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不熟时表现的很健谈,熟悉后就不怎么说话了,这是什么性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28
那可能就是跟陌生人很容易吐露出自己的心声,因为你只把他们当成普通的听众一样。而跟熟悉的人就有好多话埋在心里,不愿意说出来。
第2个回答  2020-01-28
熟悉后 可能发现有些话题说不出口了吧
很多时候 越熟悉越难以启齿;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外圆内方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19
有一天,我在湖边跑步,遇到两个中年大叔在散步,他们在讨论一些国家大事,我跑步大概用掉30分钟,他们也足足讨论了半小时,他们散步的步速由慢到快,又由快到慢,他们争论地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而且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从古代历史到现代史,从国外到国内的,从天文到地理,但是他们始终无法说服对方,他们对自己,对对方,都有很深的成见。

邓宁-克鲁格效应又称达克效应,一言以蔽之:知道越少,反认为自己知道的越多。这是一种认知偏差,越是缺乏技能、能力和知识的人,往往越容易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结果就是,这种人更容易成为“臭屁者”(ultracrepidarian):即对所有听说过的事儿都能表达观点,却对这件事本身一无所知的那种人——不过这种人却坚信,没有人比我更懂××。

问题是,达克效应的受害者们不光是发表观点和意见就罢休,他们还会尝试着强加观点于他人,仿佛他们掌握了绝对真理,相形之下的其他人,自然都是无能或蒙昧之辈。显然,和这种人打交道并不容易,因为他们的思维往往非常刚硬。

诞生了达克效应的研究

在同一系列的 4 项实验中,心理学家分析了人们在语法、逻辑推理和幽默这三个领域内的能力;实验要求参与者评估自己在上述领域内的各项能力,之后,他们接受了一系列测试,这些测试的目的就是评估他们的实际能力。结果研究者们发现:能力匮乏越严重的人,越是意识不到这一点。吊诡的是,能力最强或最擅长某个领域的人,却通常会低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由此,达克效应诞生了。

这些心理学们还总结出某个知识领域的无能力者特性:无法探知及认识到自己的无能, 通常也识别不出他人的能力有关这个效应的好消息是,它会随着人们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对自己局限的了解而淡化。

我们知道的越少却反认为所知越多,这是为什么?这个不合实际的概念有个难题,就是为了做好一件事,我们必须要具备起码的技能和能力,才能准确估计自己的未来表现,比如,某人可能会因为根本不了解任何音乐,也不知道控制音调、跟上节奏的技巧,就自认歌喉优美。他就会形容自己“有天籁之音”,实际上却五音不全’拼写也是同理:如果不了解拼写规则,我们就没法子知道错误,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处,进而就会觉得不会犯拼写错误。



实际上,达克效应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随处可见。惠灵顿大学 的一项研究表明,有 80% 的司机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当然,这在统计学上根本不可能嘛,这一认知偏差在心理学领域同样存在。之所以有人说“最好的心理学家就是我自己”,恰是因为他们完全不懂专业人士能够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更不了解众多心理学技巧的复杂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认为自己已知晓了所有必须了解的东西。这就让我们变成了封闭的人,带有偏见地表达观点,还当成绝对真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