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县地震的感人故事

快快快急急急!!!

●“解放军来了”

  地震发生时,玉树军分区官兵正在出早操。十分钟后,军分区就集结部队展开救援。“解放军来了!”军分区官兵们一出现,伤病员和家属便兴奋起来。

  地震中,索南才让的平房倒了,他本人也受了伤,可他却守着倒塌的房子迟迟不愿离去,因为屋里存放的价值15万元的2斤冬虫夏草是他的全部家当。玉树县应急民兵连的官兵们知道了才让的心思,问清了虫草的大概方位,仅用半个小时,就挖出了虫草,送到才让手中。他感动极了,拉着官兵的手一个劲地说:“太感谢共产党,太感谢解放军了!”

  青海省军区某团一到达玉树县,团长王波涛就跳下车,站在废墟上作了一个简短的动员:“我们每一名官兵一分钟也不能懈怠,一定要把被困群众救出来。”

  ●“母子平安”

  “要生了,快准备手术!”青海省预备役步兵旅的4名医护人员抬着担架边跑边喊。

  “确保母子安全!”预备役步兵旅马文贤副政委下了死命令。时间一分一秒地飞过去,大家都在帐篷外焦急地等待……终于,4月15日16时28分,经过多名妇产科医生近一小时的抢救,帐篷内传出婴儿的啼哭声。“是个男孩儿,母子平安!”这时,人群中响起了掌声。当这个用洁白纱布包裹着的小生命被抱出帐篷时,孩子的爸爸查多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我太高兴了!谢谢解放军!”孩子的妈妈也在产床上露出了笑容,向在场的解放军和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据了解,这名产妇叫博拉,地震后家里的房子全倒了,只好与丈夫查多在结古镇广场避难。(此段采访由通讯员黄振宁协助完成)

  藏族小伙 心系结古

  “多准备一些牛奶、蔬菜和饼子,我马上就回到西宁了,回去后我们往结古赶。噢,还要准备一些帐篷,千万别忘了。”

  循声,记者在西安机场候机厅看到一位小伙子正焦急地打着电话。等他通完话后,记者问他:“是玉树的朋友吗?”他回答:“是,我就是结古镇的人,现在很焦急,只好安排西宁的朋友给我准备一些物资,我要回家救乡亲。”

  尕松尼玛,一位25岁的藏族小伙,因为生意上的事,10天前从家乡到了上海、陕西等地。“我家就在镇宾馆旁,可我从电视上根本就没找到,全是残垣断壁。我们家乡是多么美丽的一个地方呀!我的朋友常告诉我,没想到结古镇这么美,像个世外桃源。可现在看看,真不敢想。”尕松尼玛的声音哽咽了。

  当我们坐上开往西宁的飞机后,尕松尼玛头上的汗水大粒大粒淌下来。接过记者递给他的纸巾后,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表示了谢意。

  “这几天我很急,一急就不停地流汗,我心急呀。也睡不着觉,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赶快回到家乡。”说到这,尕松尼玛情绪又开始激动。他回忆道,结古镇被誉为歌舞之乡,康巴卓舞享誉中外,家乡每年都要举办康巴玉树节,他就曾经是康巴卓舞的领舞者。“那片美丽的草原多美呀。蓝蓝的天,辽阔的草原,还有爱唱歌的藏族同胞。真不敢想像,现在怎么成了这样。妈妈总给我打电话,不让我回家,说那里余震不断,还是很危险的。但我想,我是结古的儿子,现在这个时刻更应该回去,贡献我的一点力量。”

  最让尕松尼玛感到自豪的是,身患重病的父亲普巴才仁早就投入到抢险救灾中。“父亲是个老党员,几年前因为有病退休了,我们总想让他到西宁生活,但他说离不开家乡。地震发生后,他主动组织一些人,开展自救。还安排我哥哥用车把一些伤员往西宁医院送。自己还开车拉清洁的水,送给受灾的人们。我很佩服他。真的。”

  说到这里,尕松尼玛的眼中又涌出了泪花,坚强的小伙子低下了头。

  很长一段时间,他又抬起头,自豪地说:“地震发生后,许多只与我有过一面之交的汉族朋友,纷纷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有位辽宁的朋友还说,要把我父母接到他那里去,比接待我还要好地照顾他们。我汉中的朋友说,需要多少钱,他尽量筹措,一定要让灾区的百姓少受点苦。灾难真的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这个世界善良的人太多了,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真是很幸福。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指挥,我们一定能再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此时,尕松尼玛的眼里再次流出泪水,却是感动的泪水。

  言谈中,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西宁机场。尕松尼玛望着窗外刚刚露出绿意的西宁,深情地说了一句:“终于到了,这里离我家乡更近了,我要尽快回去。”临别时,小伙子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高高举起手挥着说:“我们结古见。”那一刻,我们的心里也感到一缕阳光正照在身上。灾难无法阻挡,但我们的人民,永远有战胜一切灾难的信心与决心。

楼主选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1
生死一线 军旅雄风

大地震从天而降,青海玉树这座高原腹地充满活力的县城瞬间坍塌。噩梦来得突然,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悲痛中时,援助之手已从四面八方伸向玉树。最先把手伸出来的,是身穿橄榄绿的解放军。

●第一时间第一速度

青海省军区第一时间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组。省军区政治委员段进虎第一时间赶赴玉树灾区,现场指挥救灾行动。

当天,军分区紧急动员除灾区以外5个人武部(称多、曲麻莱、囊谦、杂多、治多)的民兵应急分队750余人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到4月16日16时15分,共救治755人。省军区某团赴灾区一线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命令到达后,团里迅速行动,启封车辆、装载物资、战前动员等应急准备仅用1个小时。13时整,1002名官兵奔赴灾区。该团通信连连长宦萌由于长期执行任务,连续两年未能休假,4月13日刚刚休假,原定于17日结婚,喜帖都已下发到亲朋好友手中,早晨看到新闻后,立即返回团队。

●“解放军来了”

地震发生时,玉树军分区官兵正在出早操。十分钟后,军分区就集结部队展开救援。“解放军来了!”军分区官兵们一出现,伤病员和家属便兴奋起来。

地震中,索南才让的平房倒了,他本人也受了伤,可他却守着倒塌的房子迟迟不愿离去,因为屋里存放的价值15万元的2斤冬虫夏草是他的全部家当。玉树县应急民兵连的官兵们知道了才让的心思,问清了虫草的大概方位,仅用半个小时,就挖出了虫草,送到才让手中。他感动极了,拉着官兵的手一个劲地说:“太感谢共产党,太感谢解放军了!”

