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的违约金怎么算

如题所述

法律主观:

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一般都在合同里约定违约金的,对违约事项作出说明,遇到房屋租赁合同违约金纠纷就需要进行解决。以案说法--房屋租赁合同违约金纠纷怎么解决?案情简介:2012年2月,原告韩某与某公司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某公司从事经营业务,租赁期限为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合同约定年租金为87000元,在租赁合同履行期间内,双方不得单方解除合同或者变更合同条款,任何一方违反本条款规定,由违约方赔偿对方当年房屋租赁费二倍的违约金。被告某公司于2016年8月向原告出具告知书,单方解除租赁合同。双方就解除合同事宜经多次沟通未达成一致意见,于是,韩某一纸诉状将某公司诉至人民法院,要求某公司按合同约定支付单方解除合同的违约金174000元(当年房屋租赁费的二倍)。在庭审过程中,某公司辩称,2016年8月,该公司在当年合同约定履行日之前向原告韩某出具了一份告知书,原告韩某在收到告知书后遂针对该案涉案房屋进行了招租行为,原告韩某的招租行为足以证明其与该公司达成了解除合同的合意,属于双方协议解除合同。该公司不应承担延期交纳租金的违约金,而且韩某计算的违约金过高,即使应支付违约金,也应减少违约金。案件结果:经法院审理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1、被告某公司支付原告韩某43500元。2、驳回原告韩某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分析:本案是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法律关系明确,某公司单方解除合同,违反合同约定,判决某公司支付违约金没有争议。本案的争议焦点是违约金是否过高,如何判断违约金过高,如何调整过高的违约金。本案中韩某认为《房屋租赁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关于违约金的标准也是双方协商的结果,未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是合法有效的,双方均应遵守履行,某公司合同约定的租赁期限到期之前单方解除合同,存在违约行为,应按约定支付违约金。本案中某公司违反了合同约定,单方解除合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原告韩某要求被告某公司支付违约金,理由正当。但原告韩某要求被告某公司支付按照合同约定的当年租赁费二倍的违约金,该标准过高,故法院依法调整为违约方赔偿对方当年租赁费二分之一的违约金,也即43500元。法律依据:1、《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一百零八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一百一十九条,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第一百二十条,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一百一十四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二十九条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法律客观:

一般而言,租房合同违约金的计算根据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来计算。房屋租赁合同违约金怎么算,房屋租赁合同违约金如何算?一、定金罚则与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不应当重复计算根据“损益相抵”规则,即使一方行为被认定为违约,另一方应当仅仅选择定金、违约金和损害赔偿金中的一种作为追究违约责任的方式,在违约金或定金“收益”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时,违约方具有补足差额的义务,因此,不能通过重复累加的方式,无端加重违约方的责任。二、支付损害赔偿金作为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具有最终后置性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赔偿损失应当是在违约方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支付违约金及承担定金责任之后尚不足以弥补守约方实际损失时所应承担的一种责任。另外,被告对其损失额度具有举证责任。三、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时均不违约租赁合同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属于平等自愿的协商行为,与订立合同并无二致;不存在一方违约的情形,此时,一方要求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没有事实基础,更没有法律依据。买房置业固然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由于房价居高不下,很多人还是持观望态度,所以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是愿意选择租房。房屋租赁合同违约金怎么算,房屋租赁合同违约金如何算?很多人对此比较关心。看过本文,您的疑问大概可以消除了。如果您还是没有把握,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他们会为您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