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始于哪个朝代?

如题所述

早期出现的行书,并不像后来成熟时期的行书那样。西汉末到东汉期间,正是隶体向楷、草、行书过渡阶段,所以行书结体也带有这种特点。如东汉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简(图40),永和二年简(公元137年)(图41),晋人书《李柏帖》(图42)。这些作品可说都是民间的初期行书实物,在这基础上,才能出现东晋以后王羲之等一代成熟的行书作品。

行书学习指南(连载):行书的源流与沿革之行书的起源
初期这种行书,结体和笔法带有过渡体的意味,风格上稚拙,而在写法上带有简便结体和章草连带的运笔,已具有行书的特点。但是说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演变来的,这种说法可能不很贴切。从行书发展来说,楷、行书是同时从隶体蜕变出来的不同写法,在发展过程的初期即相互影响,而行书成熟却比楷书快,草书章草变为今草也比楷书快。从章草到今草大约到汉末、三国、西晋就已经成熟了,才有东晋以后高度成熟而艺术化了的行草书产生。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在隶书向楷书过渡中,虽然楷书比隶书写起来方便,去掉了波捺笔,没有了蚕头燕尾,但仍然要一笔一画地写;而行草书写起来随意,减画连笔,又有艺术气质,省力省时,不论民间的实用需要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都喜爱书写,所以行草书比楷书发展得快、成熟得早就不难理解了。据书论文献记载,王献之曾向其父王羲之建议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法往殊,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议》)也就是说,章草此体不尽逸意,不如运用简便结构的道理,吸取今草书放纵的写法,创造一种行草之间的书体。这种书体实际上就是行草书,可见行书更带草体的书体自东晋以后才进一步得到发展。这种书体更加流便飘逸,进一步摆脱了隶书、章草的影响,成为一种前无古法的新行草书,使东晋书法出现了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1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萌发于两汉,成形于魏晋,至东晋时期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
第2个回答  2021-05-11
“行书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是魏晋、唐代、宋代。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
第3个回答  2021-05-12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第4个回答  2021-05-11
汉代就开始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