青海省军区某团一到达玉树县,团长王波涛就跳下车,站在废墟上作了一个简短的动员:“我们每一名官兵一分钟也不能懈怠,一定要把被困群众救出来。”

●“母子平安”

“要生了,快准备手术!”青海省预备役步兵旅的4名医护人员抬着担架边跑边喊。

“确保母子安全!”预备役步兵旅马文贤副政委下了死命令。时间一分一秒地飞过去,大家都在帐篷外焦急地等待……终于,4月15日16时28分,经过多名妇产科医生近一小时的抢救,帐篷内传出婴儿的啼哭声。“是个男孩儿,母子平安!”这时,人群中响起了掌声。当这个用洁白纱布包裹着的小生命被抱出帐篷时,孩子的爸爸查多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我太高兴了!谢谢解放军!”孩子的妈妈也在产床上露出了笑容,向在场的解放军和医护人员竖起了大拇指。据了解,这名产妇叫博拉,地震后家里的房子全倒了,只好与丈夫查多在结古镇广场避难。
藏族小伙 心系结古

“多准备一些牛奶、蔬菜和饼子,我马上就回到西宁了,回去后我们往结古赶。噢,还要准备一些帐篷,千万别忘了。”

循声,记者在西安机场候机厅看到一位小伙子正焦急地打着电话。等他通完话后,记者问他:“是玉树的朋友吗?”他回答:“是,我就是结古镇的人,现在很焦急,只好安排西宁的朋友给我准备一些物资,我要回家救乡亲。”

尕松尼玛,一位25岁的藏族小伙,因为生意上的事,10天前从家乡到了上海、陕西等地。“我家就在镇宾馆旁,可我从电视上根本就没找到,全是残垣断壁。我们家乡是多么美丽的一个地方呀!我的朋友常告诉我,没想到结古镇这么美,像个世外桃源。可现在看看,真不敢想。”尕松尼玛的声音哽咽了。

当我们坐上开往西宁的飞机后,尕松尼玛头上的汗水大粒大粒淌下来。接过记者递给他的纸巾后,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表示了谢意。

“这几天我很急,一急就不停地流汗,我心急呀。也睡不着觉,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赶快回到家乡。”说到这,尕松尼玛情绪又开始激动。他回忆道,结古镇被誉为歌舞之乡,康巴卓舞享誉中外,家乡每年都要举办康巴玉树节,他就曾经是康巴卓舞的领舞者。“那片美丽的草原多美呀。蓝蓝的天,辽阔的草原,还有爱唱歌的藏族同胞。真不敢想像,现在怎么成了这样。妈妈总给我打电话,不让我回家,说那里余震不断,还是很危险的。但我想,我是结古的儿子,现在这个时刻更应该回去,贡献我的一点力量。”

最让尕松尼玛感到自豪的是,身患重病的父亲普巴才仁早就投入到抢险救灾中。“父亲是个老党员,几年前因为有病退休了,我们总想让他到西宁生活,但他说离不开家乡。地震发生后,他主动组织一些人,开展自救。还安排我哥哥用车把一些伤员往西宁医院送。自己还开车拉清洁的水,送给受灾的人们。我很佩服他。真的。”

说到这里,尕松尼玛的眼中又涌出了泪花,坚强的小伙子低下了头。

很长一段时间,他又抬起头,自豪地说:“地震发生后,许多只与我有过一面之交的汉族朋友,纷纷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有位辽宁的朋友还说,要把我父母接到他那里去,比接待我还要好地照顾他们。我汉中的朋友说,需要多少钱,他尽量筹措,一定要让灾区的百姓少受点苦。灾难真的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这个世界善良的人太多了,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家庭真是很幸福。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指挥,我们一定能再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此时,尕松尼玛的眼里再次流出泪水,却是感动的泪水。

言谈中,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西宁机场。尕松尼玛望着窗外刚刚露出绿意的西宁,深情地说了一句:“终于到了,这里离我家乡更近了,我要尽快回去。”临别时,小伙子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高高举起手挥着说:“我们结古见。”那一刻,我们的心里也感到一缕阳光正照在身上。灾难无法阻挡,但我们的人民,永远有战胜一切灾难的信心与决心。
他哭喊着让活着的人赶紧救人 为救出两个孩子被砸伤脊柱

他静静地躺在救灾帐篷一角薄薄的垫子上,多年的胃溃疡折磨得他只剩下一把皮包骨,脖子轻轻动一动就会带来撕裂的剧痛,受了伤失去知觉的左脚露出被窝也感觉不到冷。只有高高的颧骨下一双忽而转一下的眼睛,透露出他一息尚存。

病榻前最惹眼的是老人头边一本破破的小册子,上面写满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加吉娘社区二社83户藏族人家的名字。挪恩、代代、金措、阿吾加义……这些名字不用看,早已烙进老人心里。

老人今年61岁,叫才仁多加,是二社社长。

地震中没受伤,为救出两个孩子被砸伤脊柱

加吉娘社区是第一批三江源生态移民试点社区,2004年移民到结古镇外围,是玉树地震重灾区之一。

病榻上的老人不愿回忆14日早晨天崩地裂的惊魂一刻。那些昨日还鲜活的乡亲们的面孔,每次浮现在脑海里,都像尖刀捅在他胸口上。

乡亲们争着告诉记者:老社长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地震中,他在马路上没有被砸,是为救人才受伤的。那么多乡亲们被救了,他自己却倒下了。

“60多岁的老人了,见到大家惊慌失措,他哭喊着让活着的人赶紧救人。”

“他带头救出挪恩一家,就在他挖代代家两个孩子时被余震时倒塌的空心砖砸中脊梁骨。”

“当天下午他没觉得特别难受,还在接着挖人。看到伤员越来越多,听说赛马场有医疗队,他就到赛马场请医生,被车撞伤左脚,血流了一鞋。”

“他究竟还是把医生请来了,乡亲们有救了,他自己却倒下了。”“好人啊,他是我们的主心骨。”老人的帐篷外,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70多岁的老人阿吾加义边说边流泪。

他躺在帐篷中,心中惦念着那些特困户

在安置点满眼标有“民政救灾”的蓝色帐篷中,才仁多加的白色游牧帐篷特别醒目。

震后的高原玉树,可以遮风避雨抵挡风寒的帐篷是最紧缺的物资。每次救灾帐篷到,才仁多加都让乡亲们先领,自家就拿废墟里掏出来的移民前游牧时用的布帐篷凑合着用。

阿吾加义领着记者走进老社长家的帐篷。

“你家帐篷和吃的领到没有?”听到阿吾加义来了,才仁多加连忙问。

“领到了,都支好了。”阿吾加义答。

躺在帐篷里的才仁多加还惦念着二社的8个特困户,尤其是阿吾加义、他岁数更大的老婆、刚上小学的孙女,和疯女人金措。

“可怜的疯女人金措没饿着吧?江永才措,你去给金措一碗奶茶。” 才仁多加吩咐自己老婆。

“我们都有的吃,你别惦记着了,好好养病啊。”阿吾加义起身跪在才仁多加病榻前,两个老人的手紧紧相握。

“我觉得我死不了,我做了一辈子的党员梦去年才实现,我要为党做的事还远远没有做完呢,要死也要为共产党死。”病痛的折磨让才仁多加消瘦不堪,然而信仰,却让他高高颧骨上深陷的双眼如此清澈、坚定、有神。

共和国同龄人,共产党抚养长大的藏族孤儿

乡亲们说,才仁多加和他的妻子江永才措都是苦命的孤儿。

才仁多加1949年出生。3岁没了娘,他根本不记得母亲什么样。9岁时又没了爹,他跟牲口睡在一起差点没饿死。他的老婆江永才措今年53岁,也是孤儿。

民政工作者发现了他,把他送到儿童福利院。从此孤儿不孤,党的怀抱温暖着他健康长大。

“进福利院的头一年,正好赶上自然灾害,大伙都没东西吃。院长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个地瓜,煮了满满一大锅地瓜“粥”,把有地瓜渣的全分给我们这些无父无母的藏族娃娃,自己就喝清水。”才仁多加说,那是他长到61岁,记得最深、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一件事。

