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2005日本的GDP

如题所述

1997:人均-28361美元(4)
2004:人均-36120美元(2)
2005:人均-46719美元
-.-|||
日本经济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中居第二位。1998年,日本创国内生产总值(GDP)481万亿日元(3.67万亿美元),1997年国民人均收入达28,361美元,居世界第四位。日本在90年代初期,由于受"泡沫经济"的影响,GDP停滞增长;仅在1995和1996年有所好转,而1998年的GDP实际上是收缩的。日本政府为了实现建立更有效经济的目标,在各个经济部门广泛推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措施。相关领域的主要举措包括:打破就业惯例,取消终身聘用制和按资历定制工资级别的制度,从而提高各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快速增长时代日本的战后经济是建立在二战损毁的产业结构废墟之上,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1952年,日本的人均消费量约占美国的五分之一,是盟军占领国中的"不完全发达国家"。其后二十年间,日本年均增长率达8%,成为战后第一个从"不完全发达国家"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包括:个人储蓄和私有财产投资的高增长率,高度敬业的劳动力,充足的低价石油能源,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和政府对私有企业的有效干预。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GATT)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1968年,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50-1970年间,日本城市人口比例从38%增至72%,导致工业劳动力的增加。60年代,日本工业的竞争力稳步提高,其年均出口增长率达18.4%。1965年后,除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后的两年,日本的经常帐户资产平稳表的盈余项每年都能完成目标。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由于日本产业结构的明显调整而引发的私有财产投资热潮(基于高比率的个人储蓄)来支撑。日本的经济结构由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化。钢铁业、船舶制造业、机械工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设备产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中坚力量。1960年12月,池田勇人首相宣布了一项收入翻番计划,该计划制定了在1961-197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8%的目标。政府以扩大工业生产为主的经济计划获得了巨大成功,截至1968年,国民收入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达到10%。

成熟的经济田中角荣首相倡导的基本经济和社会计划(1973年2月)预示着1973-1977年间日本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率。然而,截至1973年的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加,使房地产和国内商品市场出现了很多投机行为,日本也出现了两位数字的通货膨胀。1973年10月爆发的中东战争导致了全球的石油危机,日本的能源消费急剧增加,一向没有反映其真实水平的日元汇率转化为浮动汇率。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降低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期望值,直接减少了私人投资。1974-1979年,经济增长率由过去的10%降至3.6%,到了80年代,维持在4.4%的水平。尽管石油危机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日本的主要出口产业削减支出,保持了其竞争力,得到了持续发展。由于汽车市场对于降低能源消耗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发展了轻型和经济型轿车,扩大了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迫使日本的产业结构从重工业转向例如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的新领域。70年代末期,计算机、半导体和其他技术、信息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70和8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口在日本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伴随不断增长的国际收支盈余带来的贸易摩擦,日本必须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并且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泡沫经济1985年后,日元迅速升值,到1988年1美元兑换120日元,是1971年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期的3倍。
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而政府的财政措施拉动了内需。1988和1989年的公司投资激增。股票价格居高不下,新股市值攀升,成为各公司固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份。与此同时,银行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寻求出路。而公司方面以其所拥有的房地产作为投入股市的间接投机资本,从而使地价翻番,日经指数上升180%。1989年5月,日本政府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抑制了地价等资产价格的上扬,而高利率导致了股市价格螺旋形下滑。到1990年底,东京股市下跌38%,损失300万亿日元(2.07万亿美元),地价也从其投机的峰值一路狂跌,这就是所谓"泡沫经济"的"破裂"。

1995年以后的经济泡沫经济的衰退期持续贯穿了90年代后半期。短暂的经济复苏只发生在1995和1996年,部分原因一是日元贬值,二是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发生了大地震,震后的重建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市场需求。然而在1997年,消费税的上涨,政府投资力度的减弱,主要金融机构的破产加速了经济的衰退。持续下跌的地产价格增加了各大金融机构坏帐的数量,他们决定采取收缩贷款政策,迫使公司减少其厂房和设备投资。加上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减少,几乎所有的产业均降低了收益。员工工资减少,消费需求下降,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1998年,日本政府建立了一项60万亿日元的基金框架,为公众基金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经济复苏,同时分配额外的40万亿日元作为应对金融机构压缩贷款而采取的紧急措施。1999年的国家财政预算中,公共事业工程项目投资大幅增加。最有效的例子是加强了购买新住宅的税收抵免力度,从而减少了税收。1999年2月,日本银行实行短期的0%利率政策降低头寸,3月,政府为15家主要银行发放了公众基金的7.5万亿日元。1999年底-2000年初,日本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股票价格上扬,一些产业的利润开始增加。除了上述政府政策外,亚洲经济复苏期对于日本产品需求量的上升和工厂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样使日本经济前景更加乐观。虽然某些产业得到发展,但是大多数公司仍然为机构臃肿所累。多余的员工和过多的债务使新千年的日本出现空前、大规模的归并重组,包括一些主要机构的合并,与外国公司的联合等举措。为了生存而重组的公司不得不取消员工的终身聘用制,使日本的失业率从1990年的2.1%增至1999年3月的4.8%。除了需要应对诸如反常规和全球化的经济趋势,日本也需要面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对其产业造成的巨大影响。1998年,日本仅有16.2%的65岁以上老人,而这个数字将在2025年扩大至27%。届时,产业工人将背负由税收和维持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沉重负担,个人储蓄的减少将影响到资本积累,劳动力的短缺将制约日本经济的发展。产业部门9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的缓慢增长使很多人对日本产业的竞争力产生了怀疑。事实上,如今的美国公司已经站在了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前沿,美国的汽车产业也出现了强劲的回升势头。但是日本凭借其创新的科技在大规模机器制造业中占了很大优势,同时在半导体和汽车产业中保持着领先地位。 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元的迅速升值,从1990年1美元兑换145日元涨至1995年4月的1美元兑换79.75日元。尽管日元升值,日本的很多关键性出口行业却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海外的电子和汽车产业。例如在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其他亚洲国家建厂,利用当地的优秀廉价劳动力来生产电视机、录像机、冰箱等电子产品。这些产品在日本进口产品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同类的国内产品。 这样的产业和市场全球化行为使日本无论在出口零部件和提供资金方面,还是在进口成品方面均有所增长。具有强势的汽车产业已将其产品销往欧洲和北美市场。日本为海外市场制造的产品在1998年的全部产品中占13.8%,但与美国的30%相比,仍然占较小的比例。

参考资料:http://www.abroadjapan.com/html/57/bencandy_663.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