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什么 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风萧萧地吹啊,易水河上寒气笼罩,我这一去啊,就不打算再回还。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作者:司马迁

朝代:西汉

原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翻译:

太子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

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继攻韩,克赵,击魏,破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秦王政二十年,失去故国的荆轲,正在燕国作太子丹的门客。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赢政。

为报国仇,亦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准备以秦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献燕督亢地图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形状似筝的古代乐器),荆轲高声地吟唱出这首短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荆轲刺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刺客列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7

易水,今天河北省涿州之南,保定之北一条河,于雄县汇黄河入渤海,当时属于燕国。荆珂刺杀秦王,面对家乡山水发出的感慨:秋风萧瑟啊易水寒,壮士离开家乡啊将不再复返!

释义:易水:水名,即今河北易县的易河。战国末年,秦国强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壮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心不辞艰险去刺杀秦王。临行之日,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歌声激越,情怀悲壮,“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从此,易水便和荆轲那曲悲歌同载史册,扬名千古。燕丹:指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全文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全文是: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易水歌①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②,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③!
◇注释
①据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上记载:荆轲受燕太子丹之请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在荆轲的好友高渐离的击筑声中,荆轲就唱了这首短歌。
②萧萧:风声。易水:古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③兮:呵。不复还:不再回来。
◇古诗大意
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赏析
这首短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现在有人把意思翻新,用以表现革命者以身赴敌的英雄气概。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曾引用这句诗,激励革命战士对敌斗争的勇气,渲染为人民而战斗的一种慷慨悲壮气氛。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4-05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的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秦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第4个回答  2010-04-05
风吹啊,像吹萧一样,吹到水都凉了。壮士一但死了就不回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