就是那碗救命地瓜粥的恩情,注定了才仁多加对共产党一生的“皈依”。

2009年,老人的共产党员梦终于实现了,这年他60岁。向党旗宣誓的时候,他老泪纵横。

“剩下的日子,就是为党、为乡亲们做事。我的命是党给的,我可以为党死。”才仁多加说。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乡里驻社区的一位女干部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才仁多加掏自己腰包,帮特困户解决实际问题的花费多达2500元。特别是去年5月到7月之间,青壮年都到百公里外的地方找虫草,老社长经常往老弱病残的人家背米驮面。

如果说浮躁的社会曾让人遗忘信仰,但在这位老人病榻前,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光芒和力量。

哪怕剩一口气,也要和乡亲们在一起

14日当天他东奔西走救人。14日晚上,震后第一夜,救援物资还没到,他和儿子连夜到邻近治多县的亲戚家借来吃的,给乡亲们填肚子。

15日一大早,被砸坏的脊柱开始剧烈疼痛,左脚也肿得厉害,他病倒了,累倒了,起不来了。

采访中,四川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恰好过来给他看病。经过检查,医生说老人脊柱伤了神经,左腿已没有反射并且开始萎缩,需要立即送州上治疗。

大家都把他抬起来了,可是才仁多加死死抓住帐篷的门帘就是不肯松手,病痛没有让他流泪,和乡亲的离别却让老人的泪水夺眶而出。

老伴江永才措知道老头的心思:二社就他一个干部,他了解家家户户的情况,他放心不下这里。

医生们拗不过老人,拿出随身带的几盒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插上吸管让老人服用。

“共产党好,共产党的国家,再大的天灾也有人管老百姓。我是孤儿,我老伴也是个孤儿,没有共产党我们从小饿都饿死了。我哪也不去,我虽然起不来但我有口饭吃就还能给共产党分发东西,为共产党做事我死都愿意,我死都愿意……”喝着喝着老人哽咽了,他吐出吸管,满心的话伴着泪水一齐涌出,泪水沿着老人脸上的“千沟万壑”流到嘴里,淌到脖子上。

“现在救灾物资运到了,救灾工作都走上正轨了,您就放心去西宁治病吧!”乡亲们劝才仁多加。

“我哪里也不去,就待在这里。这里遭了这么大灾,还有很多事要协调。我只要在这里,哪怕躺着,心里也踏实。”才仁多加微弱的声音传递着跟乡亲们生死相守的决心。

“没能救活他,我们要救更多的人”

他们来自不同民族。在玉树地震发生后,这些由回、汉、蒙古、土族等多民族民工自发组成的救援队,在废墟中不断搜寻、挖掘。“废墟中有生命在等待救援”的信念,使这个160人组成的非专业队伍,从瓦砾之下,救出了43个鲜活的生命。

4月14日早上,像很多个平常的早晨一样,成李军正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和其他工友们一起修筑玉树巴塘机场至结古镇的公路。突然间,脚下的大地震颤了,一个满身是血的人闯进工地并大声呼救:“我们那里楼塌了,埋了好多人,快救人哪!”成李军认出那是附近一个单位的工友。

工地上的所有人感觉到了灾情的严重,他们迅速集结,跳上卡车。在那个呼救的单位,成李军和20多名工友看到,原来4层的楼房变成了两层。成李军听到废墟中传来了呼救声,他们立即开始救人。“那是一名小伙子,开始精神还不错,能够告诉我们他的腰被压住了。”成李军说。

没有工具,工友们靠双手一点点地扒抬。人们不断地与被压的小伙子对话,希望他能够坚持。“我们一定把你救出来!”所有人在一刻不停地挖,不停地抬。“坚持,坚持,坚持!”人们在鼓励。但是小伙子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5个多小时的挖掘之后,成李军看到一只苍白没有血色的手。周围的人沉默了……

推开所有掩埋的东西,小伙子身体露了出来。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张年轻的脸庞,20多岁。“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所有的人感到揪心的痛。

瞬间的悲伤过后,救援队员们再出发,在瓦砾下寻找生命的迹象。

“我们救出了七八个生还者,还挖出了许多遇难者。我永远都会记得废墟中那只苍白的手。我们没能救活他,但我们决心要救更多的人!”成李军说。

“我没钱,但是有力气”

在成李军他们不断挖掘的同时,与他一样隶属于青海省正平集团的另一名工友,回族民工云生录带领另外90多名回族民工第一时间在禅古寺和禅古村展开了营救。

今年55岁的云生录是民工救援队中年龄最大的,14日到现在,他还没有好好合过眼。“地震后,我们本想往结古镇赶,在路上发现山体滑坡,路堵掉了。公司领导决定调运大型设备开路。于是,一些人留下来开路,我和40多名工友就到滑坡路段附近的结古村查看情况。”

禅古村,一个纯藏族村落,就在昨天它还坐落在宁静悠远的草原。当云生录他们到达那里时,整个村寨一片瓦砾,房屋倒塌的灰尘还在空中弥漫。没有丝毫犹豫,在几个逃出来的藏族老乡指引下,云生录和工友们开始搜救。

“那是一个藏族村子,还有一座寺院,都塌了。好好的村子没了,我心里特别难受。没有工具,我们只能用手挖。”云生录说。

他们陆续挖出了一些被埋的藏族群众,还有一些禅古寺的阿卡。语言不通,云生录他们不知道被救者说些什么,但是他们看懂了藏族被救者竖起大拇指的手势和感激的眼神。对此,憨厚的队员们只能紧紧握住他们的手,向他们传递坚强。

一所倒塌的房子中依稀传来婴儿的啼哭声,队员们立刻冲过去。孩子的哭声重重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扒啊,刨啊,云生录终于看到在碎砖破瓦夹缝间的孩子,他很小,可能只有2个月。云生录立刻抱起了孩子。云生录捧着这个幼小的生命,把孩子交给同样刚从废墟中被救出的孩子父母。

道路修通后,云生录他们赶赴结古镇救援。这个平时热闹的镇子已经面目全非,很多地方塌成了瓦砾。云生录经过一处楼房,听到有人呼救。一个少年的声音说“大叔,救救我”。“坚持住,我们一定救你!”云生录和队员们不断地挖土、搬砖头,习惯劳作、长满老茧的手,磨破了皮,渗出了血。少年喃喃地说:“谢谢你们来救我!”

从18时干到零时,整整6个小时,云生录才和队员们把这个孩子挖出来。他的一条腿被房梁砸断了,却没有哭泣。一名工友把他背到医院。临行前,他对救他的人们说:“你们把我从死亡堆里拉了出来。我忘不了你们!”

几天来,云生录和他的回族工友们救了30多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靠这些救援队员用双手挖出来的,而他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这位朴实的回族大叔只有简单的话语:“这么大的灾,我心里很难受。要救灾,我没有钱;但是我有一双手,还有力气。我在这里,就要救他们。”

挽救生命 给逝者尊严

17日,这支由多民族民工组成的救援队,在玉树西北牛宾馆的废墟上再次展开挖掘。此时地震已经过去了4天。

这支非专业的救援队,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72小时黄金救援期”。但队员们相信,每个废墟下,都可能有鲜活的生命,他们要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早上,民工救援队40多人与另一支专业救援队一起开始发掘。楼板、砖块、架子……一件件挪开,人们看到了两名遇难者。看到这种情形,另一支救援队决定去别的地方搜寻。民工们却决定留下来,继续发掘。

突然,沉重的楼板底下,似乎传来一丝动静,难道还有幸存者?

