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是何原因?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7

也曾励精图治:崇祯皇帝错杀了谁,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1629年11月,皇太极率军进入山海关,直指京城,史称“己巳之变”。

皇太极沿途施行的烧杀抢掠,屠城政策,虽然严重破坏当地的政治经济,百姓在战争中无辜被杀戮。

崇祯年间,但有蓟辽督师,名将袁崇焕坚守抗敌。皇太极的军马虽然凶猛,却迟迟不能进入北京城。

既然打不进北京城,那将先“黑”了主将袁崇焕再说。在皇太极的阴谋下,袁崇焕被以叛敌罪,被崇祯皇帝下诏入狱。

次年8月,山东道御史又上疏弹劾袁崇焕,曾用重金行贿勾结朝庭内阁大臣——钱龙锡。

一个人驻守边疆的将帅,一个是朝庭的内阁重臣,袁崇焕重金贿赂,又意欲何为?

崇祯皇帝怒了,不假分辨便组织开了会议,决定砍了袁崇焕。

明朝末年,国家最后的顶梁柱被崇祯帝一手砍倒了。

皇太极如愿攻入北京城,崇祯帝一条白绫勒死在了煤山之上的歪脖子树上。

袁崇焕死时,离年46岁。崇祯皇帝死时,年仅33岁。

有观点认为,如果崇祯皇帝不杀袁崇焕,自毁长城,而是死捧这将大将军,或会改写历史。

但17岁登基的袁崇焕,在执政时初期的内乱外患中,也曾勤勉敬业,挫败了魏忠贤一党。

但终究因其刚愎自用,独断多疑的性格缺陷,依然没能的的的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未能重振大明辉煌,导致落了个国亡自缢的下场。

第2个回答  2019-12-02

崇祯是个苦命的皇帝,如果以勤勉勤俭勤政等表现去衡量,他无疑是个好皇帝。这大概和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对一个人的评价——他是一个好人,但是……关键就是“但是”后面的六个点点,往往让一个好人成为了一个失败的人,崇祯亦是如此,你可以说他是个好皇帝,但他无疑是一个失败的皇帝。

江山传到崇祯手上时大明已经不过是条死而未僵的龙而已,崇祯是极其想充当好一个医生的角色,把这条已经死了但还有余温的龙给救活。世间也许真的存在起死复生的神医,但崇祯半路出家学“医”不精,他所下的“药方”全部是治标,却不能从元气开始调理。

比如说崇祯从一开始就忙忙碌碌,替前人背锅认错努力工作,但他一个人的改变无法影响全局,所作的努力表现也仅仅限于一些无关痛痒的表面功夫而已,而在大事方面却又往往瞎抓一剂药就灌下去,这种搞法无异于把死马当活马医,总之崇祯自己的确想尽力做到对得起祖宗和社稷,他也确实至少在表现出来的行动上是积极“救国”的。

可恨是的好人总是有可恨之处,志大才疏就是崇祯的可恨之处,急于求成不但毁了孙传庭还坑了袁崇焕,想听下属们的意见却又被一帮愤青搞得焦头烂额拿不准主意,用人方面又不能明辨亲疏奸直,所以崇祯整天忙的都是些看似呕心沥血的救国之举,实则都是些误国的事儿,就像今天那些讲鸡汤的大师一样、其实炖出来的都是毒汤。

站着说话当然感受不到腰疼,一味将大明亡国的责任归咎给好皇帝崇祯也是不客观的,至少在没有其他医生可以“出诊”的时候,崇祯赶鸭子上架把所有他会的医术都给用了个遍,但大明病入膏肓并非崇祯所致,就如同一个癌症晚期的患者没有救治好你不能怪医生,要怪,就只能怪在遇到这个“庸医”之前他所有的不良习惯积累出了这个无药可治的病症。癌症晚期加上最后一个善良的庸医,这大约就是大明最终还是灭亡了的原因。

第3个回答  2019-12-01

事实上,崇祯虽然为了国家呕心沥血,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崇祯执政时期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是崇祯失去了对文官集团的控制。崇祯压根儿就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帝王治国之道,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崇祯继位之后就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由于过于彻底,导致无法真正驾驭文官集团,并最终让明朝的国家机器停转。

二是崇祯乱杀人才。崇祯的性格非常善变,他在位一共17年,但是就是这短短17年时间,他一共杀了50个宰相,兵部换了14位一把手,刑部换了17位一把手,巡抚等朝廷重臣也有不少死在了他的手中。事实上,崇祯是想把国家治理好,但是过于急功近利,殊不知治理好国家不是随便杀几个人就可以做到的,而且杀人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以至于后来崇祯的手下没有多少脚踏实地做事的官员,只剩下溜须拍马、尸位素餐的蛀虫。

三是崇祯没有及时迁都。事实上,明朝初建之时,都城一直在南京,南京也一直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体系,李自成北上之时,崇祯完全可以迁都南京,保存实力,并以天子的名义号令,重建部队。实际上,崇祯也有过迁都的想法,但是他又碍于面子不自己出面,而是让手底下的一位官员提出来,结果这一个想法一提出来,就遭到了一众官员的反对,就这样,崇祯错过了迁都的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灭亡,一方面是明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一方面是因为崇祯的个人问题。

第4个回答  2019-11-27

崇祯皇帝为了挽救明朝于危难之际,确实是呕心沥血,但是治理一个国家光靠呕心沥血是远远不够的。明朝在他的治理下,之所以越治越乱,我感觉最主要的他没有弄明白,自己的祖辈设计的这套政治制度的精髓——制衡之术——在哪里。

首先来说,他选择除掉魏忠贤是肯定没错的,魏忠贤虽然在天启末年稳定朝局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崇祯皇帝想要治理国家就必须迈过阉党这关,这位“九千岁”对明朝的毒害太深,不除掉他,皇权始终随时可能旁落他家。

但是在清理阉党的问题上,崇祯皇帝有点过于较真了,以至于一个人只要被举报说是阉党,立刻就会遭到惩罚,甚至都不需要审问,结果导致东林党趁机崛起。更关键的是没有阉党制衡的东林党,对皇权的威胁不亚于阉党。

崇祯想要出台的新政策,东林党群而攻之,说这不好那不好;崇祯想要征收矿税,填补国库,东林党强烈反对,说自古税收都出自农粮;崇祯皇帝想要任免一个东林党之外的官员,东林党跳出来不分青红皂白指责这个人是贪官。总之,崇祯干个啥都要先过东林党这关,但东林党这帮人又多是书生,嘴上说说还可以,根本拿不出真正切实可行的治国策略,导致明朝中央机构运作非常迟滞。

另外,崇祯皇帝自己的性格过于多疑且优柔寡断,频繁更换内阁忠臣、临阵诛杀军队大将,最终只能吞下国破家亡的苦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