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如题所述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着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从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入手,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探究阅读方法,以及阅读的评价体系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为什么要研究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生活中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种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可见,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学习的结果。
在学校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石,是语文学科的生命;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我们受着应试教育影响及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重课内,轻课外;重讲授,轻阅读;重死记,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路子。学生大多只重视学习那薄薄的一本教科书,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不理想状况仍然存在。笔者曾在全海小学四年(3)班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结果很不乐观:1、家长重视课内学习,忽略课外阅读。认识不到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更忽略了课外阅读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意义;2、学生缺乏对文字性的课外读物的兴趣,他们乐于接受“快餐式”的文化,如电视媒体、网络、漫画等;3、学生缺乏连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探究性阅读的能力;4、课业负担重,缺少充足的阅读时间;5、学生的阅读内容缺乏指引,课外读物选择盲目,阅读量不足等。这种现状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
从上述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我们极大的关注和认真研究的。
(二)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界定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倍受教师关注的,阅读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新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界定: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让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能力?
有研究者(如宁德施茂枝)认为,构成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有以下几方面:语言能力(含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内化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也有的把阅读能力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查寻读物的能力。
中国阅读研究会会长、河南师大曾祥芹认为:阅读能力是由多要素、多侧面、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从纵向看有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五个能力层次;从横向看,有阅读选择、思考、想象、记忆、时效五项能力贯穿;从立向看有阅读知识(认知结构)、智能(行为结构)、情志(动力结构)三维能力分支。
胡兴宏等曾于1986年分三次测试了360多名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次测试“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词语,理解句子,了解段落、篇章大意,根据段落、篇章作出推断,把握作者写作目的、意图等五方面。第二次测验“阅读速度”,设计了两类题目,一是是否了解了阅读材料的大意,二是对阅读材料中的重要细节是否正确识别。第三次是测验“字词句知识”。
杭州大学祝新华教授也把阅读的测试内容分为速度测试和理解测试两方面。此外,他提出,根据阅读测试的精细度,把测试分为概观测试和分析测试两种。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莫雷教授将阅读能力分成四大部分微观阅读能力(含文章字词的认知与理解、文章句子的理解、文章字词的鉴赏)、结构性阅读能力(含文章内容连贯性推理能力、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文章构思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含文章信息的连贯性推理能力、文章信息的精加工能力、文章整体的信息图建构的能力、文章信息的应用能力)、朗读默读能力(文章朗读的语音准确度、文章朗读的流利程度、文章朗读的感情体现、文章默读的综合考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对阅读能力的要素的认识,虽然众说纷纭,但大都认同理解能力应该是阅读能力核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的认识。②
笔者认为还应加上两个方面: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是指的是规定一分钟之内读多少个词;并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阅读能力的阐释,提升了我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理解,那就是在一定的阅读速度下,能理解文章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有积累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这种能力是在语文课内学习学到的,走向课外去运用,再从课外回归到语文课内学习来,从而提高了自己语文能力。
(三)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笔者认为,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大致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及阅读评价体系的制定。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对兴趣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③
阅读兴趣, 简明地讲, 即指儿童对文献和进行阅读活动的爱好, 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④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反映。
当儿童对阅读发生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 阅读兴趣往往影响阅读效果。有兴趣读书的儿童与无兴趣读书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读书条件下去读同一种书, 其结果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差距; 读有兴趣的图书与读无兴趣的图书, 其结果也不一样。因此, 在开展阅读指导工作时, 首先要重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就是使他们对课外阅读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使他们从课外阅读活动中体会到情绪上的满足,克服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上出现的困难,做到坚持不懈。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①、帮助学生读好最初几本书,让他们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慢慢滋生课外阅读兴趣。兴趣主要是由于心理需要而获得感官的愉悦满足引起的,满足于他们心理需要的刺激物最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于精彩缤纷的世界好奇心强,有一种要揭开其神秘面纱的愿望,一些课外读物能使他们找到许多未知的答案。若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老师诱导得好,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就产生了。很多学生喜欢《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书,先让学生喜欢上并读好几本好书,是课外阅读兴趣形成的良好开端。老师要引导好这点的关键首先是要向他们介绍有趣的读物。为此教师应当是课外书籍的积极读者,特别应当熟知哪些要向学生推荐的优秀的儿童读物。
②、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的读物,这些读物应当要有适当的难度。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读物,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低于这他们理解能力,他们觉得这些读物太简单了容易理解,或者都是已知的内容没什么好读的,不会引起他们兴趣;高于他们理解能力,他们觉得这些读物太难了不容易理解,通过努力,读了还是不理解,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样的课外读物他们也不感兴趣。所以,指导学生开始课外阅读时,不宜选择长篇的、厚本的书,应该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帮助挑选浅显的、短篇的、有趣的故事书、童话、寓言等,这样就会逐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读书的积极性和信心。根据有关研究资料,学生读书兴趣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先列出以供老师们向各年龄阶段的学生介绍读物时参考。1、四岁至六岁的神话传说期,对于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空想世界所出现的生命与生物的神话传说感兴趣。2、六岁至八岁是寓言故事期,对于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寓言故事发生兴趣。3、八岁至十岁是童话故事期,对以现实生活为体裁,经由想象所构成的故事发生兴趣。4、十岁至十三岁时传记及传奇故事期,对于人间的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传记故事、科幻故事和科技文章发生兴趣。5、十三岁至十五岁起始于文学期,开始对于情感发展有关系的如爱情故事发生兴趣。⑤除了读物内容性质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生影响外,读物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对学生的阅读有影响。那种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读物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文字通俗、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小品、历史人物故事、幽默小品等读物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会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据有关调查,学龄儿童初期对形成的兴趣,最感兴趣的是连环画,其次是有插图的读物,再次是单有文字的读物。由此可见,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则应选择一些封面装饰美丽,内配有强烈色彩插图的简单读物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③、语文老师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儿童自制力、持久力较差,喜性好动,喜欢变化式的,讨厌静止式的活动。如果单凭说教告诉他们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去课外阅读,他们即是一开始“听话”去读几本课外书,坚持不久就会松懈厌倦,提不起阅读兴趣。所以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的指导将对学生身心发生重大影响。因为学生的生理、心理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已识了一定量的字,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开始于思考,老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常获得阅读喜悦,才能保持阅读兴趣.但单一静止的阅读方法指导若不考虑学生“好动”,易“喜新厌旧”的特点,则这种阅读兴趣就会慢慢减弱下来。