救援队员加大挖掘力度,快点、再快点。废墟下的动静越来越清晰。队员们抬开最后一块楼板,看到了一只黑色的藏獒。

队伍中的蒙古族小伙王元成,立即用手扒开阻碍的铁栅栏,把这个“幸运儿”救了出来。大狗很有灵性的“呜呜”了几声,仿佛感谢救它的人们。

王元成给这只藏獒喂了随身带的水和馒头,这个生命在废墟的黑暗中熬了4天。王元成爱怜地抚摸着它。

“现在,我们收留了这只狗。这两天,王元成走哪,它就要跟哪,寸步不离。”救援队员们说。

这天,在西北牛宾馆废墟上,这支救援队伍从废墟中挖出了7具遇难者遗体。

救援时刻 用行动表达

正平集团董事长金生光告诉记者,这支救援队都是他们集团下属的民工,有160多人参加救援。到17日,这支民工组成的救援队已经救出43人,挖出40具遇难者遗体。

“没有人提到钱或要求什么利益。民工们很朴实,虽然余震不断,但所有人都很踊跃。16日开始,我们集团已经调用了许多大型设备并做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在这个民工团体中,还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争分夺秒地开展救援。

18岁的葛吉龙,汉族,标准的90后。地震发生后由于通讯中断,只能靠他在救援现场与后方之间不断开车来回传话,10多公里的距离,两天内他往返了70多次,被工友们称为“传话筒”。

24岁的撒拉族小伙儿马有民,有着一张稚气未脱的脸。连日来,他不分昼夜地驾驶装载机在滑坡的机场公路上抢修,保障了这条“生命线”的畅通。

与他一起的,还有一位土族小伙子,在忙碌火热的抢修现场,我们没能见到他的身影。

这支救援队中的许多人,看到记者只会羞涩地笑笑。对他们来说,能够表达的,只有行动。

如果我们能出去 以后不再吵架了

“如果我们能出去,以后不再吵架了。这辈子是夫妻,我们下辈子还做夫妻。人要多少钱都没有用了,开开心心过日子就是最好的。”

说话的男子叫刘云生,而说话当时,他正被压埋在废墟里,怀里紧紧搂着妻子胡景香。结婚后,夫妻俩来到青海玉树县结古镇开了一间“帅帅”食杂店。地震前,夫妻俩几乎每天都吵一两次架。而在废墟中,夫妻俩开始说起了心里话。值得庆幸的是,被压12小时后,夫妻俩最终获救。

中国之声点评: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刘云生的废墟表白质朴而温暖,12小时的紧紧相拥坚韧而浪漫。这里面有对生存的渴望、对未来的担忧、更饱含着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那就是夫妻间十指相扣的幸福。当柴米油盐冲淡了激情,当花花世界迷乱了双眼,希望所有的夫妻都能够从中得到启示:还将归来意,怜取眼前人,懂得珍惜,才会拥有。

汉族“妈妈”感动医护 震区藏族婴儿吃上奶水

一个出生刚5天的婴儿,因母亲受伤没有奶水而哭闹不止。就在医护人员手足无措的时候,一位汉族“妈妈”用自己的奶水让这个藏族婴儿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发生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感人的一幕。

4月16日晚,出生仅5天的婴儿随受伤的母亲江永巴忠被送到兰州治疗,江永巴忠因盆骨骨折无法照料这个刚到人世间的孩子,加之因受到惊吓断了奶水。望着因不吃奶粉哭闹不止的婴儿,医护人员万分焦急。“最好能找到母乳喂养。”一句话提醒了大家。医护人员立即赶到妇产科为藏族婴儿征集临时“妈妈”。

“我的奶水充足,孩子由我来喂吧。”刚刚临产的韦女士接过了嗷嗷待哺的婴儿。看着躺在怀中吮吸乳汁的藏族婴儿,韦女士笑了,婴儿笑了,医护人员也笑了。

共保多杰“打的”200多公里 救了7人

19日,广东公安边防总队第六支队医疗队在玉树结古镇救治伤员,在民族师范学院医疗点,一名面容憔悴但目光坚毅的藏族青年跑到医疗队官兵面前,志愿充当翻译。在救治过程中,医疗队官兵们得知,原来这位名叫共保多杰的藏族青年是一名老兵。

共保多杰告诉医疗队官兵,他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人,曾经是一名武警战士。玉树地震发生后,共保多杰家有15名亲友在地震中遇难,他的爱人也在地震中受伤。然而,当听说玉树县是重灾区后,共保多杰强忍着悲痛把家人安置好,带着身上仅有的100元钱踏上了前往重灾区的抗震救灾之路。

15日一大早,共保多杰“打的”跋涉200多公里赶到玉树县结古镇。一下车,共保多杰就跑到废墟上去救人。15日、16日两天,共保多杰只吃了一碗方便面,一分钟也没合眼,他一个人硬是从废墟里救出了七条鲜活的生命。

救援黄金72小时过后,共保多杰又加入了在玉树体育场搬运伤员的志愿者行列。19日上午,共保多杰看到医疗队官兵在医治伤员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语言不通的现象,他又赶到部队野战医院,当起了义务翻译。

“这些天,我记不清搬运了多少伤员。在这个时候,我只知道我仍然是一个兵。”共保多杰说。
第2个回答  2010-04-26
1.青海玉树7.1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灾情就是无声的命令,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正紧急行动,驰援玉树。

●二炮部队:科学救援重经验

北京飞往西宁的航班,满眼一片“迷彩”,这是来自二炮某部的救援人员。40多位军官神情庄重,军容严整。他们和我们奔赴同一个目的地——玉树。

“昨晚接到命令,今早就出发,大家积极性很高,要用最快速度赶往灾区。”邻座的大校对我们说。他姓邓。

“汶川大地震我们积累了经验,但高原救灾是一个新课题,以前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4000多米的海拔,气象条件严峻,科学救援最重要。”

邓大校告诉我们,这个飞机上,有7个专家,包括了工程、道路、桥梁、爆破等好几个专业。同时,部队已经抽调了大量大型机械,如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液压切割机,这些机械都在待命,只等他们尽快赶到当地,实地调查后确定哪些机械最需要以及需求量。

●志愿者:有序救援不添乱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任晴也在同一个航班上。她要赶往玉树结古镇的藏医孤儿学校。“直到15日下午才打通校长手机,他说学校情况还好,200多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受伤,现在都在大操场上住宿,安全有保障。”

“我们紧急募集了一笔款,准备在西宁给孩子们买一些食品和水,和其他机构的朋友找车给运进去。”

任晴知道前方很紧张,她说:“我们可不想给当地添麻烦,现在救援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政府力量、部队力量是最强大而有效的,我们志愿者就是要尽力做好自己能够做、能做好的,有序地参加到救援之中去。”

●青海医生:连续作战共克艰

西宁曹家堡机场,一长队救护车停在机场侧门口。青海交通医院的回族大夫马铁军已在这里工作了两天。

“昨天已经运出来350多名重伤员,大多骨伤,他们在当地已经做了简单包扎、固定,现在都在省内5家重点医院接受手术和后续处理。”

“大家都在连续作战,昨晚忙到夜里12点多,好在伤员运到了西宁,这几家医院的医疗条件相当好,上海来的专家已经在给重伤员动手术了。”

