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

如题所述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要领悟语文的美,师生在交往中双方都应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与体会,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基于这一点而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很重要的,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充分倾注爱心
面对新课程,作为引导者和实施者的教师来说,与小学生心灵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给学生以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一旦学生感悟到老师真诚地爱他时,就会激起他们心灵的火花,并毫无保留地将心灵的大门向老师敞开,告诉你在他幼小的内心深处的秘密。
第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是起点,这是沟通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差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当学生正待奋起的时候,你能送去的及时的微笑;当他们置身迷途的时候,你能够及时给予指点;当他们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你能及时给予关心,送区一份温暖;当学生犯了错误,感到内疚的时候,你能给以语重心长、慈母般的劝慰。如果抓住了这些有利的教学时机,只要几句话,几分钟就能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收到“心又灵犀一点通”的艺术效果。
第二、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也是一种爱的倾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在教学《荔枝》一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我的背影》,《我的母亲》,《红莲》,《一碗阳春面》等经典名篇。还有诗歌《妈妈的爱》。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鞋》,《好爸爸、坏爸爸》《外婆的彭湖湾》,还有则搜集了童话、童谣;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本身就是和老师的心灵沟通。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
二、充分给予帮助
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这样,可以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习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要让儿童真情流露,教师的帮助和诱发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
除此之外,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掌握学生思想“疙瘩”的来龙去脉,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并且尽量给予生活上的帮助,也会让学生感到温暖,铭记于心的。
三、充分展现民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宜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应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首先,教师应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接触,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劳动,一起娱乐、聊天,一起做游戏,一起探讨生活,个人理想,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实存在,是理解他们的,是可爱的可信赖的“朋友”。如教学《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一起学习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其次,在语文课教学中,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师生之间倾心交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教师本人,更要在会上深入浅出地剖析自己的思想行为,工作中的得与失,让学生感觉到你的诚心,这就促进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误会和隔阂的消除,增进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
总之,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教师会得到很多启发。“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确是“民主性的精华”。在实施的新课程面前,我们必须得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件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就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而不能有丝毫的忽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0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要领悟语文的美,师生在交往中双方都应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与体会,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基于这一点而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很重要的,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充分倾注爱心
面对新课程,作为引导者和实施者的教师来说,与小学生心灵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给学生以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一旦学生感悟到老师真诚地爱他时,就会激起他们心灵的火花,并毫无保留地将心灵的大门向老师敞开,告诉你在他幼小的内心深处的秘密。
第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是起点,这是沟通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差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当学生正待奋起的时候,你能送去的及时的微笑;当他们置身迷途的时候,你能够及时给予指点;当他们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你能及时给予关心,送区一份温暖;当学生犯了错误,感到内疚的时候,你能给以语重心长、慈母般的劝慰。如果抓住了这些有利的教学时机,只要几句话,几分钟就能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收到“心又灵犀一点通”的艺术效果。
第二、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也是一种爱的倾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在教学《荔枝》一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我的背影》,《我的母亲》,《红莲》,《一碗阳春面》等经典名篇。还有诗歌《妈妈的爱》。许多老歌《妈妈的吻》,《草鞋》,《好爸爸、坏爸爸》《外婆的彭湖湾》,还有则搜集了童话、童谣;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电视剧《母亲》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本身就是和老师的心灵沟通。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
二、充分给予帮助
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这样,可以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习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要让儿童真情流露,教师的帮助和诱发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
除此之外,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掌握学生思想“疙瘩”的来龙去脉,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并且尽量给予生活上的帮助,也会让学生感到温暖,铭记于心的。
三、充分展现民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宜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应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首先,教师应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接触,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劳动,一起娱乐、聊天,一起做游戏,一起探讨生活,个人理想,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实存在,是理解他们的,是可爱的可信赖的“朋友”。如教学《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一起学习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其次,在语文课教学中,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师生之间倾心交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教师本人,更要在会上深入浅出地剖析自己的思想行为,工作中的得与失,让学生感觉到你的诚心,这就促进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误会和隔阂的消除,增进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
总之,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教师会得到很多启发。“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确是“民主性的精华”。在实施的新课程面前,我们必须得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件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就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而不能有丝毫的忽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