“书剑”代指学业事业,海天之秋,则是一幅凄凉之况,三十年依旧一事无成。

颔联又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句的黄祖,是三国时期的江夏太守,那时候人们都看重名士,一般不会杀有名气的读书人,但黄祖却把名士祢衡给杀了。所以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没有遇到这样粗暴的武夫,或许其中也有自比名士的意义。

后一句则是很明显自比马周了,马周十分受唐太宗李世民赏识,有“四请马周”的美谈,当然是李世民派人去的。马周入朝之后,节节高升,官至中书令、太子右庶子,代理礼部尚书,不过早年他却非常窘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颈联则是直抒胸臆,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命中注定不能封侯拜相。这里也用到了一个典故,汉代李广百战而不能封侯,恨道:岂吾相不当侯邪?难道我这个相貌天生不能封侯吗?言外之意是自己已经有了封侯的功绩,但没有封侯的结果,这是外界因素,而不是自身因素。

尾联则是想起自己少年曾立下的大志,上文已经释义。整首诗就是一首典型怀才不遇的情感,是作者落榜之后的愤懑。


作者简介

吴庆坻,字子修,钱塘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南提学使。有《补松庐诗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03

须知少时凌云志全诗: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须知少日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该句出自《题三十小象》。
创作背景:
诗人在时光飞逝的无奈中,产生了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悲感。他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一切都写入文中,通过诗句表达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叹自身年岁日高,早就力不从心了,从前的志向与豪情到现在都消失殆尽,从而悲凉不已。他悲伤的不是自己年岁日高,面临死亡,而是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没有实现的苦闷。
作者简介:
吴庆坻,字子修,又字敬疆,号补松老人。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历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善诗文,工书法,近苏灵芝铁像碑。参与《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攒修。著有《补松庐文录》八卷、《补松庐诗录》六卷、《悔余生诗》、《蕉廊脞录》、《益州书画录续编》等。吴氏与八千卷楼主人、清季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曾参加铁花吟社,与丁丙相唱和;其女归于丁丙之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3-14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清代诗人吴庆坻,原诗如下: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


译文:
回想年轻时的凌云大志,曾决心要做人间第一流的人物,干出人间第一流的成绩。
哪里知道时光以白白地耽误过去,依然像从前一样名声和利益都没有收获。扩展资料:
诗人在时光飞逝的无奈中,产生了暮年将至、壮志难酬的悲感。他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一切都写入文中,通过诗句表达出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叹自身年岁日高,早就力不从心了,从前的志向与豪情到现在都消失殆尽,从而悲凉不已。他悲伤的不是自己年岁日高,面临死亡,而是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没有实现的苦闷。
清代也是异族统治的时期,诗人正属于清初那一群由明代进入到清代的遗民诗人,他们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企图反抗清朝的统治,恢复明朝,但是复国无望。
诗人受传统思想及爱国主义的熏陶,一心想救世救民,恢复明朝,但是以一己之力推翻一个朝代是何其艰难,他的壮志难酬不仅仅自身的壮志难酬,而且是恢复王朝的豪情壮志难以实现,是更大的志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3-16

哪怕岁月成蹉跎,依旧名利双无收。这都是后来人的新作,而原诗的名字是《题三十小象》,出自清代吴庆坻之手,另有名称:《悔余生诗》,原诗内容:

  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

  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像我们习惯了格律平仄的一看就知道,“须知少时”是明显的失替,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古风中的句子。但是看“人间第一流”、“少时凌云志”这些精致流畅的对白,又绝对不是古风意象。

也就是说这是一首生造现代仿古诗的句子,平时我们用用也就罢了,作为国内超一流的中文大学,就不该犯这种错误。

网友们可能也觉得这两句好,对出处发生了兴趣,也可能像格律爱好者一样心存疑惑——明明是唐宋之后的语言意识流,却不合格律——事出反常必有妖。

于是大量网友开始了搜索。拜国内搜索引擎之福,大家很快就找到了这两句诗的出处。是清朝吴庆坻的一首七绝: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


网友们瞬间炸了,看后两句“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彻底翻转了前两句的豪情壮志,以哀叹无所作为收尾,对曾经的豪气干云做出了自嘲。

大量网友觉得北大居然用这种蕴含衰败之气的诗来激励高考前夕的莘莘学子,简直就是无知。

这也是“官方嘲讽”这种说法的来由——吴庆坻是自嘲,而北大作为一个精英学子的未来梦想之地居然用这种自嘲的诗句,虽然很明显出于无心,但确实难以让人原谅。

而北大删除微博,又被很多网友认为是示弱,证明各位网友攻击得对,攻击到了点子上,才让北大官微无地自容,自己打脸。

可是我们冷静下来,想一下前面所说的格律疑惑。


吴庆坻是清朝文人,清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大高峰,格律诗的成就诗很高的。

并不是说古体诗不行,但是这个搜索图片标称“七绝”,居然首句“失替”,第三句、第四句“哪晓岁月”、“依旧名利”不但失替,而且失对,在唐朝之后,即使古风也不会错得如此离谱。

更何况句子平白流俗,根本没有半点古风情境——这首作品,前两句意气可行,后两句就属于打油诗,在气势和章法上很明显不成一统。前两句诗风正,但是出律,后两句不但出律,连风格都走偏了。

而且乱标“七绝”——这是宋之后的诗人基本不会犯的错误——因此,作为一个了解诗歌史,略懂格律和诗风演进的人来看——网友们用来作为攻击武器的这首七言诗,应该是一首伪作,或者是混编。


注意,不是说后两句的打油风格不好,这种写法也是可以的,能够反映诗人情感的就是好作品,问题是整首作品的诗风不协调——前两句不够油滑。

所以再仔细考据,就会发现吴庆坻确实写了这么一首诗,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不单句子被改动,变得不合律,连后面两句也是续出来——果然是伪作。

《题三十小象》吴庆坻食肉何曾尽虎头,卅年书剑海天秋。文章幸未逢黄祖,襆被今犹窘马周。自是汝才难用世,岂真吾相不当侯?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言律诗。平仄严谨,对仗精良,用典恰当同时语言比较近现代,理解起来没有古风那么难——这正是清诗的特征。


我们只看被改动的原句“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里“须知少日”平仄为“平平仄仄”,这就符合了律句平仄相替的原则。

“少日”就是少年之时,只不过这个词和前段时间讲到“壮岁”差不多,使用不多。

同时“拏云志”被改成“凌云志”,“拏”就是“拿”,这个改动其实还是可以的,特别是配合“少年凌云志”,虽然在平仄上出律,但是单独作为句子来讲,并没有什么问题。

因此改动后的句子更好懂,被更多的人认同,有人就续上两句,成为伪作。

而这两句也得到了北大官微的认可,因而发布了出来——其实这是一种随时代前行的变化,问题并不是很大,充其量证明北大官微不严谨,因为单独两句作为口号喊出来,无伤大雅。

而一旦成诗,并自居为格律七绝,就暴露了无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