马大夫告诉我们,这两天他们在机场接伤员,见到各省的救援队、医疗队在往灾区赶。他说各地都关心着灾区,看到这些景象,心里好激动,也就不觉得累了。“大家来支援灾区,我们心里更有底。”

大地震从天而降,青海玉树这座高原腹地充满活力的县城瞬间坍塌。噩梦来得突然,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悲痛中时,援助之手已从四面八方伸向玉树。最先把手伸出来的,是身穿橄榄绿的解放军。

●第一时间第一速度

青海省军区第一时间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组。省军区政治委员段进虎第一时间赶赴玉树灾区,现场指挥救灾行动。
2.幼儿园老师舍身挡水泥板 孩子获救老师牺牲 地震发生后,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5名老师都在园内。此次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网脉e代社区论坛NU;@f T$?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逝去,回应声越来越弱。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网脉e代社区论坛aPGO9n7q:N
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网脉e代社区论坛P;^1^X,}`\ O*V
在幼儿园废墟里,记者看到孩子们使用的小枕头、小盖被,还有散落的一只只小鞋。人们不愿再去想像当时的慌乱与无助,但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孩子得救。网脉e代社区论坛m'Ha6z ?i8FDYG
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
k#q)Xm{dw0在遵道镇,记者见到了28岁的韩先成,鼻梁上架一副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就是他,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把自己私人诊所里的急救药品拿了出来,为成功救治伤者争取了更多时间。网脉e代社区论坛0e9cj zWlE5m
作为一名服务农民的私人诊所医生,韩先成3年前曾是当地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地震发生后,没有人来动员,更没有人来要求,韩先成马上赶到镇政府主动请战。网脉e代社区论坛8DU"d+mT"dcWA
在韩先成帮助下,一些逃脱灾难但伤势不轻的村民及时得到了初步救治,伤口得到清理、骨折处得到包扎。从12日下午到13日中午,韩先成已一天没有合眼。韩先成说:“伤者太多,有100多名,已用尽我药店里库存的全部急救药品,只剩下一点感冒药了。”其实我能做的很多乡村医生都能做,只是他们的店铺垮塌,药品被压碎了。如果我店里的存药更多,如果其他店铺的药品没有被压碎,将有更多人被救。”
5q!n9u2d6UN0为了孩子遗体的尊严老板冒险搬来布料网脉e代社区论坛 M0G/_,e BCQ
当救援队将欢欢幼儿园废墟上一块块砖瓦清理开时,当一具具孩子的遗体被挖掘出来时,大家都不愿再去多看一眼那一张张曾经天真的笑脸变成了现在的模样。网脉e代社区论坛*u3@b4s0b
在当地经营布料生意的贺思萍,当时也在救援现场,她亲戚的一名孩子被困在废墟中。孩子的遗体被一具具抬出,但却无法及时找到为孩子遮盖的塑料布、棉布。网脉e代社区论坛`&Fv s.a8]c
此时余震未了,楼房随时都有继续垮塌的危险,贺思萍二话没说,冒着生命危险一口气冲上店铺二楼,为救援队搬来了一匹红色呢子布。平凡的她为无辜的孩子保住了最后的尊严。
3. 大灾过后的感人事迹:玉树地震,三个人的妻子遇难。他们是从忠县来玉树打工的重庆人,准备集体将遇难的亡妻用农用车送回老家安葬,让死者们能够落叶归根。

这群男人用质朴的语气告诉记者,他们希望用这一行动让各自的妻子能够在老家入土为安,也对妻子娘家人有个交代。

昨日下午5点,搭载着3名死者的这辆川路农用车已经驶进四川甘孜,还有两天,这些遇难者将回到重庆忠县安葬。

“走,我们一起回家”

前晚9点,玉树州医院,当在玉树打工的重庆忠县人张杰明、高传洪含泪将自己在地震中遇难的妻子抬上农用车时,心情异常沉重。

“走,我们一起回家!”张杰明最后将妻子脸上的灰尘擦净后默默地对妻子说。张杰明告诉记者,妻子许何芳已怀有两个月身孕,但一家人的命运却因前日的地震而突然逆转,以致他与妻子阴阳两隔。

47岁的高传洪在看完妻子最后一眼后,用家里唯一剩下的白床单布将妻子的脸遮住,他不愿意看见妻子额头上被石头砸破的血红伤痕。

而一贯沉默的张平兴则将妻子的尸体抱起,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一遍遍地仔细端详。这3个男人,正准备用农用车送亡妻回家。

“是怀孕的妻子救了我”

张杰明至今双手全是血痂。之前,他用双手刨出了自己在地震中遇难的怀孕妻子许何芳。

张杰明说,前日早晨7点,地震袭来,自己正在沉睡,是妻子突然醒来叫醒自己,才发现地震将他们在玉树州西巷路的土屋摇晃得哗哗作响。“我当时眼前一片黢黑,第一感觉就是我要完了!”正在这时,张杰明感到突然有人在背后将他迅速地推出门去,待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房子已突然垮塌。这个推他的人,正是他怀孕近两个月的妻子。“是怀孕的妻子救了我,我要让她落叶归根。”张杰明说。

“我会回来找失踪的儿子”

地震发生后的高传洪经历了大喜大悲的过山车。

地震当天,高传洪的妻子孙之淑正要送7岁的孩子高勇去上学,就在这时,地震袭来,几秒钟时间,在家里的高传洪亲眼看着自己的妻子消失在他的眼前,土瓦房瞬间将他身高不足1.5米的妻子掩埋。

高传洪说,妻子的年龄和自己一样大,都是重庆忠县人,感情恩爱,有一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儿子高勇,小名叫高世杰。地震后,高传洪拼命地从废墟里扒出自己的妻子,当时妻子还有口气。他紧急将她送到玉树州医院,出了医院门口的高传洪还十分高兴地去玉树县红旗小学寻找自己的孩子高勇。他对老乡刘善玉说,“估计妻子孩子都没有什么事情。”

半个小时后,刘善玉再次看见了高传洪。他说,走在街上的高传洪看起来摇摇晃晃要摔倒的样子。高传洪随后告诉刘善玉,自己的老婆死了,孩子也找不到了。“我是学医的,知道他的精神已经近乎崩溃了。”刘善玉忙安慰高传洪说,“你要挺住,你挺住了,这个家庭才能慢慢变好。”

昨日,记者在这个倒塌的家中,从土堆里翻到了高传洪和妻子还有孩子高勇的照片。高传洪说,“将妻子送回老家后,我还会回来寻找失踪的儿子。”

“妻子不能埋在陌生的地方”

由于地震后身上没带多少钱,3个重庆男人为了送亡妻回老家,从各自倒塌的房间里找到几张10元、20元的钞票,又找人借了一部分,才凑齐了回家的车辆过路费,以便妻子能顺利落叶归根。

昨日下午,3个男人已行驶到四川甘孜。当记者问高传洪为什么非要将妻子送回老家时,高传洪说,“结婚都20多年了,我要对她有个交代,对她的父母有个交代。妻子不能被随便埋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高传洪的老乡刘善玉说,当天他去送这些老乡走,他新开不到3天的诊所也在此次地震中塌掉,他当时也想和这些送亡妻回家的老乡一起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但是车太挤了,一路上爬山温度又太低,如果要走,只能跟遗体挤到一堆,所以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刘善玉说,如果玉树没有地震,将是一个恋爱的好地方,这里有文成公主庙,还有很多汉族人来这里淘金。

