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为什么院士走了

如题所述

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称之为“加冠”。

12月9日,松山湖建园20周年“改革、创新、再出发”大会落幕。松山湖,这片承载东莞“二次创业”的创新乐土,也正式“加冠”,开启由“园”到“城”的根本性转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年前,东莞开启“二次创业”,划出寮步、大朗、大岭山三镇接壤处成为松山湖,成就松山湖,迈向科学城。

所有将来,皆是可盼。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两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将启动建设,大科学装置引领,松山湖科学城的集中度显示度大幅提升。

20年沧桑巨变,松山湖蝶变成长。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战略下,松山湖科学城将持续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要素创新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东莞从“世界工厂”迈向全球科创高地。

“加冠”礼: 两大重大科技

设施将启动建设

院士前脚刚走,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最近10多天,松山湖有点“热”。气温适宜,热的是科创氛围。

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2021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峰会接连举行,从院士峰会的大咖纵论科学城建设,如何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大科学城“一较高下”,到众多人才齐聚,开展一系列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再到最新的材料研究——松山湖科学城成为东莞最“热”的地方,也成为近期湾区科创人才最为集聚之地。

12月9日,松山湖建园20周年“改革、创新、再出发”大会正式启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两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将启动建设,一大批重大产业及高校合作项目签约。

松湖水潋滟波荡,回荡着院士专家的余音袅袅,倒映着松山湖建园20周年建设者的身影。

“中国散裂中子源即将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未来谱仪数量将在目前基础上扩建到20台左右,打靶功率将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设备实验能力进一步提升,满足国内外更多用户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将为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研究平台,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多贡献。

纵观国内外一流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聚建设是普遍规律。过往数年,中国散裂中子源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将成为继散裂中子源之后,又一落户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科学目标是建设国际最先进,波段、性能以及应用终端覆盖最全,以阿秒时间分辨为突出特点的综合性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设施。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冯稷表示,设施建成后将能够同时从阿秒时间尺度和纳米空间尺度全面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内壳层电子、价电子、自由电子等电子形态运动规律以及与电子耦合的作用机理,实现对超快电子运动的跟踪测量和操控,为包括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癌症治疗等多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提供强劲助力。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继中国散裂中子源2018年正式运行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再度新增大科学装置,松山湖科学城的显示度集中度将因此而大幅提升。松山湖大科学装置的集聚效应将持续显现。

在此之前,自2018年建成投入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先后服务全球超过2600个用户,完成重要原创性课题超过600项,为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和轴承、深海潜水器、高铁轮轴系统等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是新能源锂电池与储氢材料以及半导体芯片等材料检测不可替代的研究平台。

只是“序章”: 从高新区到科学城

在松山湖建园20周年的活动上,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泽湘荣获“松山湖20年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距离举行活动不远处的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里,2018年投建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即将投入使用,最多可容纳100多个创业团队进驻孵化。这将为松山湖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机器人企业提供集聚发展之地。

早在2014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就来到松山湖,由此开启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之路。

当年,他联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一起发起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2015年开始,基地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

“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至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它们的1/5至1/4,构筑起独特优势。”李泽湘很看好东莞松山湖的创业环境。

目前,机器人基地已孵化了多个独角兽/小独角兽科技企业,如推动香港“机器换人”的3C产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李群自动化、生产“网红”拖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研发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的海柔智能、研发纯电力船外机的逸动、亚马逊日本智能家电海外榜排行前三的卧安科技等。

这是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年来,松山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构建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企业均超过300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近90%。

人才是第一资源。时至今日,松山湖已集聚超过50名院士、68名国家级人才、3万名高层次人才参与科学城建设。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东莞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积累宝贵经验,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落地,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在此集聚发展……20年时光,松山湖在时代的潮流中奔涌向前,一步步抢抓机遇,自我蜕变,进阶前行。

从2001年东莞成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到2010年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15年跻身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作为东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大布局,始建于2001年的松山湖,一路走来,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中阔步前行

40余年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位居广深两座超级城市之间的东莞,崛起于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2001年,东莞投子未来,“二次创业”,松山湖用20年的时光,从科技产业园区到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要素创新体系加速育成,科技创新呈井喷之势,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国科创体系里的一颗愈发耀眼的明珠。

未来已来: 加快构建全球科创高地

奋进松山湖,蝶变科学城。

20年,风华犹正茂。20年,未来大可期。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首个东莞国家战略下,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之路已然明晰。

今年10月获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的《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25年,科技实力、营商环境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地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球领先、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之于松山湖,20年砥砺前行,有了最新的发展航向,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将迈开由园到城的根本性变革,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

之于东莞,这是“世界工厂”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国家竞争,从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迈向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极。

“现在的松山湖不只是东莞的松山湖,而是全国的松山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李国杰说。

“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已然辐射整个大湾区。

2019年1月,来自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SNS完成了首批港澳地区用户实验。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王循理教授团队及合作者采用中子散射、同步辐射等实验手段,探明了Pd基金属玻璃中潜在相变过程的微观机制,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从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以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吸引了国际知名的中子散射的优秀人才,中国散裂中子源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持续显现。”陈和生表示。

记者从中国散裂中子源获悉,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在和广东省、东莞市、深圳市合作建设8台谱仪。“和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多物理谱仪,今年初投入运行,取得非常好的成果。12月底还会投入一台谱仪运行,明年将有4台投入运行,2024年和深圳市合作的两台谱仪也将投入运行。”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陈和生院士如是说。

在人才培育上,今年10月,大湾区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正式签署框架协议,合作共建先进材料与绿色能源研究院;11月19日,大湾区大学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大湾区大学筹建工作取得多项新进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05
不是走了,是逝世了。
根据东莞理工学院官网信息显示,东莞理工学院目前没有院士。

东莞理工学院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院,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但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院长。
第2个回答  2023-01-06
根据东莞理工学院官网信息显示,东莞理工学院目前没有院士。

东莞理工学院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院,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院长。

学院是广东东莞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东莞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十二位、全国地级市第一位,是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之一。东莞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学院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学院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面积1500亩,座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莞城校区面积32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