④、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这一点是从小学生迁移能力较差来说的。他们没办法把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觉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教师要能够从课内外的相互作用中引起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可以使课内阅读教学得到巩固和发展。而课内语文教学又对课外阅读起示范作用。因此两者起互相促进作用。现在小学各年级针对课内课文配有补充课外读本,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提到课外补充的读物或与之相关的课外书籍,帮助他们回忆课内学过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减轻阅读难度,以引起他们对课外阅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蜜蜂》时,有意识地在介绍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以便引起学生们对《昆虫记》的兴趣。课后,就有相当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了《昆虫记》来看,拓展了学生的这方面的阅读。
⑤、要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必须减少他们的课内作业负担,保证课外阅读时间。这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心理诱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若没有课外阅读时间的保证,一切都是空谈。小学生负担很重,一方面舆论强调要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一方面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有的忙于应付形形色色的练习、作业、考试准备,有的忙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如绘画、弹琴技能等,学生毫无自由阅读的时间。我们更不能以课外阅读来加中学生的负担,因此在学校中须安排自由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干涉一切,使孩子们愉快地读。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⑥,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⑦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⑧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阅读目的的习惯
这应该是首先的和第一位的事情 ,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目的不明就等于瞎干。阅读当然也是这样。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就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必要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越持久。为此得培养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在现在读这本,而不在其他时候?’这样自问,无论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它总能帮助我们明确读书的目的。”⑨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打开读物之前,要首先问一问:我为什么要读它?我为什么现在要读它?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二)精选读物的习惯
精选读物的重要性和做法,在前面已经讲到,而关键还在于养成这样一种习惯。这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的那样:“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的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⑩而阅读研究专家C·N波瓦尔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以此来严格控制对读物的选择。这个守则有以下5条:
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
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读物。
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按大纲或专家的建议)读。⑾
这5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严格照此办理,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精选读物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一生受益。
(三)按计划阅读的习惯
在所有阅读的坏习惯中,也许没有比漫无边际,胡乱阅读更坏的习惯了。因为这样阅读,随意性很大,东抓一本,西拉一本,读来读去还是一堆大杂烩。这样读下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涯际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所以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⑿因此,读好书就要切实改掉无计划阅读的坏习惯,而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
(四)合理运用时间的习惯
我们处在纷纭复杂的氛围中,要做的事情很多,而阅读又要坚持,这就有一个合理利用时间的问题。问题是要把这种科学的、合理的利用时间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并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一有问题马上纠正。长此以往,便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善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众人皆知的古训。但在阅读中却常常有很多人做不到,并从而成为影响阅读效率的一大因素。工具书是读者不说话的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而只有养成了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它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阅读前,一定要把常备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中,遇有疑难,就要翻查。教师要加以指导、督促、检查。总之要切实养成勤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六)虚心求师问友的习惯
阅读主要靠阅读主体自己勤读多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决不排除学有专长者的指教和学友的帮助与共勉。英国科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一书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的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⒀总之,阅读既要勇于求师,又要乐于求友。
3、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略读法。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的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略读速度应当是最快的阅读速度来阅读书籍和文章。但略读不同于普通阅读。普通阅读需要一字不漏的将阅读材料全部看完,而在略读时,可以略去一些材料不读,如果感到自己已经抓住了内容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把半个段落或一段的四分之三略去不读。略读范围很广,可用于阅读各学科的教科书,考书,课外书籍和报刊。这中方法适合高年段。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笔者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准备一本专用本,摘抄好词好句。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较快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果,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5)写读书心得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4、制定评价体系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过去那种只凭一张试卷、几道题目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了,也不能正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必将促使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关注阅读对学生情意领域发展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去寻找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和习惯。由此可见,制定合理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
阅读兴趣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阅读的大门;阅读习惯能使我们阅读之路走得更长远;阅读方法能加宽我们的阅读之路;阅读评价是一把标尺,衡量我们的成果。
(四)网络阅读的能力的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习惯并喜欢上网络阅读,网络阅读也逐渐成为我们阅读的一部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网上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7.5倍。网络阅读有着它自身的优点,主要在于网络有着比纸质图书更便捷的检索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选择自己需要的阅读信息。就此而言,“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而网络阅读却同时做到了“让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但是是对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自制力,丰富而泛滥的网络资源是无法估量的潜在威胁。一方面,沉浸其中将浪费大量时间,并耽误青少年的学习;另一方面,网络不良内容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提高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网络信息社会,我们要教学生从中识别、1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复杂的网络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这也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方面。
总之,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途径很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只是从我的教学中,以及在阅读收获中浅谈自己的见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