4、9岁小格朗:“我是用手把奶奶挖出来的”
4月17日上午,广东边防救援队组织三支医疗小分队赴玉树结古镇灾区巡诊。在结古镇第二完全小学附近,当官兵们走进安置点时,一个小男孩拉起一位战士的手就跑:“叔叔,你们快去救救我奶奶吧!”在小男孩的带领下,医护人员立即前往救治。76岁的老奶奶才旦措姆腿部在地震中被砸伤,四天来一直没能走动半步。

救援官兵赶到后,立即对才旦措姆进行救治。才旦措姆与男孩格朗是祖孙俩,两人相依为命。地震发生时,起来上厕所的格朗幸运地逃过一劫。“房子塌了,奶奶的腿被压在下面,我是用手把奶奶挖出来的。”讲起当天的情况,9岁的格朗还心有余悸。

参与救援的广东边防总队六支队军医刘成介绍,老奶奶打上石膏以后,半个月就可痊愈了。当官兵离开时,才旦措姆拉着官兵的手依依不舍,嘴里不住地说:“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二、港义工舍己救人感动四方 曾荫权:港人以他为荣

中新网4月17日电 综合香港媒体报道,香港义工黄福荣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勇行为闪耀出金子般的光辉。他身体力行默默付出的事迹为世人传诵,四面八方的网上留言视他为“港人的骄傲”,内地同胞也赞其为“真正的英雄”。港府计划向授勋评审委员会推荐黄福荣,追颁金英勇勋章,以表扬其无私忘我、舍己救人的精神。

阿福感四方 港拟追颁金英勇

青海省玉树县七点一级强烈地震夺走数以百计的生命,当中包括四十六岁的黄福荣。在大地震来袭时,作为义工的他成功带同一批孤儿及时逃生,但得知有数名孤儿和老师被压在倒塌的楼房下,纵然面对随时有余震的危险,他并没有临阵逃脱,反而义无反顾地再进入废墟中,救出被困的三名孤儿和三个老师后,自己却敌不过死神召唤,第二次六点三级的余震突然发生,瞬间被倒塌的房子夺去
生命。

特首从报章上得知,黄福荣有一个名为《傻人有傻福的空间》的网志,记录他多年来担任义工的点滴,奔走香港与内地,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出力,令特首想起圣经马太福音,“慈悲的人有福了”,希望他现在真的得到幸福和平安。
三、母亲怀中的孩子还活着
4月16日上午9点到11点,两个小时,广州消防20多名救援者经历了从希望到失望的剧痛。失望的情绪弥漫着在场的每一位救援者。
那时,一个男人跑了过来,“你们不要找了,白文毛和永吉都遇难了。”男人说。“我是永吉才仁的丈夫,我叫珍夏,是玉树州孤儿学校的老师。”几位邻居认出了蓬头垢面的珍夏,然后对人群喊:他是永老师的爱人,你们应该相信他的话。
救援队员们脸上一片悲伤。广州消防援救队指挥官摇了摇头,“我们来迟了。”人群开始散去。
“地震时,我住在学校,跑得快,然后狂奔回来,却没找到永吉和姐姐白文毛的影子。”珍夏流着泪告诉本报记者,地震半小时后,姐妹俩的遗体已经被珍夏挖出。
珍夏告诉记者,挖出来的白文毛怀里,是她9个月大的孩子。白文毛双手紧抱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母亲白文毛是用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孩子挖出来后哇哇大哭。如今由珍夏带到孤儿学校的院子里,住在外面没有帐篷的地铺上。
当人群散去,几个孩子拿着一张心形卡片,轻轻地插在坍塌的墙上。“你虽然走了,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卡片上这样写着。
珍夏说,永吉是爱孩子的女人。姐姐白文毛未婚育有一子,永吉视为己出。在学校,孤儿们亲切地称永吉为“妈妈”。
5——记地震灾区救孤儿献身的香港义工黄福荣

14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这位把死在公益道路上视作上天恩赐的热心人,用无私大爱谱写了“生命之歌”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尾声。

4月17日,玉树县慈行喜愿会孤儿院里,原本四层楼房的地方只留下一堆瓦砾。院旁的空地上,一个长长的木箱上盖着一张干净的床单——这是孤儿院工作人员为46岁的香港义工黄福荣特意制作的简易棺木。

没有鲜花,没有遗像,只有孤儿院孩子和老师们整齐摆放的救灾食品作为祭品,寄托他们浓浓的哀思。孤儿院副院长阿周说:“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14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这位把死在公益道路上视作上天恩赐的热心人,用无私大爱谱写了“生命之歌”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尾声。

14日清晨,由民间公益人士筹建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里,19名年龄稍大的孤儿已经去上学,孤儿院里留下了“阿福”、三名年龄较小的孤儿、两名老师和院长等人。忽然间,玉树发生7.1级强震,一阵地动山摇之后,孤儿院的楼房轰然倒塌了一半!

“当时,阿福和另一名老师很幸运地逃了出来,”阿周说。但三名孤儿和一名老师被埋在了废墟之中,所幸一块巨大的水泥天花板和地面形成了一块三角形的空间,四人头露在空间外面,一半身子被埋在了下面。

阿福立即钻进那片三角形空间,从后面将四人用力往外推。当他刚把四人推出废墟后,余震又将未垮塌的一半房屋震垮,阿福顿时被压在沉重的水泥天花板之下!

“我们着急地刨,刨了两个小时才把阿福刨出来。刨出来的时候,他还有气息,不停地问着: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可是大概20分钟后,他就没有气息了。在场的两名医生也没能把他抢救过来……”阿周回忆说。

阿福的朋友、这家孤儿院的一位筹建者赵林说,阿福是香港一名普通的货车司机,每月工资只有一万多港元,在香港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根本不够花,同时阿福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需打胰岛素,却还要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每年阿福有三个月的假期,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

据了解,阿福几年来一直为“中华骨髓库”扩容捐助和大力宣传,曾经徒步从香港走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阿福知悉后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2008年汶川地震后,阿福又在灾区做了3个月的灾区重建志愿者。

“我们平时经常在网上聊天,他几乎不聊自己的私事,我们的谈话内容是纯粹的公益话题。当时,赵林对阿福开玩笑:“你身体不好,能上高原么?万一死了怎么办?”但阿福的一句话,让赵林这个从事了11年公益事业的 “老公益”感动良久。阿福当时回答说:“在公益和奉献爱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黄福荣”先生个人生迹

黄福荣生于1964年07月06日,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人,从2002年开始在内地做善事。于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抢救被压孤儿不幸牺牲。港府追封黄福荣金英勇勋章,成下葬景仰园第一人。

香港义工黄福荣曾不顾家人反对,参加 “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义举,在“414”玉树地震时,本已逃出生天,但当获知尚有1名教师及3名学生走避不及,被压在倒塌的瓦砾堆中后,即不理危险,立即折返孤儿院救人,未几再发生余震,部分摇摇欲坠的房屋亦告坍塌,黄福荣惨遭活埋,稍后被救出惜证实不治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于黄福荣舍已救人的英雄事迹,有网络称其为“伟大的志愿者”,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代表香港政府对其家属表示沉重哀悼,并表达以最崇高的敬佩。

“512”汶川地震惨痛未忘,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昨发生七点一级强烈地震,导致至少四百多人死亡、逾万人受伤,香港义工黄福荣在救人过程中英勇殉难。

居民超过十万人的玉树州、玉树县两级政府所在地结古镇是重灾区,因当地大部分民居都是抗震能力很差的土木结构,地震发生时,逾九成民居倒塌,未倒塌的房屋也多数出现裂缝,在余震中不断摇晃,地震还引发多宗火灾。

地震造成州政府办公楼部分倒塌,当地最好的玉树宾馆被震裂。结古寺宾馆完全倒塌,有多人被埋,救援人员在现场听到废墟下有呼救声。其中四十六岁香港义工黄福荣,在一间倒塌的孤儿院中参与救人时,刚刚救出三名孩子及一名老师时,还有两老师待援,黄正欲回身抢救时,却不幸牺牲性命。

绰号“阿福”的香港义工黄福荣,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虽身患顽疾,仍走到灾区最前线协助灾民;昨天青海大地震,他亦在倒塌的孤儿院奋不顾身救人,可憾一腔无私的热血,最终埋在一堆无情的瓦砾中。内地网民对其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敬佩,纷纷在网上留言哀悼,“阿福,你是真正的烈士,一路好走!”

四十六岁的黄福荣,未婚,生前在港经营货柜车运输公司。 2001年,“阿福”在内地一间书店,读到罹患白血病和脑癌的“双癌少校”隋继国的著作《挑战死亡 白血红心走天涯》,对隋利用生命中仅剩的时间做善事大为感动,透过书店联络对方,结伴从北京徒步南下往深圳,宣传骨髓捐赠。 2002年1月,他再从港出发,徒步上北京为宣传骨髓捐献并为中华骨髓库筹款,更捐上自己毕生的积蓄。

翌年,隋和其几名在内地认识的血癌病友先后离世,他大受打击,后发现自己患上肺结核和糖尿病,情绪更形低落,一度一蹶不振。直至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灾民惨况再次触动阿福的善心,坚持带病独往重灾区协助灾民。

近年,阿福再积极参与内地慈善工作,本月初经兰州抵达青海玉树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昨晨地震时,该院的楼房倒塌,阿福本已成功逃生,但得悉有三名孩子和三名老师被埋,再走回灾场协助营救,据闻成功救出四人,惜救人未能自救,客死异乡。

香港特区驻京办首席入境事务主任曾国卫表示,驻京办昨午四时许接获黄福荣家人求助,并即时联络青海当局,而黄的家人计划今日出发到当地,驻京办会派员同行并尽力提供协助;另驻京办暂时只收到一个求助个案。
6. 怀孕妻子被埋受伤 丈夫嘴对嘴给妻子喂水

在交大一附院入住的,有一位怀孕4个月的高龄孕妇,今年已经38岁。丈夫朋措闹布身体健壮,但满脸倦意,一直守在妻子身旁。他说,家里土木结构的房子垮塌了,妻子也被埋,他和邻居扒了几个小时才把妻子从废墟中扒出来。

朋措闹布夫妻有3个孩子,7岁的女儿因为上学躲过了灾难。11个月大的儿子失踪。轻伤的他陪伴妻子来到西安,妻子因为有伤又怀孕在身,不断地用藏语说肚子疼。医生检查后说没大碍,丈夫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妻子对他说想喝水,他立即喝下一口水,含在嘴里,弯下腰,俯身到妻子面前,徐徐地把水喂给妻子喝……这一刻,在场的人都静了下来。

紧握父亲的手不松开

昨日凌晨2时许,伤员陆续下机时,一位因脚伤无法行走的藏族同胞,被用担架抬了下来,身旁一位20多岁的姑娘,一路握着他的手不松开。同行者说,他俩是父女。因为语言不通,面对记者的提问,女孩静静地跪在父亲旁边,默不作声,一只手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父亲看到记者和救护人员,起身对救护人员点头,用藏语表示感谢。女孩见父亲努力想坐起来,顺势将父亲揽在自己怀里,父女俩的手仍然紧紧相握

地震中一名母亲用头替孩子挡住砖头遇难

“地震时,我住在学校,跑得快,然后狂奔回来,却没找到永吉和姐姐白文毛的影子。”珍夏流着泪告诉本报记者,地震半小时后,姐妹俩的遗体已经被珍夏挖出。

珍夏告诉记者,挖出来的白文毛怀里,是她9个月大的孩子。白文毛双手紧抱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母亲白文毛是用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孩子挖出来后哇哇大哭。如今由珍夏带到孤儿学校的院子里,住在外面没有帐篷的地铺上。

据珍夏介绍,30岁的永吉才仁在很小时父亲即去世,1999年母亲又去世了。永吉从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主动回到家乡玉树州,在州孤儿学校任教。在那里,珍夏与活泼可爱的永吉才仁相遇,2005年确定恋爱关系,2007年完婚。在邻居眼里,永吉才仁的称呼就是“永老师”。

当人群散去,几个孩子拿着一张心形卡片,轻轻地插在坍塌的墙上。“你虽然走了,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卡片上这样写着。

珍夏说,永吉是爱孩子的女人。姐姐白文毛未婚育有一子,永吉视为己出。在学校,孤儿们亲切地称永吉为“妈妈”。
我警告:学我的人是猪!
第3个回答  2010-04-17
青海玉树7.1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灾情就是无声的命令,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正紧急行动,驰援玉树。

●二炮部队:科学救援重经验

北京飞往西宁的航班,满眼一片“迷彩”,这是来自二炮某部的救援人员。40多位军官神情庄重,军容严整。他们和我们奔赴同一个目的地——玉树。

“昨晚接到命令,今早就出发,大家积极性很高,要用最快速度赶往灾区。”邻座的大校对我们说。他姓邓。

“汶川大地震我们积累了经验,但高原救灾是一个新课题,以前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4000多米的海拔,气象条件严峻,科学救援最重要。”

邓大校告诉我们,这个飞机上,有7个专家,包括了工程、道路、桥梁、爆破等好几个专业。同时,部队已经抽调了大量大型机械,如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液压切割机,这些机械都在待命,只等他们尽快赶到当地,实地调查后确定哪些机械最需要以及需求量。

●志愿者:有序救援不添乱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任晴也在同一个航班上。她要赶往玉树结古镇的藏医孤儿学校。“直到15日下午才打通校长手机,他说学校情况还好,200多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受伤,现在都在大操场上住宿,安全有保障。”

“我们紧急募集了一笔款,准备在西宁给孩子们买一些食品和水,和其他机构的朋友找车给运进去。”

任晴知道前方很紧张,她说:“我们可不想给当地添麻烦,现在救援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政府力量、部队力量是最强大而有效的,我们志愿者就是要尽力做好自己能够做、能做好的,有序地参加到救援之中去。”

●青海医生:连续作战共克艰

西宁曹家堡机场,一长队救护车停在机场侧门口。青海交通医院的回族大夫马铁军已在这里工作了两天。

“昨天已经运出来350多名重伤员,大多骨伤,他们在当地已经做了简单包扎、固定,现在都在省内5家重点医院接受手术和后续处理。”

“大家都在连续作战,昨晚忙到夜里12点多,好在伤员运到了西宁,这几家医院的医疗条件相当好,上海来的专家已经在给重伤员动手术了。”

马大夫告诉我们,这两天他们在机场接伤员,见到各省的救援队、医疗队在往灾区赶。他说各地都关心着灾区,看到这些景象,心里好激动,也就不觉得累了。“大家来支援灾区,我们心里更有底。”

大地震从天而降,青海玉树这座高原腹地充满活力的县城瞬间坍塌。噩梦来得突然,当很多人还沉浸在悲痛中时,援助之手已从四面八方伸向玉树。最先把手伸出来的,是身穿橄榄绿的解放军。

●第一时间第一速度

青海省军区第一时间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组。省军区政治委员段进虎第一时间赶赴玉树灾区,现场指挥救灾行动。

当天,军分区紧急动员除灾区以外5个人武部(称多、曲麻莱、囊谦、杂多、治多)的民兵应急分队750余人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到4月16日16时15分,共救治755人。省军区某团赴灾区一线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命令到达后,团里迅速行动,启封车辆、装载物资、战前动员等应急准备仅用1个小时。13时整,1002名官兵奔赴灾区。该团通信连连长宦萌由于长期执行任务,连续两年未能休假,4月13日刚刚休假,原定于17日结婚,喜帖都已下发到亲朋好友手中,早晨看到新闻后,立即返回团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4-18
——记地震灾区救孤儿献身的香港义工黄福荣

14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这位把死在公益道路上视作上天恩赐的热心人,用无私大爱谱写了“生命之歌”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尾声。

4月17日,玉树县慈行喜愿会孤儿院里,原本四层楼房的地方只留下一堆瓦砾。院旁的空地上,一个长长的木箱上盖着一张干净的床单——这是孤儿院工作人员为46岁的香港义工黄福荣特意制作的简易棺木。

没有鲜花,没有遗像,只有孤儿院孩子和老师们整齐摆放的救灾食品作为祭品,寄托他们浓浓的哀思。孤儿院副院长阿周说:“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14日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的孤儿院义工“阿福”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6.3级的余震中被残余的楼房压倒而遇难。这位把死在公益道路上视作上天恩赐的热心人,用无私大爱谱写了“生命之歌”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尾声。

14日清晨,由民间公益人士筹建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里,19名年龄稍大的孤儿已经去上学,孤儿院里留下了“阿福”、三名年龄较小的孤儿、两名老师和院长等人。忽然间,玉树发生7.1级强震,一阵地动山摇之后,孤儿院的楼房轰然倒塌了一半!

“当时,阿福和另一名老师很幸运地逃了出来,”阿周说。但三名孤儿和一名老师被埋在了废墟之中,所幸一块巨大的水泥天花板和地面形成了一块三角形的空间,四人头露在空间外面,一半身子被埋在了下面。

阿福立即钻进那片三角形空间,从后面将四人用力往外推。当他刚把四人推出废墟后,余震又将未垮塌的一半房屋震垮,阿福顿时被压在沉重的水泥天花板之下!

“我们着急地刨,刨了两个小时才把阿福刨出来。刨出来的时候,他还有气息,不停地问着:孩子和老师怎么样了?可是大概20分钟后,他就没有气息了。在场的两名医生也没能把他抢救过来……”阿周回忆说。

阿福的朋友、这家孤儿院的一位筹建者赵林说,阿福是香港一名普通的货车司机,每月工资只有一万多港元,在香港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根本不够花,同时阿福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需打胰岛素,却还要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每年阿福有三个月的假期,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

据了解,阿福几年来一直为“中华骨髓库”扩容捐助和大力宣传,曾经徒步从香港走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阿福知悉后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2008年汶川地震后,阿福又在灾区做了3个月的灾区重建志愿者。

“我们平时经常在网上聊天,他几乎不聊自己的私事,我们的谈话内容是纯粹的公益话题。当时,赵林对阿福开玩笑:“你身体不好,能上高原么?万一死了怎么办?”但阿福的一句话,让赵林这个从事了11年公益事业的 “老公益”感动良久。阿福当时回答说:“在公益和奉献爱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黄福荣”先生个人生迹

黄福荣生于1964年07月06日,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人,从2002年开始在内地做善事。于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地震中抢救被压孤儿不幸牺牲。港府追封黄福荣金英勇勋章,成下葬景仰园第一人。

香港义工黄福荣曾不顾家人反对,参加 “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义举,在“414”玉树地震时,本已逃出生天,但当获知尚有1名教师及3名学生走避不及,被压在倒塌的瓦砾堆中后,即不理危险,立即折返孤儿院救人,未几再发生余震,部分摇摇欲坠的房屋亦告坍塌,黄福荣惨遭活埋,稍后被救出惜证实不治不幸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于黄福荣舍已救人的英雄事迹,有网络称其为“伟大的志愿者”,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代表香港政府对其家属表示沉重哀悼,并表达以最崇高的敬佩。

“512”汶川地震惨痛未忘,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昨发生七点一级强烈地震,导致至少四百多人死亡、逾万人受伤,香港义工黄福荣在救人过程中英勇殉难。

居民超过十万人的玉树州、玉树县两级政府所在地结古镇是重灾区,因当地大部分民居都是抗震能力很差的土木结构,地震发生时,逾九成民居倒塌,未倒塌的房屋也多数出现裂缝,在余震中不断摇晃,地震还引发多宗火灾。

地震造成州政府办公楼部分倒塌,当地最好的玉树宾馆被震裂。结古寺宾馆完全倒塌,有多人被埋,救援人员在现场听到废墟下有呼救声。其中四十六岁香港义工黄福荣,在一间倒塌的孤儿院中参与救人时,刚刚救出三名孩子及一名老师时,还有两老师待援,黄正欲回身抢救时,却不幸牺牲性命。

绰号“阿福”的香港义工黄福荣,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虽身患顽疾,仍走到灾区最前线协助灾民;昨天青海大地震,他亦在倒塌的孤儿院奋不顾身救人,可憾一腔无私的热血,最终埋在一堆无情的瓦砾中。内地网民对其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敬佩,纷纷在网上留言哀悼,“阿福,你是真正的烈士,一路好走!”

四十六岁的黄福荣,未婚,生前在港经营货柜车运输公司。 2001年,“阿福”在内地一间书店,读到罹患白血病和脑癌的“双癌少校”隋继国的著作《挑战死亡 白血红心走天涯》,对隋利用生命中仅剩的时间做善事大为感动,透过书店联络对方,结伴从北京徒步南下往深圳,宣传骨髓捐赠。 2002年1月,他再从港出发,徒步上北京为宣传骨髓捐献并为中华骨髓库筹款,更捐上自己毕生的积蓄。

翌年,隋和其几名在内地认识的血癌病友先后离世,他大受打击,后发现自己患上肺结核和糖尿病,情绪更形低落,一度一蹶不振。直至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灾民惨况再次触动阿福的善心,坚持带病独往重灾区协助灾民。

近年,阿福再积极参与内地慈善工作,本月初经兰州抵达青海玉树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昨晨地震时,该院的楼房倒塌,阿福本已成功逃生,但得悉有三名孩子和三名老师被埋,再走回灾场协助营救,据闻成功救出四人,惜救人未能自救,客死异乡。

香港特区驻京办首席入境事务主任曾国卫表示,驻京办昨午四时许接获黄福荣家人求助,并即时联络青海当局,而黄的家人计划今日出发到当地,驻京办会派员同行并尽力提供协助;另驻京办暂时只收到一个求助个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